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有
中国历史上的物价参照物,相较于粮食有南方大米、北方小麦的差异,肉类有猪牛羊肉的差异等,鸡蛋则相形客观。因此,研究鸡蛋价格是了解物价变化的最佳选择。至于相关研究,近代史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光绪吃鸡蛋”问题①,并借此分析清末政治②、抨击时政③,之外的则少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清末民初即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金属币时期为视域,以鸡蛋价格为视点,梳理脉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关于鸡蛋的价格,《红楼梦》第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就曾提及:忽见探春房里小丫头莲花儿走来说:司棋姐姐说要碗鸡蛋炖的嫩嫩的。柳家的道:就是这一样儿尊贵,不知怎么今年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日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来,我那里找去?你说给他改日吃罢。莲花儿道:前日要吃豆腐你弄了些馊的,叫他说了我一顿,今日要鸡蛋又没有了,什么好东西我就不信连鸡蛋都没有了?别叫我翻出来。④这段话告诉我们,乾隆年间鸡蛋的正常价格是几文钱一个。
1878年,新疆阿克苏等地,“鸡一只值银三分,鸡蛋每个三文,惟肉略贵耳!”⑤三文一个鸡蛋,时论认为便宜。不过,此后不久的1884年,在朝鲜,鸡蛋也就“止二三文一枚,今涨至五文”;“某姓家以鬻鸡蛋为业,堆积千百,半夜间蛋忽蠕蠕然动,有光自内透射,急寻之知光自蛋出,多至数十枚,皆然,敲破视之,内皆有一小蛇盘旋于中,急投之河,不知主何吉凶也!”⑥鸡蛋生蛇,于此可知鸡蛋存货量大且时间之长。
1895年初,在金陵,有记载称,“江北收买鸡蛋,每洋一元,易蛋五百个,运至南京,翁劝粥厂贫民煮蛋发卖,每个获利一文,日售一二百个,可获利一二百文,由是一唱百和,购者于于而来,翁发价每蛋百个,英洋六角,适长胜军、果胜军开差出关赴敌,苦无方便之菜携带,惟此煮熟鸡蛋充饥,每个八文,价非昂贵,于是争相购买,不几日蛋已售尽,除去盘费船价行用,净得洋四五百元”。⑦由此可知,熟鸡蛋8文,则生鸡蛋大约是五六文左右。
1898年,在镇江,“入冬以来,洋银之价日贬,现在每元竟只兑钱八百八十文,而物价则无不昂贵,白米每石须洋四元七八角,柴每担须钱二百五六十文,猪肉每斤须一百二十文,鸡蛋每枚须八文……”⑧每枚8文是冬季涨价后的价格,可知该地价格与1895年的金陵差不多。到了1901年初,镇江“洋银价值日贬,现在鹰银一圆只换钱八百九十文,而物价则无不腾贵,白米每石须钱四千一二百文,柴薪每百斤须钱二百六十文,菜油豆油每斤总在一百文以外,鸡蛋因洋人放价收买每枚售至钱十文,至于棉布棉花之类较之往年亦无不加昂,小民双锁然眉,咸有生计艰难之叹!”⑨同样是在镇江,两年多的时间里,鸡蛋就由8文涨到了10文。
与镇江不同,北方的开封鸡蛋价格则很低。1904年,“汴省地产富饶,物价之廉,为他处所罕见。迩者市中白面,每斤售钱二十余文,小米十五六文,鸡蛋每枚二文,猪肉每斤七十文,乡间竟有百文可购三斤者,山芋、落花生尤随意贱售,将来铁路一通,货物外流,民间生计固可稍裕,然物价亦恐自此日昂矣!”⑩
民国初年,湖北的鸡蛋价格,有两处记载,一是鸡蛋因战乱飞涨:“河口商民前岁曾为张国荃变兵所掠,然无如此次之甚,所幸此次久有风鹤屡传,白匪将至,各商多未敢储现银于商店,故抢去之银钱不多,惟货物衣饰损失殆尽,所值亦百余万之谱。按河口市面因汴中匪乱日久,鄂境襄苦旱,生意非常冷淡,早已蹶而不振,今遭此劫,何时始能回复元气耶?又闻匪乱前斗米已涨至二千钱以外,鸡蛋每个价二十余文,今又不知如何飞涨也!”⑪一是天热价低:“武昌各蛋行,凡在四乡收买之蛋,均系趸售洋庄,近因外商停收,凡各蛋行之所存有之鸭鸡蛋,因天气过热不能久放,故大减价售卖,近日鸭蛋每个价跌至八文,鸡蛋每个七文,故各行之蛋贩业,停止收贩矣!”⑫于此可以认定,民国初年的鸡蛋价格正常应该在十几文。
1918年山西有报告称,“晋城本境,上年产蛋一百三十余万,由高平、陵川、沁水、阳城、长子、长治、沁县等处约输入五百万左右,每个七八文或八九文不等”。⑬
河南与山西的蛋价差不多,1919年有报道称,河南鸡蛋“去岁每个不过六七文,今春加至十三文,入夏迄今,则涨至十四文半矣!”⑭
1920年,滑稽短剧《买鸡蛋》有一个讨价还价的场景:“你这鸡蛋,要卖几钱一个?”“要卖三十钱一个。”“太贵了,二十钱一个罢!”“这是不够,至少二十五钱。”“二十钱好卖了;我要买一块钱鸡蛋呢!”“这样,就卖给你是了。”⑮蛋价已经涨到了二三十文。
1922年11月之后,《申报》几乎每天都专栏报导上海菜场市价,其中鸡蛋价格如下:11月2日,南京路小菜场市价“鸡蛋每枚三十五文”⑯;11月3日,菜市街小菜场“鸡蛋每个三十五文”⑰;11月4日,南京路小菜场“鸡蛋每个三十文”⑱;12月9日,南京路小菜场“鸡蛋每只二十五文”⑲;1923年1月26日,“南京路小菜场因雪后天寒荤蔬菜均见贵”,“南市菜价以天寒各菜均增其价”,其中“鸡蛋每只四十文”⑳;2月6日,“南市菜价鱼类入市较前日倍增,故价较日前为廉”,其中“鸡蛋每只三十文”㉑;3月22日,南北市“鸡蛋每只三十文”㉒;1924年1月16日,南北市小菜场鸡蛋每只分别是四十文、三十文㉓。除了个别时日,1922年底到1924年初上海的鸡蛋价格大约在三四十文之间波动。
1933年,《申报》载文道:“农村中虽然有鸡和鸡蛋,但是现在的‘鸡’和‘鸡蛋’和几十年前的不同了,一只鸡卖到城市里要得到一块多钱,一个鸡蛋要卖六七十文,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要去换钱买种子,还债,自己只吃山芋,糖米,面子,那有什么‘读书鸡’或‘三十鸡蛋’或‘一元’钱送给你,而且农村的子弟(我们自然说的是贫苦的佃农与雇农)到了七八岁时就要替家里去放牛,拾粪,拾柴木,甚至要送到富农家里去放牛,混得一碗饭吃”。㉔30年代初,鸡蛋价格已经涨到六七十文了。
大致看来,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半个多世纪里,鸡蛋每枚的价格在清末多不超过10文钱,民国后的前十年约十几文,20年代约三四十文上下,到了30年代初就达到了六七十文以上了。
影响鸡蛋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战争、出口、节日、货币贬值、税收、交通和灾害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因封锁基隆等因素,当地鸡蛋价格猛涨。“米面视内地价惟倍,猪肉每斤二百数十文,青菜每斤念余文,鸡蛋每枚二十文,从前之以工为食者,海关一闭,食指无着,不得已悉去。”㉕还有记载称,“物价腾贵,鸡蛋一枚值洋一元,鸡一翼值洋五元,咸货及洋锡罐装来之食物虽有购处,而价亦加倍”。㉖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亦引起物价飞涨。“淡水为倭人所占,一切食用菜蔬多由厦门贩运,故厦门百物昂贵,鸡蛋每个向售十一二文者,兹则每个须十五六文,咸鸭蛋每个十八文,蔬菜等每两二文三文不等;水果亦然,柚子向售二三十文一个,近己涨价至七八十文,其外各物之价无不飞涨无异,长安居大不易也!”㉗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鸡蛋价格有别于其它独昂。1901年初,“京师友人述及近日市中银价低昂不一,大约每两足银可易当十大个钱十三吊二三百文,洋银每圆可易大钱九吊三百文,白面每斤售钱五百八十文,白米每斤售钱五百六十文,……鸡鸭每头售钱两吊四白文,惟鸡蛋甚贵,每个售至一百六十文,白菜每百斤售至八吊文,按京钱一吊合寻常足制钱一百文。”㉘到了1901年4月中旬,“鸡蛋每十枚七百文”㉙。次年3月,“鸡蛋每枚一百文”㉚。战争期间,鸡蛋价格在高位运行。
1904年,有报导称,“潍县商民贩鸡蛋至海参崴销售者颇能获利,今以日俄之战,皆不愿往,故改至青岛销售,每千个值京钱十二三千,在潍收买,其价较前较涨,故多有囤积以待善价者。”㉛
总体来说,战争引发包括鸡蛋在内的物价飞涨,是常态。如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蒋匪统治下的孤立据点沈阳一片荒凉,物价飞涨。”“沈阳绝大多数商店均已歇业倒闭。食品价格暴涨,上月初面粉每袋已涨到蒋币(下同)七八百万元,高粱米每斤也涨到十二万元。鸡蛋一枚已卖到二十万元。”㉜不过,亦有因战争导致鸡蛋价格下降的。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南通,“敌虽有登陆企图,殊难得逞,黄海滨吕四丰利掘港各渔场,因防汉奸活动,一律禁止渔船出海采捕,本年通州棉花丰收,惟沪锡已无市场,只本地厂庄收进,棉价底落,每担仅十二元,至于江北土货,如鲜猪鸡鸭等,向以江南为销场,自战事发生后,充斥市上,售价奇贱,鸡蛋每枚价仅三十文,仍有供过于求之势”。㉝
出口对鸡蛋价格影响巨大。1897年,在芜湖,“鸡蛋芜地向售每枚四五文,至贵六文,自去年有日本商人某姓来芜设立蛋庄,广出招帖,常年坐收,运回东国销售,价遂为之陡涨。复雇人在要隘截收,每收一枚给钱一文,于是四乡入城鸡卵几被一网打尽。去腊人家虽出重价,亦都艰于购致。近日又有某西商从镇江来芜设立蛋坊,赁定江口洋关北首之洋楼一所,择于二月初旬开张,闻每日须雇用女工数十辈来坊从事,将蛋白与黄分作两处,加以制法,然后用洋铁罐装盛封口,寄回外洋消售,每日拟收至两三万枚,方能满志。果尔,则将来蛋价更不知涨至如何地步!观我朵颐,诚不禁为之戚戚焉!”㉞在镇江,“镇江访事人函云,镇江鸡蛋向售四五文,去年有日本商人来镇设立蛋庄,广出招贴,收运回国,蛋价为之陡涨。近日又有德商到镇设立蛋坊,赁定怡和码头之洋楼,择于四月二十日开张,并闻每日招女工数十辈至坊中,将蛋打开,黄白分作两处,加以制法,然后用洋铁罐装盛封固,寄回外洋,每日约收二三万枚之数,蛋价愈形昂贵,复雇人赴裏河一带收买,家有五母鸡者,咸欣欣然,喜以为获利三倍云!”㉟
1899年,“鸡蛋产于江苏省内者,其形硕大,胜于他省所产,每个向售钱五六文,迩年来洋人购收,销数顿旺,以七八文为常价。自今夏洋兵云集,日食所需约以万计,故近日忽涨至十四文”。㊱出口导致鸡蛋外运,价格因之上涨。
之后的鸡蛋出口,更为便捷。1915年《山东之鸡蛋业》称,“山东之鸡蛋,其价本极廉贱,十五年前,美金一元,能购九百余只,今则铁路通行,用冰箱收藏之法,输运出口,又设有专厂,炼制鸡蛋,以供外国之食用,故价值日见腾贵。近时最廉之价,美金一元,仅购三百六十只而已。”㊲
为了阻止我国的鸡蛋出口,“日本养牲家,禀请议院,自后中国鸡蛋运到日本,要加重关税,好叫中国的鸡蛋,销路滞钝。”㊳1903年我国对日本的鸡蛋出口下降,就“系因日本加抽入口税所致”。㊴
税收直接对市场上的鸡蛋价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叶昌炽在丁亥年(1887)四月初十日日记中说,“羊辛楣来畅谈,为言粤省税敛烦苛,物价翔贵,青菜一斤需五十泉,鸡蛋一枚需十二文。”㊵1911年报载,鸡蛋每百个抽税“十三文五毫”。㊶
1924年,上海总商会呈文江苏省省长,“请转咨皖省豁免鸡蛋出产税”。呈文道:“案于本月十四日据上海中国蛋厂公会函称,据厂商大同裕华裕源等来会声称,蛋商设厂于安徽省内者,向有数十家之多,近因内地蛋价转腾,外洋销路停滞,遂致相继倒闭,该省现有厂数较昔不及什之二三,且仅存之厂亦均数易股东,勉力支持,困苦情形殊难言喻。讵本届皖省当局复有新增鸡蛋出产税之举,计每八百五十个税洋三角,近年厂况已属一落千丈,若再加新税以相煎迫,何啻宣告死刑?各厂雇用当地男女劳工,多者数百,少亦百余,于贫民生计未始无补,若令厂商不胜新税一律停闭,就地工人势必同时失业,皖省群盗如毛,即不为失业计,亦当为民生计,嘱转陈皖省当局迅予收回新税成命,以资挽救等语到会。当由本会于即日摘要电呈马兼省长,请其俯赐维持酌准照免。”㊷免税或减税肯定对蛋价能起到抑制作用。
货币贬值亦可导致鸡蛋价格上升。1922年《铜元低落后之物价一斑》一文称,“联合通信社云,近来轻质铜元充斥,洋价飞涨,每元约换铜元一百七十枚,物价昂贵,为向来所未有,卖主又乘机增价,加倍取偿于买主,中等以下社会痛苦难言。兹将目下货价略举数种如下:‘猪油’每斤大洋三角,折合铜元五十枚;‘鸡蛋’每枚二十五文至三十文;‘食盐’起码十文,重仅一两零,较前加倍半;‘汤团’每枚十二文,从前每枚仅五文;‘豆腐干’每块十文;油豆腐同较前加倍;‘豆腐浆’每碗三十文。按猪油、鸡蛋亦平民岁时伏腊所需,似不得与烟酒茶糖一律指为奢侈品,豆浆野鸡团沪人向目为粗点心,豪富所不屑食,亦如此珍贵,可骇之至!”㊸《西报论铜圆跌价之害》一文亦道,上海“铜元尚不如各埠跌落之甚,然过去十二个月中物价飞涨影响于民生者至巨”,其中鸡蛋1921年“每枚十五文”,1922年“每枚二十五文”。㊹
交通对鸡蛋的价格影响很大。1927年,有人对比美国指出,“吾国乡村间之于商场,商场之于乡村,其间道路之崎岖,极感交通之不便利,故乡村中之农产物,未由尽量输入商场,而商场亦未由尽量吸收乡村间之农产物,以致乡村间与商场上之物价,相去不啻,蓰其生活之不调和,可以想见。是以吾国今后如欲推兴农市,而以增进乡村间之幸福者,厥惟推广汽车事业。例如吾国山陕一带乡村间之鸡蛋,尚有每不值十文者,衡之海上蛋价,相何止十倍?果能推兴农市,则价格上可以酌剂盈虚,而群拜其赐矣!其道维何?曰汽车有以促成之。”㊺1939年刘星晨也认为,“国内物价变动趋势,在空间上大有不同,都市间普遍上涨,乡村里则普遍下降。货不能畅其流,这是战时环境所造成。唯其如此,物价变动中的运输原因,关系至大。试就个人所知,来做个内地物价的报告,如河南鸡蛋,每元可买一百五十个,鱼每元十斤……”㊻
灾害对鸡蛋的影响之一就是价格上涨,如1879年,“八月十六日缪启翁信云,八月初六日怀庆雇驴,一日即过太行山,入山西界,由阳城、翼城至平阳府,一路山道,山中多狼,人民稀少,年成欠收,去年父子相食、万人坑等事,多是实情,目下山西各处,稍有收成,饿死者暂时可无,惟地广人稀,十室九空,空房中尚有死人未埋,干面每斤四十七八文,小米每斤三十文左右,鸡蛋每个二十五文,肉无有。”㊼
影响之二是导致民众的购买力下降,如1935年,“以九江为中心之赣北半壁,前因水旱荐臻,成此惨重荒象,现在荒仍未稍减,各项生产减少,农产品及其副业品,以供不应求,价格随之增加,此系自然原则,今竟大谬不然。九江市除米价每担十二元二三外,乡村来市求售各物,低廉出乎意料之外,如鸡每元十斤,白菜十文一斤,鸡蛋前因洋装出品阻滞,低至二十文或二十五文一个……物价如此便宜,几乎疑到生产过剩,民安物阜,实则因农村破产,只有罄其家中所有,忍痛贬价抛售,以作挖肉医疮之计。”㊽
节日因鸡蛋需求旺盛,价格也会上扬。1897年,《彝陵杂俎》一文道:“新正以后,居民铺户各设筳席招请亲朋饮燕,谓之年酒,盖藉以睦邻里之谊,通亲戚之情,乘此数日清闲,酌酒清谈,以佐情话,市上各物,亦遂因此昂贵。猪肉每斤贵至一百四十八文,鱼每斤贵至一百二十文,鸡与鸡蛋、蔬菜等无不价涨,惟米粮去岁腊底价值大长,今正则已渐次跌落矣!”㊾
1933年,韦道生之文《蛋家仔》描述了生子导致的鸡蛋涨价的事例。“……呱,呱,呱!富翁生了儿子了,这是多么大的喜事呢!自己的财产有了保障,用不着那些侄儿们觊觎了,他真笑到眼睛也瞇起来呢!于是鸡蛋一担一担的挑进富翁家里来,于是使S县城的蛋和姜几天内发生恐慌。人们真倒霉,为了一个蛋家仔,要吃贵鸡蛋了,因为那几天鸡蛋涨了几文钱的价呢!奴婢、仆妇闹得几天不能安睡,开夜工染红鸡蛋和括姜皮。”㊿
上述之外,影响蛋价的还有蛋厂及时令。以河南为例,“豫省比年生产为出口货之大宗者,除棉豆及花生米外,以鸡蛋粉为最要品,沿铁路各站,均有收买鸡蛋之厂所,其制成蛋粉,运售出口者,开封大昌机器制蛋厂、永德机器并土炉制蛋厂两家,商丘有机器制蛋厂一家,郑县有机器制蛋厂一家,漯河有机器制蛋厂及土炉制蛋厂各一家,许昌有机制厂一家,新乡有土制厂七家。收蛋时期,以三四月为最盛,五六月次之,七八月更次之。其价之高下,亦视此时期而分”。[51]
总之,影响鸡蛋价格的因素众多,其中战争与出口因素影响至为关键。
民国时期鸡蛋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人们多以感慨物价上涨的方式,表达着诉求。
1925年,何天言刊文《四十年前之物价》道:予今二十四岁矣!旧忆五六岁时,祖母辄以“荒年虫”三字呼予弟兄,初不甚解,故乐受之。后知非好名词也,乃向祖母抗议,要求废除此“荒年虫”之徽号,始以请愿,继以呼吁,终以啼哭,而卒无效。母亲慰之曰:弗尔,“荒年虫”三字,名虽不雅,然以之赠予儿等,确为名副其实之称,盖以吾(母亲自称)之年尚尝过二十文一升之米,七十文一斤之肉,何况尔祖母时之物价乎?当比吾所遇者,更为低廉无疑也。迨今儿辈出世之后,一切物价,皆陡增数倍,其昂贵之率,为前所未有,尔父为尔等作牛马,营营终日,奔定栖皇,恒不能得一温饱尔!祖母疼爱之,乃呼儿辈为“荒年虫”,盖亦情理之常也,又奚为不当?况此一名称非专以儿辈为对象者,盖凡与儿辈同一年龄之儿童,皆得以此头衔给予之,故实泛指一时代之儿童之徽号也!予等当时闻母之语,始憬然悟,但今则相去已十五六年矣!纵观斯时,回首前尘,沧桑世变,情势迥异,一切物价,又倍蓰于已往十五六年之时矣!而一般人之收入,仍一无所增,是亦无怪各地工潮之澎湃,与要求加薪运动之空气迷漫于全国也!兹凭回忆所及,将予祖母所述四十年前之一般物价录出数项,以供参阅,盖一极有趣味之事也!吾人生不能逢其时,惟有羡之妒之耳!米一千二百文一石;面十四文一斤;柴五十文一百斤;炭荚三文一枚;肉五十六文一斤;鱼,鲫鱼六寸长,三十五文一尾;油三十六文一斤;烧饼三文两个;鸡蛋四文一个,七文两个;鸭蛋六文一个,十一文两个,……以上所记,仅其大概,读者诸君试思,较之大商店中大廉价时之价值为何如一笑![52]1925年的40年前,是1885年,其时鸡蛋价格约三四文,40年间整整翻了10倍,难怪引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1926年1月,署名“卓”者载文《三十年前之汤团纪闻》道:生活程度增高之呼声,于今为烈矣!而人口之生产,时有增加,以有限之地力,养无限之人口,来日大难,此有心人所以俯仰兴叹。顾追溯三十年前之生活程度,益不禁令人艳羡不置。昨邂逅旧友江君,谈及生活问题,彼云距今三十一年,以事到泰安,城外设汤团摊者颇多,有一孩童出制钱八文购汤团,摊主予以汤团两颗,鸡蛋两枚,旁观有雄赳赳者,遽敬摊主以双拳,询其故,则曰摊主不公允欺孩童也!鸡蛋每枚仅值一文半钱,汤团每颗值二文,如此贪小利,安得不打他?江君语至此,余不觉大笑,夫鸡蛋一枚目下须六十文矣!于此可见三十年前与今日之物价相较,不啻为一与四十之比,而将来之升涨,又为意中事,今之人其何以生活乎?[53]同年10月,该作者又载文《十五年前之蛋价》:同寅成君,曾奔驰燕冀晋豫,所见所闻,至为繁伙,星期无事,偶与谈及生活问题,成君感叹之余,并为余述一故事。余(成君自称,以下同)于宣统三年冬,由石家庄入娘子关。某晚,抵某村,觅店铺,不获,后遇一老妪,遂借其家为居留,向彼购鸡蛋五枚,以资果腹。问其值,曰,十五文,余畀以十五文,老妪喜出望外,询老妪以故,老妪曰,余今日得发财矣!本地鸡蛋,每枚只值二文,余兹每蛋赚一文,其快慰为何如也!以视目下之蛋价,相去何止数十倍?可畏可惧,再后十五年,诚有令人不可思议者矣![54]作者这里言及的鸡蛋一枚1896年一文半、1911年两文,应该是在偏远的乡村。
1937年,署名“颖”者著文《追慕过去的人们》感慨,考古家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物;巴比伦的天文学,可惜现在不传了。”政治家说:“民主共和政治,最早实现于古代希腊,那时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文学家说:“诗经是一部绝妙的民间文学的书籍;春秋的笔法,真是字不易。要习字还是学汉魏。”老百姓说:“从前米只有七八块钱一石,鸡蛋四五文一个。那过去的日子真好过呢。”[55]今不如昔的,不仅仅有考古、政治、文学,还有蛋价。
1946年10月28日《申报》刊载两文,都是感慨物价的上涨。《初开埠时上海西侨生活》一文称:明末清初的市价,距离现在的生活太远了,我们再看一看上海开埠时的情形,那时银元已流入中国,通行的是西班牙银元,俗称本洋,每元约合制钱一千四五百文。《华北捷报》 (《字林西报》的前身)一八五〇年九月十四日曾载西人伙食店中各货售价,可知当时物价的低廉,实非今日上海市民所能想象……鸡蛋,每只六文。[56]《故纸堆中几页伙食账》一文道:在旧书中,找到几页伙食账,距离今日已四五十年了。看到当时的物价,亦不胜今昔之感。一,光绪廿七年的一页。米每石一千二百文,面每斤十四文,柴每百斤七十文,肉每斤五十六文,鸡蛋每个四文,两个七文,糖每斤廿四文,酒每斤十八文,布鞋每双八十文……二,宣统元年的一页。米每石两元,柴每百斤一百文……看了这两页旧账,抚今追昔,不禁有天上人间之感。那时四五口之家,月入二十元,尽可安适地过活了。光绪中叶,银元每枚兑换制钱,尚不足千文,至宣统间,亦仅一千一百文,二十元可兑制钱二十千左右,就日用费用最重要的食住两项计算,只须四五千文已足,其余消费,尚有十五六千,生活自可满足。若稍稍节俭,每月还可多下一点来作为储蓄。[57]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旧时物价低廉的怀念。
1949年,古齐在谈到上海第一家小菜场时说,今日上海,规模象样的小菜场已到处皆是。但在50年前,却还没有什么规定的小菜场,各街各巷,都有零零碎碎的小菜交易,至于行贩的批发之所,则是在山西路盆汤弄。……且说盆汤弄时代的小菜场,价格还以制钱为单位,昨日偶翻阅五十年前旧报,见有当时菜价,且随便抄录几样:柴五十文一百斤,豆油三十六文一斤,烧饼三文两个,鸡蛋四文一枚,肉五十六文一斤,鱼二十文一尾,粗布三百文一疋。今日鸡蛋近金圆百圆一枚,金圆百圆即法币三亿元,合制钱须九千亿文之多。如此一算,真是恍同隔世了。[58]同年蒋德祺在读过一篇《一张诗意的菜单》后也说,偶忆及绩《聊斋志异》卷4有一则云:有欲留客饮者,有酒无殽,搜囊,止得铜钱八文,计甚窘。妻知之,承言易办。以六文买二鸡蛋,一文买韭菜,一文买豆腐渣。第一肴,韭面铺两蛋黄。妻捧上,曰:虽不成肴,却有取义,名为“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肴,韭面上砌蛋白一圈。妻曰:是名“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肴,炒豆腐渣。妻曰:是名:“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肴,清汤一碗,两蛋壳浮汤面。妻曰:是名“门泊东吴万里船”。余爱此诗,勉强凑成,幸勿见哂。客大赞赏。今日之公教人员,过有客友光临,囊中羞涩,应付为难之时,聪明的主妇,大可仿而行之。[59]到了1949年,物价飞涨,法币几近破产,旧时蛋价的低廉成了表达不满的借助。
民国时期,连留居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蛋价上涨感慨不已。如一个外国传教士讲:“1900年初来中国时,一银元可买一千个鸡蛋,按当时汇价折合,只有美元五角;经过一代人之后……一银元只能买三百个鸡蛋。”[60]
建国后,国人在感慨物价上涨时也不时借助蛋价。有说一个鸡蛋七分钱[61],有说八分的[62],也有一毛钱的[63]。
如若拉长视距来看物价,其实就是一部上涨史。人们习惯于拿蛋价说事,显现出鸡蛋更具有物价参照的特质,是物价波动的晴雨表。
注释:
① 薛伟强:《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1884—1912)——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② 刘诚龙:《从一个鸡蛋窥探清末政治》,《乡镇企业导报》2014年第9期。
③ 浩空:《想起“光绪帝吃鸡蛋”》,《华人时刊》2011年11月1日。
④ 曹雪芹:《红楼梦》,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第455页。
⑤ 《新疆纪闻·阿克苏等地》,《申报》1878年3月4日。
⑥ 《朝鲜谈录》,《申报》1884年11月21日。
⑦ 《天富善人》,《申报》1895年1月29日。
⑧ 《金焦选胜》,《申报》1898年12月9日。
⑨ 《润州寒鲤》,《申报》1901年2月8日。
⑩ 《梁苑笙歌》,《申报》1904年5月14日。
⑪ 《湖北狼祸近讯》,《申报》1914年3月16日。
⑫ 《蛋帮停贩》,《申报》1914年8月30日。
⑬ 张树拭:《山西晋城县南板外永源蛋厂调查报告》,《工业同志进行会杂志》1918年第2期。
⑭ 《豫省振兴实业纪·畅销鸡蛋》,《银行周报》1919年第3卷第29期。
⑮ 单德三:《买鸡蛋》,《学生文艺丛刊汇编》1920年第1卷第4期。
⑯ 《昨日之菜巿》,《申报》1922年11月2日。
⑰ 《昨日之菜巿》,《申报》1922年11月3日。
⑱ 《昨日之菜巿》,《申报》1922年11月4日。
⑲ 《昨日之菜巿 价略有增减》,《申报》1922年12月9日。
⑳ 《昨日之菜市荤蔬均贵》,《申报》1923年1月26日。
㉑ 《昨日之菜市》,《申报》1923年2月6日。
㉒ 《昨日之菜市》,《申报》1923年3月22日。
㉓ 《昨日之菜市》,《申报》1924年1月16日。
㉔ 《读者顾问》,《申报》1933年4月28日。
㉕ 《海客新语》,《申报》1885年1月1日。
㉖ 《基隆消息》,《申报》1885年1月17日。
㉗ 《八闽丛谭》,《申报》1895年11月11日。
㉘ 《长安市景》,《申报》1901年1月14日。
㉙ 《京师市价》,《申报》1901年4月19日。
㉚ 《京师市价》,《申报》1902年3月11日。
㉛ 《鸡蛋涨价》,《济南报》1904年12月2日。
㉜ 《新华社:津沪等地物价再涨 沈阳鸡蛋每枚二十万蒋币》,《人民日报》1948年5月9日。
㉝ 《敌舰窥袭南通敌登陆迄未得逞》,《申报》1937年10月1日。
㉞ 《鸠兹问俗》,《申报》1897年3月13日。
㉟ 《鸡子获利》,《申报》1897年6月2日。
㊱ 《鸡蛋价昂》,《商务报》1900年第29期。
㊲ 子云:《山东之鸡蛋业》,《中华实业界》1915年第2卷第4期。
㊳ 《鸡蛋加税》,《杭州白话报》1901年第21期。
㊴ 《蛋市近闻》,《北洋官报》1903年第125期。
㊵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4,民国上海蟫隐庐石印本,第186页。
㊶ 《各卡按道统捐表》,《申报》1911年8月13日。
㊷ 《总商会呈省署文 请转咨皖省豁免鸡蛋出产税》,《申报》1924年8月30日。
㊸ 《铜元低落后之物价一斑》,《申报》1922年5月13日。
㊹ 《西报论铜圆跌价之害》,《申报》1922年7月1日。
㊺ 谨:《汽车有推兴农市之能力》,《申报》1927年2月12日。
㊻ 《本刊第二次座谈纪录 平衡物价问题(座谈纪录之一) 物价何以高涨》,《申报》1939年4月24日。
㊼ 《山西临汾赈局来函》,《申报》1879年11月23日。
㊽ 《农产价格惨落 农民忍痛贬价抛售 浔市难民麕集待赈》,《申报》1935年1月7日。
㊾ 《彝陵杂俎》,《申报》1897年3月6日。
㊿ 韦道生:《蛋家仔》,《申报》1933年7月23日。
[51] 《豫省鸡蛋之畅销》,《山西商业杂志》1919年第1卷第11期。
[52] 何天言:《四十年前之物价》,《申报》1925年10月18日。
[53] 卓:《三十年前之汤团纪闻》,《申报》1926年1月11日。
[54] 卓:《十五年前之蛋价》,《申报》1926年10月27日。
[55] 颖:《追慕过去的人们》,《申报》1937年3月1日。
[56] 《初开埠时上海西侨生活》,《申报》1946年10月28日。
[57] 《故纸堆中几页伙食账》,《申报》1946年10月28日。
[58] 古齐:《上海旧话之二 上海第一家小菜场》,《申报》1949年3月6日。
[59] 蒋德祺:《菜中有诗》,《申报》1949年4月21日。
[60] 阿瑟·恩·扬格若(Young.A.N):《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61] 更的的:《更野草》,青岛出版社2014年版,第404页。
[62] 马国兴、吕双喜:《乡村爱情 谁来为我做嫁衣》,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2页。
[63] 谢春池:《我们的亲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汪雪英:《签单其实很简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