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克孜尔石窟有洞窟251 个,其中已编号246 个,位于现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 千米处,是我国古代龟兹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带,它连接东西方贸易,传承东西方文明,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集汇点。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发现目前克孜尔石窟中的乐器有十七种,本文通过乐器来源将所发现乐器进行分类:
筚篥,西域龟兹地区的一种吹奏乐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宋高承《事物纪原》(引令狐揆《乐要》)称:“筚篥出于胡中,或处于龟兹国也”。龟兹壁画中的筚篥,管身较细,哨嘴与管身不分明。克孜尔 38、100;
铜角,西域高昌地区的乐器,《唐书·仪卫志》:“礼乐志,平高昌收其乐,有铜角”,一种以铜制作并模仿牛角的形状、弧度的唇振管气鸣乐器。在日本大谷探险队挖走的龟兹舍利盒乐舞图上有铜角的形象。《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西戎有吹金者,铜角是也,长二尺,形如牛角”。
鸡娄鼓,西域的一种打击乐器,《通典》中载:“鸡娄鼓,正圆,而首尾可击之处,平可数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鸡娄鼓,其形加瓮,腰有环,以绶带系之腋下”。鸡娄鼓常与鼗鼓配合一起由一人兼奏,宋陈旸《乐书》记:“古人常谓左手拨鼗牢,右手击鸡娄鼓也。”克孜尔8、184、186 窟。
阮咸,西域龟兹地区的一种弹拨乐器。中晚期壁画中上出现了音响较小、弦杆与音响连接处较宽、颈部渐窄琴劲后曲的曲项阮咸。在琴弦上也有三弦和四弦两种。克孜尔14、17、38、77、80、98、113、114、118、124、171、206;克孜尔77 中有一种三弦阮咸。
五弦琵琶,印度传入的一件弹拨乐器,琴箱多为棒状或半梨形,直径,有五根弦。演奏方式大多采用左手按弦,右手持拨片拨弦演奏,有少数情况采用反方向持奏。克孜尔8、14、38、80、98、100、123、135、163、175、192、196;
曲项琵琶(四弦),西亚传入的一件弹拨乐器,因颈部向后弯曲而得名,琴箱较五弦琵琶稍大,琴箱形状有棒状或半梨形,有四根弦。曲项琵琶在龟兹壁画中属数量最多的乐器之一,克孜尔23、30、118、189、193;
竖箜篌,西亚传入的一件弹拨乐器,与曲项琵琶一同传入龟兹。竖箜篌的形制是将琴杆插入低端共鸣箱内,琴弦挂于琴杆和共鸣箱之间,弦轴在琴的低端。演奏时竖抱于胸前,用两手拨奏。克孜尔8、80、63、69、114、121、123、175、192;
弓形箜篌,印度传入的一件弹拨乐器。其形制是琴杆从共鸣箱中伸出,形似弓状,因此称为“弓形箜篌”,弦轴在琴杆上。克孜 尔 8、38、47、58、69、76、77、80、83、92、98、99、100、163、171、175、178、179、186、196;
贝,印度传入的一种吹奏乐器,佛教称法螺,对于法螺的形制在《辞海》中“法螺,属嵌线螺科,壳尖长圆锥形,最大的全长四十余厘米。螺层高,壳口大......”佛教认为有降魔威力,故用于法会中,佛经说“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仅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降魔图中出现。克孜尔110 窟
羯鼓,印度传入的一种打击乐器,羯鼓的形状为桶状,在《通典》中载:“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乐书》载“其状如漆桶,下承以牙床,用两杖击之。”羯鼓在唐代中原十分流行,演奏时放在小床上,用槌击打鼓的两侧,而在龟兹壁画中是用手击打。克孜尔135,
细腰鼓:印度传入的打击乐器,鼓的特点是鼓腰内敛,呈蜂腰式。腰部形状也多有不同。《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乐也”,其中的腰鼓是对细腰鼓类的一个总称,细腰鼓传入西域后,发展为都昙鼓和毛员鼓,《通典》云:“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因有些壁画图像破损严重,尚难进行分类命名,只能统称其为细腰鼓。龟兹壁画中的细腰鼓,不见使用鼓槌均是用双手击打。克孜尔 80、101、104、163、171、186、224 窟。
答腊鼓,印度传入的一种打击乐器,关于答腊鼓的形制和奏法在《古今乐录》中载:“答腊鼓,制广于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称揩鼓”。由此可见答腊鼓形状如羯鼓,只是演奏方式于羯鼓不同,答腊鼓是采用手指摩擦鼓面来演奏的方法。克孜尔17、38、77、76、135、186;
铜钹,印度传入的一种打击乐器,随佛教传入西域,是佛教法事的用具。其形状为中心隆起如半球状的圆形铜板,同样形状的两片铜板为一幅。演奏者双手各持一片,碰击发音。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记载:“铜钹···形如小垒子,有鼻口,相击以和乐也”克孜尔38、171
鼗鼓,中原传入的一件打击乐器,其构造为在一根柄上,穿一个小鼓,鼓的两侧各有带纽,并系有小球,手持柄左右旋转摆动发音。壁画中鼗鼓常与鸡娄鼓由一人同时演奏,其演奏形式为左手持鼗鼓,将鸡娄鼓夹于腋下,右手击鸡娄鼓。陈旸《乐书》记:“古人常谓左手拨鼗牢,右手击鸡娄鼓也。”此种形式的奏法来源于西域,故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中说“鼗是西域各族传受之于汉族,而与鸡娄鼓配合起来由一人兼奏之法,是汉族受之于西域各族”。克孜尔8、184、186。
排箫,关于龟兹石窟中排箫的来源,目前在学术界存在两种意见,因在龟兹壁画中排箫是两种形态,一种是早期壁画中排箫体积较大,萧管长度差别不大,成长方形,这种形制的排箫有的学者认为是古希腊乐器“潘”,也称“潘夫流特”;另一种排箫体积略小,萧管排列由短渐长呈梯形,并外扎篾箍的一种形制,与中原排箫比较接近。克孜尔 8、76、77、91、100、114、135、175、189。
大鼓,关于龟兹石窟大鼓的来源,还未发现向历史资料记载,不过有学者认为龟兹壁画中的大鼓与中原流行的大鼓形象非常相似;也有学者认为龟兹壁画中的大鼓是由羯鼓演变而来。克孜尔76、110 窟。
横笛,关于龟兹石窟中的横笛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大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由印度随佛教传入西域,之后传入中原;另一说法认为是在秦汉时期,古老的羌族乐器羌笛传入龟兹,并在三孔羌笛的基础上改造为七孔的横笛。演奏时双手按音孔,将横笛横置于嘴前,嘴唇对准吹孔。壁画里的横笛一般都绘的比较细,很难看出音孔。克孜尔8、38、76、19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