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分析
——以产业链条跟踪法为视角

2018-04-01 12:09
社会科学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李 倩

(贵州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一、引言

旅游扶贫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通过旅游实现脱贫的方法,旅游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之一,正逐渐从贫困治理原则的高度映射到国家层面扶贫体制机制以及政策体系中。伴随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并逐步丰富深化“精准扶贫”的概念,旅游精准扶贫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命题。在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理念。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要开展万企万村帮扶行动,计划2016年至2018年要减少1.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在京召开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8文化和旅游扶贫论坛,讨论并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等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已经高度认可并切实推进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的结合互进。而学界则普遍认为,旅游精准扶贫的的具体要求同样在于“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派人、成效”等六个层面的精准。然而,我国目前旅游扶贫战略仍然存在着贫困人口参与程度低、旅游扶贫项目针对性差、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区别性不足等问题。显然,究其原因就在于精准识别在旅游精准扶贫中战略意义重视不够。旅游扶贫精准识别主要涉及到人群、项目等的识别,是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的前提。全面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升旅游扶贫识别精准度,对今后旅游扶贫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凸显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价值,本文基于产业链跟踪法的微观指标,分析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和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效应,试图搭建起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框架与路径。

二、产业链条跟踪法的基本概念与实操路径

为了便于论述,我们首先考察产业链条跟踪法的基本概念。产业链跟踪法一般是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如个案访谈、样本分析及其追踪调查的方式对动态的、历史的信息进行历时性追踪和掌握,其目的在于勾勒出经济落后区域在发展旅游业上客观的条件结构和可行的发展模式,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双向性的关联数据系统。在产业链跟踪路径中,研究者要跟踪旅游者在旅游地所花费的每一元钱的流向,其调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是极为具体而繁琐的。传统旅游产业链条链描述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通过产业链的多层次企业类型进行相关内容的枚举性考量;另一种则是凭借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经济关联来建构模拟形态的产业链。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路径多属于模型化结构,在具体产业链条的分析上优势不甚明显。产业链跟踪法则根据产业发展形势描绘出了相关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形式,将旅游者的每种支出都进行跟踪,直到贫困家庭的“钱袋子”为止。

基于上述概念论述,产业链条跟踪法的实践操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基础调研与数据采集。该阶段目标在于绘制出产业链图样,从而能够时时、动态地对游客的相关旅游支出进行描写追踪,从而确保这些收入类型的扶贫效果得到准确地把握和甄别;任务在于明确产业链条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取较为全面详实的数据信息;方法在于将与旅游经济相关的诸多成员及关系进行系统反映,搭建起旅游经济运行与扶贫效应实现的框架结构,有效识别贫困的发生地家庭进入旅游系统的效果,进而估算出贫困家庭的净收益,据此对造成贫困家庭收入增量、减产的各种诱因进行比对权衡。第二,通过对旅游扶贫的实施现实性的准确把握来确定哪些领域需要率先投入。这个环节需要对旅游扶贫的诸多因素如时间、区域、贫困家庭数量及其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精准的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主要针对扶贫产业链上哪种产业更易发展贫困家庭收入内容,重点指明优先发展领域的阻碍、方案、进入者与干预手段。第三,确立有针对性的方案对策。针对需要给予率先发展优惠政策的项目和领域,要明确值得投资的重点项目内容,继而制定出较为明确的干预性手段,包括目标、细节、资金预算与监管安排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链条追踪分析法与传统的静态产业分析法框架有关联也有一定的区别,后者往往偏重对旅游产业进行模型化、系统化的数理分析,同时也注重通过产业链延伸达到扶贫目的。产业链条结构发生了重要的改观,使之成为更接地气的工具,进而与精准扶贫之间耦合度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链条跟踪与精准旅游扶贫的耦合性

耦合性即用来考察一个系统内变量之间的关联、契合程度的指标,是现代系统论背景下的重要操作性范畴,具体包括控制型指标、公共型指标和内容型指标等类别。这一指标用于考量和描摹旅游产业链与精准扶贫这两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的程度,其影响的机制即为,耦合性越高,二者之间的依存度就越高,因而二者捆绑式、联动式发展的可行性就越高,发展逻辑基础也就越牢固。

1.产业链条跟踪与扶贫实践的公共性耦合。公共耦合强调产业链条跟踪与扶贫实践通过全局变量实现了相互联系,则引用全局变量的二者之间即为具有公共耦合关系。旅游扶贫场域下资本、惯习与场域逻辑关系,以及基于三者逻辑发展路向,得到充分认知与全面评价。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将目的性资本投放到的由旅游者同贫困人口共同构成的关系体并以一定的资本比例进行合理分配的社会活动,它是通过恒定关系系统中的变量关系来达成扶贫的社会效益与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的统一的。

2.产业链条性质与扶贫功能的模式耦合。内容耦合凸显的是旅游产业链条与旅游扶贫基因经由相似变量而实现的内容联系。旅游产业链条属于产业经济的基本范畴,关键是不断去发掘、制造客户的需求,在产业边际效应中实现经济创新,实现产业良性发展态势。旅游扶贫本质就是一种分享经济,其核心在于创造需求。而站在分享角度看视旅游扶贫产业链条发展,可以明显得看出,这两者已经实现了异业联盟,以“他山之石”效用成就了对方的全新经济增长点。而如果这种内容本位的耦合模式得不到适用,基于共同效益目标的产业链条也就得不到展开甚至被阻断,就会造成二者各自的执行系统和利润空间被双双挤占损害,各自的领域边界就会成为最大的合作限制,异业联盟效应也就大打折扣。

3.产业链条资源配置与扶贫价值诉求的控制耦合。控制型耦合往往是在旅游产业链与旅游扶贫这两个关联系统的内部高度集中起来的用于对信息要素的对流施加影响的控制性因素,这种变量增加了这个关联系统的复杂性,因而对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技术性有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链实质上就是对各种旅游资源通过的一定的机制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达成一种有偿转让和消费权实现的过程,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对资源的配置最优化,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收益最大化和长久良性运转。而从商业领域拓展到全社会,从国家的精准扶贫的政策导向来看,旅游资源的产业化集优配置也积极向扶贫事业上倾斜,从而实现了基于利润原则的商业模式与基于公平原则的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种目标的达成确是控制型耦合所贡献的。

四、产业链条跟踪在旅游精准扶贫中模式与效应

1.扶贫效应调查与发现。本文选取贫困县样本为XX地区的6典型的贫困县,对于上述6个贫困县进行了2年的样本跟踪调查。被调查的6个贫困县大多出于大中城市之间较为广阔的农村地区,地理位置上涉及到山脉、河流的交汇与融通结构,当地经济上相对落后,达到了国家扶贫的标准线(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人民币)。然而,这些地区所蕴含的旅游资源则相对丰富,适合发展自然旅游、观光旅游、探险与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样态的旅游形式。我们在具体的调查中,就是严格执行调查工作的步骤、工序及展开的原则,组织了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确认了相关的贫困程度与优先发展领域,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调查中,我们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与任务目标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较为集中的方法在于访谈、观察与分析。针对旅游者支出流向的调研主要采取了访谈与分析的手段,试图从关键性的事件中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提高信息研判的重要性。针对扶贫效度及对策,我们则更为强化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支出角度来说,相关贫困县旅游性收入主要集中在门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销售等方面。一方面,调查显示,上述旅游性收入在流入相应的贫困人群中时,由于参与方式与程度的区别,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餐饮收入的跟踪性调查中,有超过30%的人群选择在景区门口兜售家庭种养的特产与食品,其收入可以纳入到景区门口的年收入平均值中。而在景区中的某些餐馆中,经营者往往是家庭成员,打工人员则多是一些相对贫困的百姓。有超过10%的贫困人群通过农作物供应的方式,参与到当地旅游业态发展中去。另一方面,调查表明,旅游景区的收入层面,工作报酬形式的支付占据了重要的份额。景区中从事工作的当地居民占到景区工作人员的11%,作为相对贫困的人群其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工作相对集中在保洁、安保等领域。另外,在住宿方面调查中,贫困居民采用“农家旅社”的形式从事住宿行业的人群占比较低,数量有限,难以获得准确数据。调查样本中的群众主要涉及的是旅馆雇佣之外的人群的年收入水平。显然,这些人群在住宿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中获得的机会相对欠缺,收入并不十分理想。

2.产业链跟踪视角下的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机制。调查表明,在作为样本XX地区的6典型的贫困县中,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机制可以经由产业链条跟踪反推得来。从产业链条角度来说,旅游扶贫的对象即经济贫困县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往往其公共性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很多并非经济平困的人员也通过冒充贫困人口来实现旅游产业链条链条中“分得一杯羹”,共享旅游产业链条链条延展带来的扶贫收益。显然这与旅游扶贫的初衷是相互违背的。从产业链条跟踪的角度来倒推,就可以在充分考虑多种指标的遴选过程中,科学地将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假设,贫困县中贫困人口拥有的劳动时间是想通的,拥有资源与能力的差异导致其单位时间收益出现了差异,非贫困人口单位时间收益要优于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在旅游产业链条链条中的总收益就低于非贫困人口。诚如上述,旅游扶贫并非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它更倾向于利用当地资源进行“造血”。由此,旅游产业链条链条中各种参与机会就为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基于此,假设旅游产业链条链在扶贫中提供的工作,能够给所有人群都提供均等机会,显然是最为合适、最为理想的样态。这种理想状态是较难出现的。大多数情况下,非贫困人口借助自身资源往往能够在旅游产业链条链上谋得更多的项目。由是观之,在旅游扶贫产业链效益既定的前提下,更多地安排贫困人口参与到项目中来,而在一定程度上精准地限制非贫困人口参与,从而能够保证让应有的贫困人口参与到项目中来并依此受惠。当然,仅仅识别出贫困人群对于产业链的效益发挥显然是不够的,精准定位该人群中具备劳动能力且有能力参与到项目中的个体,才是旅游扶贫扶“可扶之人”的要义所在。从产业链条的角度来说,旅游扶贫本质上就是从作为产业链的起点入手,即旅游扶贫的对象和现存的贫困状况入手,并通过资源识别、项目设计、资源规划与开发、产业经营管理、业绩监督以及成果输出等产业环节,全程激活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产业中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矩阵,将相关人群限定于四个象限中(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有意愿无能力的贫困人口、无意愿无能力的贫困人口、无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对贫困人群实施精准开发。

3.贫困人口与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框架。诚如上述,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应当与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资源条件相适应,要能够给贫困地区的人口带来收益,同时要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一,强化资源与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旅游扶贫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当地区域的人口脱贫致富。一旦缺乏旅游资源,则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便无从谈起。而即便具备了旅游资源,也并非意味着就可以开发旅游扶贫成功。在旅游扶贫决策中,对于贫困地区资源的分析应当是旅游扶贫的基础性内容。只有进行科学的分析,才有可能因地制宜规划扶贫的项目,保障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第二,完善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与扶贫开发的项目识别。要明扶贫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是贫困人口,而不是单纯的GDP指标增值,就要立足贫困人口的真实需要和境遇的真切改善。贫困人口要在旅游发展中形成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贫困人口的全方位转变,实现观念、文化与心理层面的脱贫。同时,在旅游项目确定时,要明确旅游产业链条的基本特征,更要强调旅游产业链条扶贫在脱贫中的推动作用。第三,推进效益与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关系。旅游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各个方面的效应主要是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要素,而经济方面的影响更为重要。经济方面的效应可以作为衡量旅游扶贫效果的标尺,因此应当全面综合考量。

4.旅游精准扶贫中产业链条跟踪法的效应。各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方法由于整合了传统方法的综合性、分析性和系统性的优势,并很好地结合了效用论框架中的旅游扶贫分析思路,能够有效针对相关的贫困地区进行相关的识别。从对于产业链条跟踪方法检验的角度来说,其应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准确描述了贫困家庭中参与到当地旅游产业链条的动机、过程。实践表明,在被调查的6个样本县中,有的县旅游者每消费100元,就有大约10.32元流入到当地的贫困家庭中;而在另外的县中,旅游者每消费100元,则只有6.34元流入到当地贫困家庭中。这反映出的是贫困家庭与当地旅游产业链条链之间的功能程度的差异。第二,有效诊断了低收入贫困群体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调查显示,贫困地区旅游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的进入障碍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表现在于限制了产业链中进行生产与交易的人群。针对此种问题,我们采用产业链条跟踪法较为详细地识别了投资者与贫困者在产业链条中承担的不同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样本县资源与旅游市场开发之间的匹配关系,全体成员获益的框架也就有效凸显出来。第三,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扶贫对策的个体差异。调查表明,贫困居民在旅游产业链条链条中的分工、参与、获益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这一点在上文中已有交代。问题在于,我们经由此种产业链条的规范性分析,实际上就为分析贫困地区产业链条中组织效率较低探讨了原因。在讨论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产业链的外部与内部两个路向进行对策的探讨。一方面,从产业链内部看,可以着力提高旅游扶贫收入指数。主要途径是改变产业链的基本结构、降低产业链整合的现存障碍、改进产业链条的功能。例如,在被调查的6个县中,可以通过强化直接与间接的经济联系,延长景区餐厅特产供应与旅游从业人员消费的动态关联,提升在旅游景区中工作获得的劳动报酬,不断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水平,持续增加旅游地家庭的收入,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另一方面,从产业链条外部看,可以采取措施增加贫困地区旅游总收入。调查显示,当某地区旅游者支出的费用占到旅游产业链条链条中总收入的比例升高时,流向非贫困者的比例与流向贫困者的比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当某地的旅游总收入明显增加时,该地区就有部分贫困家庭实现“周期性脱贫”。因此,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完善产业链条功能的方式不断增加贫困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系统性的意见与建议。

五、结语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旅游扶贫的精准识别要结合产业链条跟踪的基本特征,运用合理程序与方法识别对象、项目。为此,旅游扶贫的精准识别要能够给贫困地区人口带来收益,同时要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带来经济社会效益。基于产业链跟踪法的微观指标,搭建起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框架与路径,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和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效应显著,颇值得在实践层面做进一步的探究。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