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第二课堂的德育协同机制构建阐析

2018-04-01 03:12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载体育人

夏 锋

(德州学院 政法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高校的第二课堂作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载体、场域与平台,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用。基于第二课堂的本质特性,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第二课堂育人主体、内容、载体与环境的耦合过程中发挥着协同育人作用。

一、基于第二课堂目标指向性,构建德育的内容契合机制

就概念而言,本文是基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育人场域、平台与环境等维度,来界定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具体而言,第二课堂是“是除了课堂教育以外的学校教育”,即“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以外,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引导和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3]。

就德育的概念而言,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狭义仅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教育。”[4]在本文中,关于“德育”的概念界定与使用主要是基于狭义层面,即“德育”是道德教育。

由此,高校第二课堂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指向。 与此同时,德育具有鲜明的人本属性,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第二课堂的场域环节,不断完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实践体认等多维教育内容。

(一)完善德育的理性认知内容

习近平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由此,德育基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与全面性,立足“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增强学生道德认知与辨识能力。

首先,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要注重理性认知与价值辨识的有机结合。德育既要持守鲜明的价值原则与道德准则,又要契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使一般性的价值准则转变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与评价标准。与此同时,德育要引导学生具有道德的理性认知能力,将一般意义的道德规则内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要引导学生具有道德的价值辨识能力,以更为多维辩证的视角考量道德的价值原则,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道德准则。

其次,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性,德育要注重理性认知与素养拓展的有机结合。德育是以德才兼备为重要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既要有“立德”的认知辨识能力,还要有“成才”的自主自为能力。由此,德育要注重道德认知与专业认知的有机结合,以“学理底蕴+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特长+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培养维度,使德育认知素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紧密衔接专业认知素养(学术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创新素养)。

(二)强化德育的情感认同内容

习近平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由此可知,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过程中,强化情感认同的共鸣点与共振点,使德育情感要素成为德育认知与行为的有机联结点。

首先,要立足情感认同教育,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德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身份认同感与价值认同感。在此意义上,德育是以“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育人定位,强化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德育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育人关键,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凝聚最大的价值通约数,形成具有高度价值认同的德育共同体。

其次,要立足情感认同教育,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中,充分辨识与甄选“明德”“厚德”“崇德”等文化要素并使之融入到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学术素养、专业素养的全方位育人之中。由此,德育要整合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与实践育人等平台,以开展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主题活动为关键,运用孔子学堂、博雅公益课堂等第二课堂载体,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打造具有德育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拓展德育的实践体认内容

习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由此,要以实践体认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自身的亲历体验,增强对德育的认同感与体验感,实现实践体认的路径协同。

首先,实践体认教育要彰显德育的价值践行内容。要引导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示范者和传播者,在发挥第一课堂的德育主阵地作用前提下,融入第二课堂的育人各环节,融入大学治理、日常管理与文化建设等多维路径之中。由此,德育要与大学治理有机结合,完善大学章程,体现德育的价值导向与目标。德育与学生管理、服务有机结合,加强道德素质的行为与习惯养成。德育与大学精神、大学校训紧密结合,构建契合主流价值导向、彰显德育理念、完善基本道德规范相衔接的价值践行路径。

再次,实践体认教育要强化德育的文化践行内容。德育是以“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融入第二课堂的育人全过程。可见,德育要依托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德育导向明确、品牌特色彰显、应用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与此同时,德育要实施项目化运作,优化整合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意识与能力教育、团队协作与沟通教育,完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平台。

二、基于第二课堂过程实践性,构建德育的功能融合机制

第二课堂立足育人的过程性,由教学认知活动转化为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实践,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在此意义上,德育要依托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在内化与外化的双向过程中,发挥渗透默化与熏陶感染的育人功能。

(一)深掘德育的内化渗透功能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8]在此意义上,德育既有显性的价值灌输功能,也发挥着隐性的价值内化与价值渗透功能。

首先,德育要增强价值内化功能。德育的价值内化作用是将外在的德育价值规则转化为内在的德育价值信条。在此意义上,内化作用是具有德育的内容转化作用,实现德育知情意信行的递进转化,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落实为具体细化的学生行为守则与日常准则。与此同时,内化作用是具有德育的认知转化作用,将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德育价值规则,具体转化为学生内化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心理结构之中,成为“日用常行”而又“日用不觉”的价值认知方式。

其次,德育要增强价值渗透功能。德育的价值渗透作用是以落细的方式,发挥着德育的潜移默化作用,由德育的显性内容融入到具体细微的育人环节中。由此,德育的价值渗透在注重宣传教育的正面导向、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的同时,注重发挥德育的柔性规范、匡正与纠偏作用。德育的价值渗透还要强化生活实践养成,引导学生形成对德育价值理念与规则的正向态度,继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以心理暗示、感染与共鸣等方式,营造积极正向的从众效应与共振效应,以潜隐的方式发挥“不言之教”的教育功能。

(二)深拓德育的外化熏陶功能

德育还有外化的教育过程,要在宏观环境与微观情境中,构成了德育主体、德育内容与德育载体的耦合体,发挥着环境熏陶与情境感染功能。

首先,德育要发挥环境熏陶功能。环境熏陶是指宏观环境具有风气影响与教育培养功能。在此意义上,德育要注重环境场域的营造,通过系统化的视觉传达系统,加强学校文化标识的建设,外显为共同认可的文化标识与符号。德育还要注重环境氛围的塑造,凝练出具有德育特质的校风学风,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将德育的价值原则外化为具体的环境场域,“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9]

其次,德育具有情境感染功能。情境感染是在具体的微观环境中,“因语言或动作行为引发他人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10]在此意义上,德育要发挥“润物无声”的浸入功能,创设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无声”的精神氛围之中,以“有声”的德育教育转化为“无声”的德育氛围。与此同时,德育要发挥“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感染功能,使价值导向性与价值潜移性相融合,形成具有弥散性的德育价值场域。

三、基于第二课堂载体多维性,构建德育的载体聚合机制

德育的内容完善、功能发挥与载体拓展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德育内容设定与德育功能指向,德育载体立足第二课堂的多维场域,分化为现实的网下载体与虚拟的网上载体。

(一)深化德育载体的价值聚合机制

首先,构建网上载体与网下载体的价值导向机制。一方面,德育的载体构建是要立足“形神兼具”,实现德育的本质内容与多样载体高度契合。就“神”而言,德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就“形”而言,德育载体是以“网上”与“网下”相结合为切入点,以校园新媒体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导向功能、辐射功能与渗透功能相协同” 的载体系统。另一方面,德育载体的构建是要达到以“形”聚“神”的价值聚合目标,使德育载体的形式更加多样,实现网下与网下载体的充分拓展;使德育载体的辐射更具全面性,实现网上与网下载体的无缝对接及覆盖;使德育载体的影响更具多维性,构建完善“顶层化设计、目标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德育载体运行机制。

其次,构建网上载体与网下载体的育人聚合机制。一方面,德育载体作为“以文化人”的中介与手段,具有育人的功能指向性。在此意义上,网上载体与网下载体的运用要顺应德育的目标指向,善于了解学生流行文化,采用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真正将具体工作融入学生群体中,将教育内容内化到学生头脑中。另一方面,德育载体的构建要注重德育的实效性与现实性,顺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趋向。“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12]就此而言,网上载体与网下载体的运用是要善于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特质,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大事”与“小事”,在话语权的强化、话语信息传达、话语舆论营造的过程中,构建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德育话语体系。

(二)优化德育载体的功能融加机制

首先,构建网上载体与网下载体的焦点聚合机制。“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3]在此意义上,德育载体要从德育的现实问题出发,构建舆论引导的焦点聚合机制,实现网上载体与网下载体之间切入点、结合点与契合点的内在融通。德育载体焦点聚合机制的构建路径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其一,找准舆情评论的切入点,依托网络虚拟媒体、现实平面媒体、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其二,把握舆论引导的结合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形成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理论思考能力与是非辨识力。其三,夯实舆论引导的着力点,注重多视角的舆论评论,实现多层次的舆论评论。要针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深度解读,剖析本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其次,构建网上载体与网下载体的互动融合机制。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可见,现实载体与虚拟载体要发挥着交融的价值渗透作用,以具有互补性与契合性的载体形式,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功能。德育载体的构建要坚持内容供给的导向性、队伍建设的精准性与项目运作的系统性相结合。由此,德育载体互动融合机制的构建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其一,牢牢把握、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加强微博、微信的内容创新,科学设置主题,定期发布高质量的图文信息,将流行时尚的活动载体赋予思想引领的理论深度。其二,加强学生群体的舆情引导,善于培养积极发声、正面导向的网络宣传员,收集并倾听学生的呼声与诉求,开展系列线上活动,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其三,注重项目的系统化运作,根据需要确定策划项目,实施项目化运作,做好策划项目的组织、执行、协调,根据不同的策划项目,开展不同类型的网上专栏讨论、网下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实现项目策划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相结合。

综上而言,基于第二课堂的多维属性,高校德育发挥着育人内容与形式、育人目标与功效、育人过程与机制之间的多维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德育以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等方式,得以构建内容契合、功能融合与载体聚合的协同机制,力求实现 “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载体育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