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方法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2018-04-01 08:41:54陈志军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矛盾时代

□陈志军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清徐 030401)

社会主要矛盾是正确认识时代发展特征、把握历史发展方位、制定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正确认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新的概括。这样的概括是对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的正确总结,是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方法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方法论依据

1.1 新时代我国人民需求和生产的变化及其关系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

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能把人看成是脱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抽象的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理解人的本质不能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存”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它们在大自然面前没有创造性的活动,更没有结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关系,而人的生活则是积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人们不断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映射在改造成果中。一方面,人们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们也在创造性活动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种活动具有无限的开放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更新变换其内容。具有肉体组织的个人具有各种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的自然生存需求,而且包括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不仅有吃穿住行的需求,而且有政治、文化、艺术、道德等方面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就需要进行具有创造性的生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围绕着“生产”和“需求”而展开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需求催生了生产,实现了生产的内容;生产创造了需求,刺激了需求的进一步产生。[2]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而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正是这些矛盾的不断运动变化促使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需求和生产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需求方面,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需求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地在层次、品质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近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有购买力支撑的“刚性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如每到法定节假日广大中国消费者到境外购物,大把的钞票花在购买国外产品上,就是一个明证。“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多样、多元和多层的需求。人民群众期盼更加公平的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期盼更加均衡和充分的发展。在社会生产方面,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如今,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人口多、底子薄的落后状态”显然已不符合实际。

1.2 矛盾分析法是社会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列宁指出:“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对事物对立统一两个方面的正确认识,这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中国的国情,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来分析认识社会。实践也已充分证明这是把握国情的正确方法。在革命过程中我们党认识到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使得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基于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才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受压迫国家进行革命的正确道路,终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条道路有别于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这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归纳和总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上就形成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将社会主要矛盾准确地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坚持这一正确判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但发展积累起来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在某些方面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的质的提高要求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的概括,原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已经与现实发生的变化明显不适。

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现实发生的重大变化,理论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进行了持续性探索。例如,有学者提出:“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5]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探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都没有准确地概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以睿智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在十九大报告中正确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既充分肯定了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新时代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

就事物运动过程而言,主要矛盾是其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只有准确把握主要矛盾才能符合时代要求,引领历史发展方向,也才能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和未来三十多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转化在各个方面提出的新的现实要求。

2.1 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当前理论界有学者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的认识不够充分。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长期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之前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进入更高水平更高阶段的历史性概括,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总体量变过程中伴随着部分质变不断推进的过程。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没有改变初级阶段的属性和判断,即使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我们在2035年实现了现代化,对是否完成初级阶段的建设任务也必须结合国际国内的新情况进行客观的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求和生产的变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长河中的阶段性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社会主义”是为了避免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体制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根本特征,是中国取得一切进步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强调“初级阶段”是为了避免我国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6]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能“单打一”,必须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深层次的矛盾更加凸显,隐形风险不断增大。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改革必须全面发力,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总之,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变的“变”与“不变”中,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国家生命线和人民幸福线,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2 必须紧紧抓住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我国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新的时代特征。我国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已经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所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任务和重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完成十九大确立的发展目标、我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某一方面的孤军冒进,而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只有事物各个部分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整体的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了事物的整体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而且要兼顾解决好次要矛盾,为主要矛盾的解决扫清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从世情国情党情来看,我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呈现相互交融渗透、相互牵扯制约的局面。发展问题依然是主要问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和党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态斗争、国防军队建设、国家整体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全面可持续、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提升都和这些问题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全局产生影响,甚至某些次要方面的错误还可能导致系统性、全局性的颠覆,这也是事物发展整体推进的必然要求所在。因而,我们在协调推进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找到影响主要矛盾解决的全部症结。

2.3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发展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不仅要“依靠人民”,更重要的是发展要“为了人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更加丰富,更加广泛。人民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求更加充分的政治参与和更加丰富的精神享受与自由发展。而在社会生产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累积了太多的矛盾和问题。发展起来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需要更加公正的执政理念和高超的执政智慧。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而且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要彰显制度优势,必须依靠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而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上、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安排上。在改革过程中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产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调节手段和再分配体制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综上,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筹划工作重点的根本依据。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而,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主要矛盾转化的方法论依据和现实要求,认真研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改变用单一的生产力发展解决问题的错误做法,摆脱传统束缚,力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韩庆祥.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EB∕OL].(2017-10-23)[2017-12-2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023/c40531-29603330.html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郭志琦.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

[6]昝剑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特点与全面深化改革新理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4).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矛盾时代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HANDS OFF THE WHEEL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