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产网络悬疑剧审美特征

2018-04-01 02:53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悬疑剧

周 鼎

(山东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济南 250014)

近年来国产网络剧提质增效步伐明显加快,早期普遍存在的剧情千篇一律、质量粗制滥造等问题开始被有效遏制。从2015年开始,国产网络悬疑剧成为一支奇兵再次掀起了网络剧市场的波澜。从《心理罪》到《无证之罪》,国产原创网络悬疑剧美学质量稳步提升,主要在以下突出特点。

一、跳出固定模式,寻求叙事突破

首先,在故事主线上,当下比较火热的网络悬疑剧跳出了传统悬疑剧的叙事模式,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转移或者部分转移到主角对自身的自我救赎上来,创造了新的叙事动力。《白夜追凶》贯穿全剧的剧情看似是男主角关宏峰通过自己过人的刑侦技术将罪犯一一捉拿归案,实则是主角用查案顾问身份为掩护以达到为自己弟弟关宏宇翻案的机会。传统的悬疑剧剧情的悬疑性一般将破案过程的曲折离奇和凶手的意想不到作为叙事重心,而国产网络悬疑剧的叙事方式不同传统悬疑剧,它们不仅仅以离奇的案件吸引观众的焦点,而且有意引导观众把视线转移到查案的表象之下,利用“背后的故事”的神秘性去抓住人性“窥探”的欲望。《心理罪》中男主角方木作为一个刑侦天才为何会在剧集一开始时害怕面对凶案现场,这种差异最终通过多重时空叙事的方法带领观众一探究竟,把原本稀松平常的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在制造悬疑性的同时又完整交代了前因后果,给予观众良好的视听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艺术生产都是特定意义的生产。艺术品的特定意义之一就是美的显现,而美的本质就是自由情感。也就是说一件艺术品在多大程度上激起人们的自由情感,它的艺术价值就有多高。”[1]因此,观众的审美情趣在欣赏优秀作品时也会逐渐提高。仅依赖“查案—破案”的故事线容易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分散叙事动力,制造出多条叙事线索并以一条隐藏的线索为暗中推动剧情进行的主线,可以使叙事碎片化,每一集都是一个重要的“碎片”,观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审美的过程,“美的现象就是自由情感激发和体验的现象,审美就是实时体验自由情感的过程。”[2]观众为了“拼凑”完整的剧情“拼图”就必须把每一个“碎片”细细品味,这种“一探究竟”的欲望是观众自由情感的激发,会促使观众不断“追剧”而不会跳跃式观看剧集。

其次,剧中人物职业的特殊性能满足观众的窥视心理。在青春偶像剧和家庭伦理剧趋近饱和的今天,网络悬疑剧成为了一股清流,激活了观众被流水线化剧情麻痹的神经。通过网络观看影视作品的观众年轻群体比重较大,这些观众从儿时起就有观看电视剧作品的经历,宫斗、爱情、青春等题材过多的消费了这些观众的“审美期待”[3],他们渴望了解身边触及不到的事物。窥视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人类对隐私和性的兴趣一直存在,从未减弱过。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窥视他人的欲望。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们对他人隐私的窥视欲,来自于童年,来自于对自己的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弗洛伊德将人的好奇心和“窥看”(look on)欲望当成人类性本能的一种,它“源于性的‘窥视冲动’,尤以关于父母的为甚”。 “刑警”、“法医”等司法、执法体系中的职业对于普通大众有着天然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日常生活中观众能接触到的只是这些职业的皮毛,于是对于这些工作细节充满了窥视的兴趣。国产网络悬疑剧走红的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对法医尸检、刑警侦破案件有着详尽的展现,细致到对尸体的解剖和病理分析,满足未接触过此类工作的观众的好奇心理,缓解了近年来粗制滥造的网络剧使观众产生的审美疲劳,再一次点燃了他们的观剧热情。

再次,对原著小说进行二次创作,强化剧本的艺术张力。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作为一种文字艺术行文于纸上,完全不用考虑如何实景化小说中的情景,而拍摄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则不仅需要在视听感受上征服观众,还需要用荡气回肠的剧情串联起来。网络悬疑剧的剧本也脱胎于同名小说,因此制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吸引直接观看作品的“新观众”,还要斟酌如何取悦读过原著小说的“老观众”。《无证之罪》在原著小说中只有一条严良和骆闻“双雄对决”的故事线,而郭羽和朱慧如仅仅作为功能性的角色存在,其人物本身的故事寥寥而已。在经过剧本化的改编后郭羽和朱慧在剧集中的形象与小说相比更加丰满了起来,形成了一条“亡命鸳鸯”的叙事线,展现了小人物被卷入大罪案中时内心的脆弱和惶恐。同样,《余罪》也有着同名的小说原著。《余罪》在拍摄成网络剧后对原著的人物关系进行了重组:由演员吴优饰演的女主角林宇靖在小说中本就是重要人物,但是剧中进一步加强了她与余罪的关系。在《余罪》的原著小说中,许处长招收学员时,亲自去和学员过招以测试他们的身手。而在《余罪》第一集中林宇靖站在擂台上迎接学员们的挑战,通过与余罪交手发现其“下流”行径,林宇靖对余罪产生了非常厌恶的心理。利用这个冲突此为支撑,余罪和林宇靖这对官方“CP”在第一阶段的“相杀”有了支撑,因此才出现了林宇靖在前期每次与余罪演对手戏时的“面瘫脸”。另外,《余罪》在原著的基础上再创作也完全契合了剧情:剧中还增设了关海飞这一仅存在剧中人物口中的角色,他还未出场时就被毒枭杀害并将尸体投江,但是关海飞还有另一个身份——林宇靖的未婚夫。在现场的人设和背景,余罪的卧底工作不免勾起林宇靖的情感转移和投射,这种情感为之后两人的感情更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除了强化重要人物的关系,剧集还弱化了一些配角,甚至删减了原著中没有影响到剧情走向的警校学员。《无证之罪》和《余罪》改编原著的做法,让原著读者达到了“陌生感”的平衡,即在不完全颠覆原著作品的情况下使读者转换成观众时有一定的新鲜感,把原本存在感极低的人物作为普通人代入剧情的情感投射,使观众在“感情转移”[4]的过程中获得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二、力求艺术真实,以细节震撼观众

艺术真实是影视作品的灵魂所在,“非互动型低碳数字艺术文本的创作应当不离‘直观真实’‘客观真实’‘超现实真实’三种真实。在这三种真实的总体铺垫下,数字艺术文本就可以摆平人的‘外在自我’,打开通向‘内在自我’的大门。”[5]

第一,在主角选取上“按图索骥”,即选角不因演员名气而依演技实力,不选择当红的“小鲜肉”而是寻找真正有演技并且在外貌和性格上选择最为合适的演员。《无证之罪》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北一带,主角的选择应是带有东北爷们特有的印记:表面粗犷、直率,内心又不失严谨,正如原著小说中的主角严良,如同伺机而动的猎豹,因此,演员外表形象应是阳刚的硬汉形象。《无证之罪》的严良最后由演员秦昊来饰演,仔细研究秦昊过去的影视作品可以发现秦昊在《火锅英雄》《日照重庆》等商业片中一样有着有色的表演,而在《推拿》中扮演的盲人表现了秦昊对人物深入的理解,此外,秦昊是沈阳人,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完全契合了故事中的人设。另外《余罪》的主演张一山虽也是90后,但比起如今的“小鲜肉”明星,无论是基于“颜值”还是票房号召力上张一山甚至都达不到平均标准,但是却能将余罪的人物性格,演绎地入木三分:“警校应届毕业生”、“性格突出”、“没有大的觉悟,只有小的聪明”、“没有主角光环,只有咬牙拼命坚持”。张一山的家喻户晓来自少时《家有儿女》的成名,是个名副其实的童星,演过《小兵张嘎》,演过《篮球对决》,也在《老炮儿》中出过镜。张一山身上的那股“贱”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从《家有儿女》中的刘星身上就显露出来,这一点折射出了在演技与颜值方面,张一山从小就是绝对的实力派。他本人也和余罪一样,没有什么“大抱负”——在小鲜肉大肆出演烂片圈钱的时候他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于2014年毕业的他出演一个没有社会气息警校应届毕业生也是得心应手,因此在剧集播出时张一山惊艳的本色出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余罪》取得成功也证明了“张一山就是余罪,余罪就是张一山”。

第二,在场景和道具设置上,“逼真的艺术场景,诉诸感官刺激,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获得人影不分的审美效应。”[6]由于网剧的审核制度与电视剧的差异,与电视剧相比而言在表现凶案现场时加入了一些血浆、尸体的成分。国产网络悬疑剧在还原案发现场时普遍做到了真实,《法医秦明》碎尸案中在主角打开受害者房门时,地上、墙上洒满了血浆,随之而来的还有满屋子被尸体吸引蜂拥而出的苍蝇,这种真实感极强的现场有着极大的冲击性。《白夜追凶》中的公园碎尸案一集中,主角们分析了罪犯的出行方式:现场车辙印,16寸通用车胎轨迹,自行车或电动车。但在脚踏骑车的情况下,两脚会在脚蹬子上来回发力,尤其上坡时,发力的区别就越发明显,但采集到的车辙印深浅始终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凶手作案时,交通工具是电动车。并且在分析这些犯罪现场细节时给予道具(车轮印照片、尸体切口照片和脚印照片等)特写。关于如何分析案件的信息每一处都扣到了最微小的细节,用大量的细节支撑起故事的逻辑,而不是寥寥几镜带过,这是一种直观的艺术真实,是与生活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关的基于艺术客体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的真实,直观真实可以激发感官型自由情感[7]。“在感觉中使感官喜欢的东西就是适意的。”[8]感官型自由情感的激发使观众在审美感受上脱离了艺术虚假,取而代之的是现实感和现场感给予内心的冲击。

第三,人物的立体性,揭示了正面人物内心的私欲和罪犯作案动机背后的真相。部分悬疑剧集盲目追求大尺度和案件的形式感,反而忽视了对罪犯犯罪动机的深度挖掘。网络悬疑剧舍弃了强化正面人物“怎么破案”的过程,转头去深层剖析罪犯“为什么犯案”的动机。《白夜追凶》公园碎尸案的罪犯不断作案,作案对象都是经常叫外卖的人,因为罪犯自身有着严重的肾病无法医治,许多身体健康的人却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他们常年不出门,饿了就叫外卖,这种行为令罪犯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去杀人分尸,就是发泄自己内心已经变态了的嫉妒。与之相对的则是关宏峰和关宏宇兄弟共享身份查案这一贯穿始终的线索,然而共享身份参与案件侦破本身就是一件违法的事情,这是他们为了翻案不得已为之,这是私欲之一;哥哥关宏峰最初为了方便自己查案才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冤案推给弟弟,这是私欲之二。同样,《余罪》中也向观众展示了什么是“主角光环下的普通人”:剧情中反派傅国生在监狱中遭到暗杀被余罪解救后两人结下羁绊。后来,傅国生当着余罪的面用割喉的方式虐杀了狱中暗杀他的杀手,给了余罪很大的刺激。余罪一改平日的吊儿郎当,害怕到失态。他喝酒买醉,直勾勾瞪着傅国生说”你真杀人啊“,对许处长大喊”活命最重要“。剧情发展到此时,就是把余罪的内心赤裸裸的展示给观众,观众才会意识到:余罪并不是一个机灵冷静的痞子英雄,而是一个会害怕的普通人。但是目睹过杀人的余罪如果选择撂挑子不干,也会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但余罪选择了继续做卧底,这是“真实反应”和“内心抉择”的对比,编剧设计的强烈矛盾,挤压出了人物的内核,也让观众对人物报以深刻的同情和赞赏。以上这种人物塑造一反常规:罪犯虽然作恶多端罪该万死,但是他们身上的故事也会令人唏嘘;主角虽然光环加身,但是面对人性的拷问时也会做出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的正义和邪恶,每个人身上都有光明和黑暗面,“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9]这些角色天性真实的表现就构成了立体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充满了“自我的意识”[10],有血有肉,“能够激发接受者强烈的自由情感并能培养接受者审美的生活态度”[11],观众在观看时才会体味到剧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行走的纸片。

三、质量上乘,制作精良

网络悬疑剧较其他网剧其制作团队更专业。《法医秦明》的导演徐昂曾经执导过电影《十二公民》(该电影在罗马国际电影节上摘得了“马可·奥雷利奥”奖,同时《十二公民》也是第一部在罗马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白夜追凶》的编剧指纹本人就是律师出身,多年的行业经验及熟谙人性的专业性不言而喻,该剧监制是有鬼才之称的五百,而导演王伟和剧本总监顾小白曾联手打造了《心理罪》《画江湖之不良人》等网剧,并曾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此次与优酷组局联合打造《白夜追凶》,目前看来也是口碑颇丰;《无证之罪》则改编自素有“中国版东野圭吾”之称的紫金陈“推理王”系列同名小说,由教父级制片人韩三平监制,新锐导演吕行执导,爱奇艺、华影欣荣联合出品。以上几部网络悬疑剧的团队阵容的专业性和经验趋近于传统电视剧,从作品的镜头语言无限接近于“电影级”可以见得专业制作团队的功力,与某些其他类型网剧“拿桌布当窗帘”、“不分场合乱用光线”的做法形成强烈对比;专业的团队还意味着宣发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以《白夜追凶》的黑暗系海报为例,其中一张为潘粤明与王泷正身处在拥挤的人群中,宣传语为“我在镜前,你在镜中,真相在你背后”,一语道出了剧中两人互相博弈又惺惺相惜的关系,用“悬疑”宣传“悬疑”做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悬疑剧被各大视频网站定义为“自制剧”,在定义上有别于一般剧集,也意味着在质量上更上一个层次。自制剧顾名思义是视频网站一手打造的剧集,主要区别于以往“独家买断”其他制作团队拍摄的剧集的模式。以往实行买断模式的视频网站往往需要在广告冠名上大费周章才能抵消掉高昂的版权费用进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自制剧的优势就是可以把所有的成本倾注于作品本身,对于作品的质量有了一定保证,再者自制剧相当于视频网站的“亲儿子”,在视频网站首页的推送往往占据大半篇幅,观众的累积由此而来。每个视频网站都有数据流量的监控系统,也被称之为“大数据”,通过观众的观看喜好和观剧时间,视频网站可以得出从观众最喜爱的剧集和观剧的黄金时间,进一步改善剧集的制作和播放,这一点从优酷把《白夜追凶》定位为“超级网剧”以及给予其黄金时段的更新可以看出。此外,网络悬疑剧还打破了“流量明星+热门IP”模式,主动创造IP。从《余罪》到《白夜追凶》,这些悬疑剧的原著小说都不是已经成名的IP,他们成功的背后,是文娱生态力量的爆发,而后在制作、宣发、用户运营、商业模式等方面,得到整个生态的支撑,产业上下游相互拉通、衔接使得这些未成名IP被不断放大,达到了创造IP的乃收集IP打造“IP仓库”的目的,这些最终会转化为用户口碑和商业价值。

网络悬疑剧质量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网络悬疑剧的质量过硬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向“前辈”学习、改进自身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从《余罪》的“青春偶像”元素的到《法医秦明》的颜值三人组,再到《白夜追凶》“硬汉式悬疑剧”,从演员的选择上不再刻意挑选外表偏向偶像剧的俊男靓女,从剧情上也不再过多注重主角的的感情生活,把所有的发力点集中到剧集本身的“悬疑”二字上。网络悬疑剧质量的不断进步意味着可以不再靠所谓的明星来吸引观众,也不用加入“青春偶像”等剧情元素。在网络悬疑剧质量越来越高的过程中也看到观众审美的提升,如今的观众不再只认知名导演、流量明星,随着《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等纯粹以悬疑为看点“超级剧”的诞生,折射的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极度渴求。同时,国产网络悬疑剧不拘泥于国内市场,敢于大胆试水国际市场:“优酷另一部自制网剧《白夜追凶》的海外发行权已被Netflix买下,未来《白夜追凶》将通过Netflix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在海外大范围播出的网络剧集。”[12]在《白夜追凶》走出国门之后,《无证之罪》也被爆出将于2018年登陆Netflix。Netflix自制美剧的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于2013年播出的《纸牌屋》以及2017年回归的《怪奇物语第二季》。国产网络悬疑剧的播放权能被Netflix收购也从侧面说明了其质量足够过硬,早年《甄嬛传》也曾被Netflix收购,因为剧情的“三观”和剧集的长度问题进行了大幅度删减,最后仅以2.6的评分惨到收场,而国产网络悬疑剧“反转”加“拷问人性”的美剧风格有望扭颓势,承担文化输出的重任。

四、取长补短,顺应时代发展

网络悬疑剧虽然在演员的名气上不如传统电视剧和网络剧,但是在观众群体、传播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正是这些方面的适当运用使其获得了成功。

一是观众群体的针对性。“截至 2017年 6月,我国网民仍以 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4%、23%。”[13]网络剧的观众构成由年轻群体为主,这类群体往往有着更为充足的闲暇时间,在观看网络悬疑剧时会对剧情、人物等进行自发性的深层挖掘和讨论(通过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究其原因是电脑手机的普及和青年群体对其的依赖性,形成了一种基于网络互动的“亚文化”。针对这种“亚文化”,视频网站在观看剧集的途中增加了投票、主角弹幕等互动方式,引导观众以观剧以外的方式为剧集增添热度;在各大社交媒体相继开通了各个剧集官方的自媒体平台,针对年轻群体喜爱互动的特点投其所好——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热点话题讨论等方式增加关注度,在观看高质量剧集后,“接受者欣赏完低碳数字艺术文本后有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满足感,有想反复欣赏和传播的冲动。”[14]观众的心理被合理运用,达到了广而告之的效果。此外,移动终端观剧的便利性也成为网络悬疑剧的天然优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剧集,不论旅途中还是等待的过程中,只要有移动数据覆盖的地方就可以立即开始观剧体验,网络悬疑剧的剧情走向有极大概率此时会成为与观剧人周遭他人探讨的焦点。

二是周更季播的播出方式。“《白夜追凶》每周二至周五每天免费更新一集,VIP会员周三抢先看”[15];“12月3日起,《心理罪2》每周六、日上午10:00将在乐视视频两集连播,乐视影视会员抢先观看。”[16]和电视剧以及其他网剧不同的是,近年来网络悬疑剧的更新都采用“周更”的方式,即每周固定的时段更新若干集数,并且到现在为止呈现了放慢的趋势,由周更3-4集变成周更两集。“周更”模式可以保持观众黏性,在剧集未完结之前观众在每周的固定时段会集中观看,此时的观看人数会达到峰值,在没有剧集更新的时间观众会在新媒体渠道关注、讨论未播出的剧情信息,这种与“饥饿营销”模式类似的播出方式可以造成“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不适感”[17],这种不适感可以聚集观众、挑逗观众胃口以获得最大的讨论、搜索热度。周更还伴随着会员付费制,网络悬疑剧剧情的吸引力对开拓付费用户市场有着先天的优势,各大视频网站会员数量的激增更是证实了这一点:“截至2016年12月,中国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增速241%,是美国市场的9倍,成为北美、欧洲之后全球第三大视频付费市场,预计2017全年中国视频付费用户将超过1亿。”[18]付费用户相较于免费用户来说是用户群体中黏性最大的一部分,他们为网络悬疑剧后续的制作提供了用户基础。

三是季播的制作模式。使用季播的制作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适度地满足观众的要求,这种模式有着强烈的互动性,观众在观看第一季剧集的同时会在网络上产生大量褒贬不一的评论,主创人员可以针对观众群体所期待的剧情走向稍稍更改剧本,在保持悬疑剧本身性质的同时满足观众的期待,并且可以规避掉一些大部分观众所不喜欢的剧情,防止观众的大量流失。同时季播模式和电影拍摄系列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是季播模式第二季可以与上一季在人物设置上保持一定联系,新加入的人物又可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同时保留原班的演员阵容带给观众延续感,减少因制作周期而产生的陌生感,这种做法可以最大程度的留住原有观众,并且在第一季有了观众的积累保障的基础上又可以吸纳新的观众投资方更容易加大投资力度,呈现出更好作品,达成良性的循环。《余罪2》和《心理罪2》与前作一样获得了大量的关注,最近在《白夜追凶》第一季完结后,“《白夜追凶》第二季”的百度搜索指数变化率高达1172%,这些都是“周更—季播”模式带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6]马立新.奥斯卡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295.

[2][7]马立新.低碳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1,135.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81.

[4][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50.

[5] [11] [14]马立新.数字艺术德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11,311,328.

[8] [德]康德.康德美学文集[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7.

[9] [英]弗兰西斯·培根.人生论[M].何新,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5.

[1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段远鸿,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8.

[12]吴丽仟.《白夜追凶》被Netflix买下成首部“出海”网剧,对行业意味什么?[EB/OL].http://36kr.com/p/5105736.html.

[13]CNNIC第40次调查报告:中国网民年龄结构[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7-08-04/doc-ifyitamv4736277.shtml.

[14]何制杳.《白夜追凶》定档8.30优酷独播 打造史上最精分烧脑剧[EB/OL]. http://news.ifeng.com/a/20170828/51785253_0.shtml.

[16]《心理罪2》曝暗黑踪迹版海报 12月3日网络播出[EB/OL].http://ent.163.com/16/1115/10/C5TI7OSM000380EO.html.

[17][英]伯特兰·罗素.心的分析[M].贾可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8.

[18]公子弭.付费用户将超1亿?!2017视频网站付费会员年度观察[EB/OL].http://www.sohu.com/a/204168247_211289.

猜你喜欢
悬疑剧
网络剧场模式的发展嬗变及品牌传播力探析
笑声的价值
网络悬疑剧的受众心理及其人物形象的建构策略 *
网络悬疑剧的创新与突破探析
试论悬疑类小说改编剧本中的“分寸感”
中美悬疑剧女性身份与小镇地域性的构建
迷雾剧场悬疑剧的认同机制研究
悬疑剧:寻找本土化之路
《我在香港遇见他》登陆优酷悬疑剧场
浅谈中国网络悬疑推理剧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