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宜宾 644002)
内容提要:中共宜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基础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为2021年初步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宜宾“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既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问题与挑战。为此,宜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苦练内功,综合施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加快实现这一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是宜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为加快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新部署,会议从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景区配套功能、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四个方面为其指明了方向。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宜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笔者认为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价值意义。
(一)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能够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讲话精神和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宜讲话精神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明确指出:“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好蜀南竹海等优势,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是东方文化的标志物,与梅兰菊并称文化“四君子”。宜宾是全国竹资源最富集、竹文化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市现有竹林面积312万亩,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2017年全市竹产值达71.2亿元。宜宾未来不仅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且随着宜宾未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确定以竹产业为主导产业,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宜宾必须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讲话中对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重要指示的机遇,全力推进竹产业与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探索竹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消费链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由竹资源大市向竹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转变。
今年6月,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宜宾调研时指出:“宜宾生态农业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白酒、竹、茶产业都很有特色,五粮液驰名中外,蜀南竹海名扬天下,这些都是宜宾发展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他进一步要求宜宾 “下一步要在竹生态资源保护、竹生态旅游发展、竹产品精深加工、竹文化挖掘展示等方面下功夫,把宜宾建成驰名中外的‘最美竹海’”。落实彭清华书记这些讲话精神,宜宾要加快建成现代旅游强市,就必须找准目前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品质品位不高等突出问题,紧扣宜宾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和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等优势,着力推进旅游大开发、大发展,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全力打造蜀南竹海、兴文石海、金沙水海、叙州樟海、五粮液景区、李庄古镇等精品旅游,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宜宾从旅游资源大市向现代旅游强市升级。
(二)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能够为全市加快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宜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目标,是在对四川经济版图结构调整、宜宾地缘经济关系出现变化和当前发展态势良好进行研判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务院前总理李鹏来宜宾考察,就对宜宾的优势战略区位作出过指示:“万里长江第一城”、“北振绵阳地,南开宜宾”。后来,四川省委几届主要领导均对宜宾在川南的突出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充分肯定。今年6月,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宜宾调研,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宜宾有必要、有条件、有愿景、有可能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全省除成都外经济总量有望率先突破3000亿元以上”。他还对宜宾提出“建设川滇黔结合区域经济中心”“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的战略定位。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更加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目前,有绵阳、德阳、宜宾、南充、泸州、达州、乐山等7个城市都力争要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要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宜宾除了在2021年之前,市级GDP要超过3000亿元、城镇化率达55%以外,还必须进一步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要素快速集聚、城市宜业宜居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而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必将有力支撑全省经济副中心建设的目标实现,从而提升宜宾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能够有效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产生溢出效益
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的课题,从总体上包括为什么要建成(即价值取向)、建成什么(即目标任务)和怎么建成(即方法路径)三大问题。从宜宾现阶段旅游发展现状来看,最突出的内部制约因素就是农文旅融合深度不够,导致发展碎片化、分散化和低效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用不明显,也就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转型升级。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就是要打破这些制约瓶颈,把宜宾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厚重积淀与立体地形立体气候形成的丰富农业林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抓住国际国内消费由“吃得好”向“玩得好”升级的有利时机,融入当代先进的国内外旅游理念和做法,切实提高宜宾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四)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能够借助全域旅游拉动乡村旅游发展,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产业振兴,宜宾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一方面,可以借助全域旅游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构建以“长江首城、中国酒都、最美竹海、兴文石海、李庄古镇”等景区品牌为支撑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综合配套功能和突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国际国内高端服务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拉动农民增收。要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酒、竹、茶、牛、猪、蚕、油樟等特色优势农林产业,强化“四好农村路”网络体系建设,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让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域旅游就是全域乡村旅游,让农村的生态环境、民居民俗、农特产品、生产过程等都浸透着旅游的元素,变成旅游业态,让游客乐意来消费,消费后想再来。这样长此发展下去,就能有效构建起乡村旅游与景区旅游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现代旅游新格局。
(五)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能够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突显宜宾独特的生态地位与生态优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书记彭清华“万里长江第一城,首先必须是生态第一城”的重要要求,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成长江生态第一城”。而这恰好是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的应有之义,
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扼守长江起点门户,占据万里长江第一港区位,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和作用。如何将生态保护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兼顾,是宜宾的不二选择。而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就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一方面,宜宾唯有切实担当起长江首城的责任,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才能留住“绿水青山”,从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另一方面,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既是一个现代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积淀的动态渐进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宜宾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农村产业特色鲜明。然而,这仅仅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潜在市场。中国这么大,有哪个地方又没有点历史、资源和产业呢?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旅游要素才是关键。这就涉及到宜宾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会做什么和做成什么几个问题。也就是要有一个准确可行的市场定位和功能定位。可是,过去宜宾旅游目标市场和功能定位又杂又乱,各行其是。这次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首次解决了宜宾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目标市场定位是面向“国际化”的,当然包括国内旅游市场在内;二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功能定位是旅游观光,吃喝玩乐游购娱;三是国际休闲目的地,功能定位是休闲康养,拉长旅游消费纵深,让游客能较长时间留下来。这就为宜宾现代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非常有利于旅游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以及景区景点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计安排。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三产融合度要求很高。这些年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农业公园、康养农业、智慧农业,无不是深度推进产业融合的结果。近年来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无数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如果不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拉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十分低下的,甚至赔本。从整体上看,宜宾这些年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周边贵州、云南相邻地区以及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由于理念陈旧、投入分散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缓慢,致使生态资源、农业产业与旅游业严重缺乏深度融合,导致旅游业边际投入成本增加,边际效益低下,也就影响了旅游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农民的增收。
由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也就造成了旅游消费点、赢利点不足,大多只能让游客来逛一逛、走一走、看一看,吃顿饭就走了。既不能长时间的留住游客,又不能激起游人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消费需求升级,能外出旅游的几乎都是有钱的、有闲的、有车的,外出旅游热情高、地域广、兴趣多样、消费极具个性特色。这给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带来极大的挑战。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其本质特性都是通过对相对静态的旅游资源的包装打造和设施配套,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再借助吃喝玩乐游购娱等活动,转化为人们的市场消费行为。因此,游客越多,消费市场就越火爆。可见,集聚人气是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就需要人为地制造旅游热点和兴奋点来吸引人流,再由人流带来商机和财气。这就是“节文化搭台,旅游业唱戏”被广泛采用的深层次原因。宜宾近些年也掀起了一波“节文化”热潮,对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宜宾各地举办的各种旅游文化“节”,精品很少。由于筹备仓促、设计粗糙、手法雷同、内涵肤浅、缺乏特色,所以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且影响力不大,难以长久坚持下去。
与此同时,宜宾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颇多,也有名气大的景区品牌如“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但缺乏一个能涵盖宜宾旅游的区域公共品牌。这个区域品牌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寓意深刻,琅琅上口,简洁易记,富有美感,能够提升宜宾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对外影响力。比如云南的“彩云之南”,贵州的“多彩贵州”,山东的“好客山东”等,品牌效应就非常好。
宜宾现阶段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上、政策的优化配置和政务服务优质供给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是政策整合力度小。从中央到基层的政策涉及能源交通、农业水利、财政金融、教育卫生、林业畜牧、经信发改、乡村振兴、环保整治等等,但政策分解到各部门手里,很难整合使用。其次是政策制定不配套。行政部门职能制,部门政策制定都是各自为阵,自扫门前雪,不会考虑统筹兼顾。再次是政策执行不彻底,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动态把握不足,政策落实就差那么“最后一公里”。四是政策监管不到位,突出表现在政策性资金投入到项目上,缺乏对实施过程的科学严密监管,挪用挤占时有发生。最后是政策服务跟不上,政策宣传、政策对接、政策解释、政策信息等服务严重滞后,甚至缺失,群众不知情现象较为突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宜宾旅游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的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发挥出来。因此,发展现代旅游业不仅仅是景区景点的旅游,而是全域旅游,其实就是指城市乡村一体化旅游。换言之,就是让城里人在空闲时去农村观光体验乡情乡愁、生产劳动、文化风俗、乡土人情、美食美景,也给农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这些年,宜宾的乡村旅游因为道路交通设施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自农村实行统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但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也导致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得彻底,集体经济“统”的方面却只剩下空壳。这种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市场的风险与挑战。反映在传统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上,由于分户单干组织化程度很低,于是就出现了乡村全域旅游运营上的问题,即旅游设施滞后、碎片式开发、功能低端、产品雷同、服务粗放、模式单一、农耕历史文化缺失等等。再加上受资金不足制约,又缺乏旅游协会、产业联盟和旅游领军龙头企业带动,有些乡镇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渔家乐,结果都是经营惨淡,利润极低。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宜宾旅游的健康发展与整体提升。
宜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呢?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是一个涉及全市整体性长远性的大目标、大战略,所以,决不能按过去传统思路和理念去组织实施。而应该变换思路,更新观念,由过去直接抓旅游项目投入转变为重点抓好项目环境共同建设。现代旅游是一个对软硬环境建设要求很高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地方党委政策应该把发展与工作的重点放在改造提升公共设施服务环境上,环境好了,旅游休闲的人不请自来,其比较效益、溢出效益十分明显。可以说,改善和提升旅游环境就是解放和优化生产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紧紧抓住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支持宜宾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包括公路、铁路、航道、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电力通讯网络、停车场加油站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等等硬环境建设,让游客选择多种方式出行,方便快捷,信息灵通。其次是抓好社会治安、优化政务事务环境建设。再次必须加大市民文明行为素养的培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旅游休闲软环境。最后宜宾要通过生态环境的整治建设,提升宜宾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品质和形象。
1.深化对“国际化”的认识。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首先必须弄清“国际化”对宜宾现代旅游业包含着什么意蕴:(1)“国际化”就是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就是要把宜宾的旅游业放在全球化的角度和背景下来谋划与建设;(2)“国际化”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战略,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变化过程;(3)“国际化”是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好的惯例的联系与对接,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市场体系和集聚全世界的资源要素,为宜宾所用;(4)“国际化”就是宜宾通过全域开放与世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宜宾的美景美食美色,全域开放是实现“国际化”的有效路径选择。
2.深化“双城”建设。宜宾临港高新区既是一块产业集聚的“高地”,又是一个高端人才汇聚的“洼地”。加快“双城”建设是宜宾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宜宾的“大学城”“科创城”已经初具规模。目前,不仅已有四川理工大学、西华大学、科子科大等高校入驻,而且另有7所国内大学与宜宾签订合作协议。同时,科创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已有智能终端、新型材料、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机械制造等十多家企业入驻生产,国际会展中心也投入使用。这些对提升宜宾的国际合作,促进对外教育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破窗效应。
3.深化世界级旅游资源开发。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就必须让国内外观光客有看头、有吃头、有喝头、有玩头、有念头。换言之,宜宾有哪些旅游资源是够得上世界级别的。大致梳理下,够得上“国际”级的旅游休闲资源有:(1)景区景观资源:长江首城、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叙州樟海、向家坝库海、天宫山茶海、老君山原始森林、筠连大雪山等;(2)旅游文化资源:李庄古镇、龙华古镇、横江古镇、八仙山大佛、夕佳山民居等;(3)酒类食品旅游资源:五粮液名酒、双河凉糕、宜宾燃面、沙河豆腐、李庄白肉等;(4)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竹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码头文化、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牛牛灯、车车灯、划龙船、红色文化等。这些资源都可以纳入“国际”级别认真打造。
4.深化国际合作交往。不断深化国际间的合作交往,既是宜宾实施全域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交往,促进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一是倾力打造宜宾的“丝路产业”。借助宜宾本地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经贸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二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支持宜宾建设 “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四川全省经济副中心”等历史机遇,组建宜宾竹产业研究院、宜宾南向开放学院、宜宾酒文化研究院、茶文化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加快建设宜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助推国际人才人员合作交往;三是通过外出务工、技术交流等民间往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1.政策配套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一直以来,在发展问题上,我们都在讲要用好用活用够政策。其实,政策的配套运用是一件说易行难的事情,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在地方工作中,政策具有整合集聚资源要素、指导引领方向重点、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提供创新方法手段、督促检查考核任务等多项重大功能。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单靠政府主推是办不成的,要通过配套政策,集聚要素,激活鼓励民营社会资本进入开发经营。这就考量着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能力和政策水平,包括争取政策、配套政策、整合政策、运用政策和政策评估。政策里面有座“金矿”,就看我们的“开采”能力和水平高不高,因此说它是门学问和艺术。
2.争取、整合和配套好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关键点,在于对上争取政策、整合现行政策和配套地方政策,让民营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快速向旅游休闲产业聚集群发展。(1)做好对上政策争取工作。在国家层面,长江生态安全是最让中央关注的焦点。宜宾地处三江交汇处,是长江流域第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万里长江生态第一城”、西部第一大竹资源集中区,拥有绝对的地理区位唯一性和生态作用独特性,所以理所应当高高举起“长江上游绿色生态示范市”的旗帜,从大战略高度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与生态基金补助。(2)整合使用好中央及四川省部门政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中央到地方部门政策繁多而分散,如果不加以整合使用,就容易导致各行其是、各自为阵,政策效用碎片化。西安杨凌自贸区农高区主任申忠海曾发自肺腑地说:“只要整合使用好现行部门政策,远比自贸区政策还优惠!”诸如能源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扶贫政策、基建政策、环保政策、交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等等,分散在各部门,若互不通气,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3)对接配套好“土政策”。“土政策”就是根据上级政策精神,有针对性配置的地方政策。地方配套政策制定使用得好,就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民营社会资本和高校科技力量参与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发展新格局。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在本质上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体制机制的改革涉及都是深层次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因而尤为艰巨。李克强总理曾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宜宾要 “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在政策上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实现体制机制创新:(1)必须在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当前主要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三块地改革”和做强做优集体经济、构建农业服务公社(公司)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必须在乡村振兴要素集聚上取得重大突破。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它首先是农民的振兴、思想的振兴、人才的振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用意之一就是要纠正近些年农村发展要素“逆流向”,过度被城镇化工业化吸附的偏差,从而破解农业弱势化、农村空心化、农民松散化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困局。因此,必须从政策上支持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和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重点提升农村干部和村民的综合素质。唯有留得住人的农村,才能兴旺发达。(3)必须在创新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如果在农村从事农业,长期既挣不到钱,又不受社会尊重,更找不到归属,谁愿意从事农业?谁又愿意当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政策对“三农”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包括乡村旅游总是赚不到钱呢?原因就在于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出了问题。农民从事农业利益联结点少,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投入大但利润低,其经营方式、赢利模式必须创新。近些年,有些地方探索出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的股份合作模式,形成资源股、资本股、技术股、管理股和职工股等新型股权产权结构,值得借鉴和推广。还有“保底+分红”“公司+基地+农户”“高校+基地+协会”等,出现了整合力量、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旅游休闲开发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收入提高、生态意识增强,国内旅游业迎来了“井喷”的新时代,有钱的、有闲的、有车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旅游已超过了40亿人次,仅2018年国庆节景区接待游客就达7.2亿人次,旅游收入接近6000亿元。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同期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超过14%。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给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唯有苦练内功,乘势而上,奋力推进全市旅游休闲业整体升级。
1.大力推进旅游业态功能整体升级。21世纪,国内外旅游业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消费已经成为主要趋势,再加上“互联网+旅游”新模式的出现,传统的旅游业态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旅游的消费需求。宜宾虽然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旅游产品单一,功能同质化现象突出,影响了宜宾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进业态功能整体升级。现阶段,旅游业态功能尚未有统一的分类,大致说来可以作这样一些划分:(1)从内容上分,有观光、休闲、旅游、探险、野营、垂钓、娱乐、康养、体验等;(2)从区域上分,有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3)从出行方式上分,有组团游、自助游、举家游、自驾游等;(4)从形态上分,有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妈妈农场、水上世界、幸福美丽新村等。而特色小镇又分出专业集聚小镇、文化旅游小镇、康养小镇、电商小镇、设施小镇等等。在这多种多样的业态功能中,宜宾应该因地制宜,从整体上不断优化空间布局,精准功能定位,尽量避免同质化和趋同性,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增强市场吸引力和旅游消费力。
2.从深挖文化、创新宣传上整体升级。无数事实证明,缺乏文化内涵支撑和精神感受的旅游是苍白而肤浅的,给人留不下什么值得记忆和怀念的东西,而这种旅游是没有生命力与不可持续的旅游。这就是游客们总结的“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回家后什么也不知道”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宜宾要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就必须在深挖文化内涵、创新对外宣传和讲好宜宾乡土故事上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1)深挖本土文化,并精心策划包装,形成旅游文化体系。包括:历史文化,有2200年古巴蜀文化、僰苗文化、黄庭坚、周洪谟等历史名人文化等;红色文化,有川南地下党活动史科文化、红军长征文化、革命英烈刘华、郑佑之、赵一曼、李硕勋、余泽鸿等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有江河文化、竹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应该组织专业力量进挖掘整理,以国际旅游休闲的理念进行加工打造,讲好宜宾本土故事。(2)创新对外宣传。旅游经济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视觉经济,谁能够制造兴奋点和热点,赚到人们的眼球,谁就能抢占市场制高点。所以,宜宾必须做精做细“节文化”,塑造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公共品牌,比如“酒都”“竹都”“茶都”等。(3)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并非全域旅游开发,而是要求基础设施配套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有野趣甚至原始性。所谓全域乡村旅游,就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田园景观,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民俗文化及农家生活,以提供民众旅游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生活体验为目的旅游业态。宜宾是西部地区最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之一,立体地形,立体气候,地形地貌有山有水,生物资源农业资源丰富多样,饮食文化多姿多彩,目前为止,全市大大小小“农家乐”不完全统计多达2400余家,2017年乡村旅游收入为145亿元。如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深度融入文化内涵和生态文明理念,就更能增进人们的农业情结、农村情感和农民情怀,让农村真正成为回得去的乡村,留得住的乡愁。
3.要在强化监管、提高服务上整体升级。旅游业是精细化的服务业,服务质量是它的生命线。而服务质量的提升,既要靠教育培训,更要靠强化监管,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是监管出来的。从目前情况看,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存在虚假宣传、强行购物、以次充优、价格欺诈、短斤少两、食品不安全、重复收费等问题,都与监管缺失有关,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形象和声誉。这些情况在宜宾旅游市场也时有发生。因此,宜宾要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必须加大旅游市场的监管整治力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增强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旅游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不诚信或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建立旅游组织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形成行业内部奖惩分明的长效机制。
4.在构建市县联动对接周边格局上整体升级。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旅游业发展最讲究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匹配关系,它必须是一个开环系统,决不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要与大环境进行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宜宾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一方面,要市县联动,共建共享。既要在微观上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发挥县乡村的主体作用,给予县乡村充分的项目发展自主权和收益权;又要突出全市一盘棋,宏观上必须统筹协调,避免下面“四处点火,八方冒烟”,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造成资源要素的破坏和浪费,结果出现旅游开发“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有的县乡这方面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对接周边地区,融入旅游大环境体系循环,构建资源设施配套共享、优势功能互补、利益分享共赢的大格局。主要应与省内泸州、自贡、内江、乐山、凉山、攀枝花等市州对接,省外则与云南昭通、昆明,贵州毕节、遵义、贵阳串联。这既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布局要求,也是宜宾加快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