论朗诵艺术表现手法

2018-04-01 14:31刘小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朗诵者语速重音

刘小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的表达这门语言艺术,朗诵者既要把握作品精神、揣摩作品感情;也需要口齿清晰、声音悦耳;同时以恰当的身体语言辅助表达。“总的来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1】朗诵对于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及艺术鉴赏力都有帮助,还利于培养朗诵者养成良好的语言修养,丰富想象力,陶冶情操。

朗诵与演戏不同,朗诵是用声音或眼神等向听众表达作品中浓郁的思想,感染听众,带领他们进入作品的情境,引起共鸣。手势和动作是表达感情的借助工具,所以不能过多。而在演戏时,是要求演员不与台下观众进行任何交流,也就是有所谓的“第四堵墙”,要用所扮演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同台的其他演员交流。

朗诵不仅要有感情还要通过掌握语言节奏、轻重急缓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想要增强朗诵效果也是有技可循的。

一:身临其境

当我们选择好朗诵作品时,首先要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准确,朗诵者要认真推测、仔细品味,通过人物形象描绘、环境渲染、故事情节,进行科学分析,朗诵者应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当朗诵作品无法感染听众,问题可能出在对作品的感受不够深刻,首先需对作者的时代大背景,写作意图及作者思想作深入了解,否则很难有出色的朗诵表演。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是作者为自己的爱人写的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及为了爱能不顾一切的赤诚之心,所以在朗诵时应抱有对爱情坚定不移的态度。应强调“我愿意”这三个字,这包含了诗人为了爱愿奉献一切坚守一生的决心。

二:节奏快慢

一般情况下,朗诵者不会保持一种语速进行表演的,当我们确立了感情基调后能较容易的确立语速,作品表现的内容如果是欢快轻松或紧张激烈,朗诵速度都要偏快,如果是悲伤抒情,语速就要慢一些。好的朗诵是需适当停顿的,不仅是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在古诗词中如果一气呵成地读完,会让诗词没了意境。两字或三字连读的方式被运用较多,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国家残缺,旧故里草木深,自生自长,非常凄惨,“国破”二字连读,“山河”二字连读,略停顿再继续下一句“城春”二字连读“草木”二字连读,这样容易读出律诗节奏感。

再说到抒情诗,用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节中,诗人进行了无限遐想,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远方游荡,沐浴着阳光,心旷神怡,忍不住放声歌唱。感情到达了一个高峰,所以朗诵者的音调应从第三句开始升高,把作者离别的愁绪慢慢释放,表现作者不舍离开康桥这番令人心醉的美景以及他对母校的依依不舍。这样的抒情诗,应把整体语速放慢再根据意象发挥想象,感受作者所处环境突出诗歌意境美。

三:把握语气语调,适当使用体态语

朗诵者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利于表达作品中词句的意思,展现朗诵者态度,情感的变化。例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一句,作者的问题不禁让人思考,下一句作者给出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出对祖国热切的感情,朗诵时也应该用疑问的语气,像是朗诵者在询问台下观众,这样会更有感染力。再例如李白《将进酒》,是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创作,处于郁闷的情绪下,思想非常深沉。朗诵者要体会悲愤和抗争的心情,在朗诵时也会受到这种情绪感染,必须情感饱满,起伏跌宕,整体以忧愤的语气,就不适合舒缓的语气了。

同时,朗诵中重音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重音可加大音量,可以用在人物、地点、动词上。高尔基的《海燕》中,“风”作为第一句主语,应重音处理,强调出来,展现大海无边无际的景象,“高傲”也应重音,突出海燕飞行的高傲姿态。第二节中,主要展现海燕的火速和敏捷,所以像“碰”“箭”“直冲”都应重音,并用紧张激动的心情。第三节中,注意适当停顿,突出“渴望”一词。第五节中,强调应重读“躲藏”一词,轻读“悬崖底下”,来突出企鹅的懦弱,重读“高傲”“飞翔”来突出海燕英勇的形象。

有时朗诵还要登台表演或是参加比赛,那要特别注意仪态问题,朗诵者在表演中任何一个行为举止都会产生不同效果。适当用体态语会给朗诵效果画龙点睛,更好的抒发情感,但如果用的不准确就会画蛇添足。朗诵者应先调动自己内心情感,借助表情尤其眼神做到声情并茂。上下台要从容不迫,保持良好站姿,手可先放在身体两边,不能一味躲闪观众目光,不与台下进行眼神交流。当感情到达一定程度时可以做些动作,但不要过多,以免宣兵夺主。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朗诵前可以想象一下日本军在中国的种种侵略行为,调动起对这种行为的憎恨及反抗,当朗诵者真正“入戏”后,自然而然会变深沉。随着情绪递进,到倒数第二句时,可以使用疑问的语气稍稍环顾场下观众,形成呼应,这样会增加感染力。在结束时张开双手自然向外,配合抒发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深情。

四:静心体会,避免一味煽情

这点是掌握了朗诵基本技巧外最重要的一点。通常很多人认为朗诵要具备浓烈情感,要特别声情并茂,但其实很多人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为了让观众觉得自己非常动情,就单纯改变出声方式,一味地把声音变得甜美或浓厚。一般在比赛中会看到很多朗诵者,非常的声情并茂,但听久了就会觉得很不真实,没有真正“走心”。当朗诵者自己都没有真正动情,观众就更不会产生感受,所以不要刻意对文字施加感情。“见到明显的如‘泪’‘恨’、‘愁’之类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就加入较浓厚的感情。理解的浅薄必然会导致单调的重复,处听虽颇有动听之处,但是几遍下来,就会因为机械而丧失吸引力”[3]如果朗诵者没有完全投入和真正理解作品想表达的情感,那朗诵效果就会是假和空,听众听着也会觉得满是套路。朗诵者表演前应多花时间思考,一字一句的体会作者思想,用心想象和体会人物角色当时的环境和情感,当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避免过多掺杂个人情感,因为朗诵者与作者创作作品时经历的时间、事件、环境和思想都不同,强加个人感情会产生隔阂。静下心体会,让作者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避免浅薄的理解和煽情,通过真挚的感受才会让听众深有体会,和自己同喜同悲。

总之,朗诵者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朗诵技巧,具备一定良好的声音条件,才有可能完美的展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全情投入,以轻重缓急停顿变化的鲜明节奏来表现作品的韵律美,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恰当的体态语加以表演展现作品情感,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朗诵的魅力。

猜你喜欢
朗诵者语速重音
辩论赛之语速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