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科学研究的长篇力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及运用研究》评介

2018-04-01 03:50:29朱丽霞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经济学

朱丽霞

2015年2月,贾轶博士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及运用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唯物史观方法的研究运用为主线,系统研究和展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规律,初步实现了作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历史科学研究和叙述的构想。全书视野广阔、内容宏大、创新突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优秀力作。201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将该书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报告,评价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书相继荣获第十五届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该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科学研究的前提探析

第一,该书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及运用研究》,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关系的把握。作者认为,列宁曾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但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研究的转向和发展来整体看待马克思学说。马克思有一个早年学习法学,后转向哲学,再后来面对如何解释物质利益的难题转向政治经济学,晚年又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说发展和转向过程。作者提出,贯穿这一系列转向的是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解决,对人类历史之谜的破解和对历史科学的理解。他认为马克思转向经济学后,主要但并不局限于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形成和运用他的新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正是马克思本人哲学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各门社会历史科学的基础。因而整体认识马克思学说和人类历史规律,首先必须提出和明确马克思经济学与唯物史观具有的动态统一发展关系。

第二,作者指出,其本人的思想也有过多次深化,其中贯穿的正是历史科学意识,这也是他研究的初心。他在经济学研究中明显感到,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相比,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与其他非主流经济学相比,马克思学说对于以经济关系为核心的人类社会历史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作者寻求这种原因并很快转向马克思经济学,在博士阶段开始探讨马克思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历史科学的综合范式,并试图重新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理解整个马克思学说和人类历史变迁规律。他认为对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自然史与人类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等等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对于探讨马克思学说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人类历史规律,都具有前提性意义。

第三,作者指出,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古典经济学,解决了李嘉图难题,克服了斯密教条的错误,批判了货币数量论和萨伊三位一体分配公式,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论而形成了以之为基础的商品、货币、价值、资本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生产方式尤其是对资本生产方式运动变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实现了人类各门历史科学的革命。作者认为,唯物史观一般内容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的研究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各门历史科学的基础,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在马克思的新历史观或恩格斯和后人所说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去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有这样的意识,但未进一步明确,甚至马克思并未提出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名词,恩格斯也并未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名词,那么这就是后人应该做的。这一观点,体现出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认识的前沿性,成为作者独立提出该选题和创作该书的认识背景。

二、该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科学研究的整体建构

第一,作者对于该书的基本概括是: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文献,把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转向与其新历史观的形成过程,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动态统一关系,重新抽象和解释马克思新历史观或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以及新唯物主义、抽象唯物主义等等的关系,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唯物史观方法体系,并以唯物史观方法的研究运用为主线,以时空历史社会化认识实践行为探讨为贯穿,总体论述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内容,比较述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体系,系统研究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化分化,重新进行人类历史分期,全面体现马克思关于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三部”经济学计划,马克思关于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研究的“六册”经济学计划,体现研究与叙述、历史与逻辑,理论、理论史和理论对象史研究相统一,表现以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及其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大历史科学性质,实现对人类社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各门历史科学或重要组成的整体的新阐释和关系的新认识。

第二,作者在把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等系列关系问题作为该书研究前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把政治经济学及其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学说和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核心,尝试构建和展现一个新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叙述体系。作者解释到,马克思在他的手稿、书信和著作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庞大的五篇、三部、六册的经济学研究计划,《资本论》的内容只是其中一部分,虽然马克思后来未能进一步展开和完成这些计划,但马克思对于这些计划的各部分内容都有提示。而马克思及恩格斯在其面对现实物质存在、寻求解决现实问题和解释历史之谜的研究转向和发展过程中,在狭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中,必然涉及并且广泛研究前资本主义和未来新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认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恩格斯还提出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给予唯物史观以补充说明,并阐释自然辩证法。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历史科学体系的研究,可以从对这些内容的探讨着手,以更全面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和两者的关系。至于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作者指出,这是马克思自己区分和叙述的方法之一,并且马克思以此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第三,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历史科学的概念。作者重新解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并指出就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说,其是一门以广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大历史科学。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唯物史观诞生后,人类各门社会科学才真正可能将其历史科学属性表现出来、统一起来而成为大历史的实证科学。实证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范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历史科学综合范式,即唯物史观的研究、运用和叙述范式,其核心是认识实践的生产方式范式。反过来说,大历史科学实际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体系,核心内容就是广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唯物史观,研究叙述对象就是整体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运动。大历史科学并不取消各门历史科学,而是整体跨学科和具体分学科研究叙述的综合统一,而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唯物史观,这种综合性的研究和叙述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该书的整体性探讨,对于当前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科学研究,应当说是有明显的借鉴和发展意义的。而就全书的篇幅来说,达到80余万字。这样一部内容庞大的长篇理论著作,不仅在方法内容上创新突出、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结构严谨、照应得当、文笔恢弘,体现出作者对于长篇作品创作的良好把握,也表现出作者所相应具备的学术功底。

三、该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科学研究的多层创新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大历史科学研究层面上,作者明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唯物史观方法及其运用研究”的一致性,提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结果就是恩格斯和后人所说的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更高和相对独立的层次上,唯物史观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历史观的简称。作者提出了经济学历史科学的术语,概括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科学的方法体系,认为唯物史观方法是事后的方法,明确唯物史观的一般方法是历史变迁的认识实践方法,其简化形式就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划分社会主体,进行主体既定分析的方法。作者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唯物史观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为主线,以“三部六册”计划内容为展开,以认识实践的社会历史运动为贯穿,形成和展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体系,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新的理论阐释,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历史科学研究叙述的综合范式。作者将该书内容分为三个层面,将全书分为前三章和后四章两部分,指出这不仅是研究、运用的关系呈现,也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一般历史科学和具体历史科学两个层面认识实践的相互渗透。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历史科学研究层面上,作者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文献,对其研究经历进行分期,提出了马克思的学科转向并不是绝对的观点。作者全面概括和研究、评价了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所曾经设定或体现的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历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从马克思的历史观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表现和应有的转变,结合经典文献,重新给予唯物史观和人类历史发展以辩证唯物主义特殊的抽象一般内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历史观的一般认识,并系统探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的方法意义,提出并探讨了历史事实与认识实践、生产劳动到主体既定、科学抽象和阶级分析的三层次三关系行为方法体系。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具体历史科学研究层面上,作者将自己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体系运用展现于对广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容构建和过程规律的呈现之中。作者从东西方人类生产方式演进的事实探讨出发,重新提出并区分其为原始依存社会、封建村社制和租佃制依附社会、资本依附社会,以及特殊的奴隶商品社会,分析说明各阶段演进规律和质的规定性,探讨多种历史辩证关系,以求并实现了对社会历史变迁分期的新阐释。作者从生产劳动行为和历史事实出发,重新探讨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和资本生产统治地位形成扩张的时空历史发展过程和时空历史范畴规律,以求并实现了对关系范畴的科学抽象反映与历史事实的研究叙述相统一。作者提出和选定国家、地产、农村公社、股份公司、合作社等典型事物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并进行主体既定研究,提出关于它们的历史和现实研究的系列观点,以求并实现了对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历史性质及其变迁过程的进一步明确。作者从社会历史的认识实践关系出发,挖掘解读了大量文献,全面探讨资本运动中的革命、发展、变革、社会化和全球化,提出系列创新观点,给予现代各国历史发展道路以新认识新阐述,以求并实现了对以资本生产方式扩张为核心的世界历史的整体再阐释,完成了广义和狭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探讨。

作者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文献和经典文献梳理基础上的、体现在这样一部长篇作品中的各层面的研究和叙述,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性和学术原创性,表现出难得的历史综合创新创作能力。目前作者正将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历史科学研究进一步扩展为马克思主义环境人类学新历史科学研究,打破自然和社会的两分,不简单区分学科,而以时空物质变换循环一般特殊的还原抽象来探讨特殊人类史和马克思学说。我们期待着作者再次推出精品力作,为繁荣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科学的研究事业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经济学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湖湘论坛(2016年6期)2016-02-27 15:24:01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现代哲学(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
经济学的优雅
海峡姐妹(2014年2期)2014-02-27 15:09:03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