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宁 周伟平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来源于肝脏的原发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隐匿性强,多数病人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不再适合手术治疗[1]。化学治疗(化疗)是胆管细胞癌治疗的重要方式,目前主要化疗药物是以吉西他滨为主,而一部分病人在接受化疗后出现耐药现象[2],因此探究吉西他滨在治疗胆管细胞癌过程中的耐药机制,有利于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
常见的非编码RNA(ncRNAs)包含microRNAs(miRNAs)以及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等,它们作为一种多功能调节因子在癌症进程中行使重要功能,在很多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3]。而使用吉西他滨作为化疗药的肿瘤,其耐药过程中非编码RNA涉及的调控也较为常见,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包括胆管细胞癌在内的很多肿瘤类型,mirRNA在这些肿瘤耐药形成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4-5]。Asukai等[6]在CCLP-1和MzChA-1这两种胆管癌细胞株研究中发现,过表达miR-130a-3p后,其通过作用于PPARG(miR-130a-3p的靶基因),使得癌细胞对于吉西他滨的耐药性增加。Silakit等[7]发现,MicroRNA-210(miR-210)的过表达可以间接降低胆管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其机制是MicroRNA-21通过抑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3α以维持HIF-1α的活性,而HIF-1α使得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了耐药的发生。以上证实了一些mirRNA在癌细胞的耐药过程中起了促进作用。而有一些mirRNA行使了相反的功能,Okamoto等[8]发现在HuH28细胞株中,miR-29b、miR-205以及miR-221可以在胆管癌细胞中提高吉西他滨的药物敏感性。以上证实了mirRNA在胆管癌细胞的耐药中,发挥着巨大价值,这也为减少耐药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随着新的mirRNA分子不断被挖掘,其作用的直接分子靶点被探明后,针对耐药病人的个性化治疗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除了miRNA在吉西他滨的耐药机制中发挥作用,Parasramka等[9]发现lncRNA在耐药过程中也有参与,NEAT-1(一种lncRNA)可作为BAP1基因下游的调节因子,NEAT-1依赖于BAP1表达的变化而改变,对吉西他滨的耐药性进行调节。随着人们对非编码RNA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它们在肿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一些较新的非编码RNA如circRNA在胆管癌细胞中耐药机制的探究还相对较少,可能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除了非编码RNA在癌细胞的耐药机制中发挥着调控作用,很多编码基因产生的酶或蛋白产物也对肿瘤细胞的耐药产生影响。Ohtaka等[10]通过不同的胆管癌细胞株进行验证,通过对G-415(胆管癌细胞株)中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基因进行敲减,导致rrm1的表达水平下降,而癌细胞对于吉西他滨的敏感性却显著升高,由此推测rrm1与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有着密切关联,提示在晚期胆管癌病人化疗的耐药机制中rrm1基因可作为一个关键基因进行深入研究。Tsukagoshi等[11]发现Karyopherin-α2基因可通过运输DNA修复元件进入细胞核,通过介导核质运输进而对吉西他滨在胆管癌细胞中敏感性产生影响。
Zeekpudsa等[12]发现在其他癌症中,醌氧化还原酶-1(NQO1)在化疗药物的耐药现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他们利用KKU-100和KKU-M214两种胆管癌细胞株进行验证,发现在NQQ1基因水平高表达的KKU-100细胞株里,敲减NQQ1基因后其对于吉西他滨的药物敏感性增加。而在NQQ1基因水平低表达的KKU-M214细胞株里对NQQ1基因进行过表达实验,其对吉西他滨的药物敏感性降低,这两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细胞中NQQ1基因的水平与化疗药的耐药性呈负相关。Kittirat等[13]发现在胆管癌细胞中14-3-3ζ蛋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通过磷酸化-AKT(PAKT)的激活对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产生促进作用,而通过降低癌细胞中14-3-3ζ蛋白的水平,可提高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从而提示针对编码基因14-3-3ζ异常表达的胆管癌病人,可进行特异性靶向药物,这也成为今后对胆管癌病人个性化治疗的新策略。Quintavalle等[14]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在胆管癌细胞中高表达,通过实验证实其编码基因Hmga1的过表达可引起癌细胞的增殖并且产生了对化疗药物抵抗的现象。
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依赖于信号通路的作用,而信号通路的异常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15-16]。信号通路的异常也会对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产生影响[17-18]。
失巢凋亡是细胞一种特异的凋亡程序[19],可防止细胞种植在不适宜的地方。而当抗失巢凋亡现象产生时,正常细胞则易向癌细胞转化[20]。Huyen等[21]发现在HuCCT1和Huh28两种胆管癌癌细胞株中,通过条件诱导引起抗失巢凋亡现象后,STAT3信号通路会变得异常,而此时癌细胞对于吉西他滨的耐药性增加,因此推测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很可能与癌细胞的耐药关系相关,而针对STAT3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也可能成为今后耐药研究的新方向。Matsumoto等[22]发现吉西他滨作用于胆管癌细胞株(HuCCT-1)后,可在G1期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但是未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并发现吉西他滨可激活胆管癌细胞检查点激酶CHK1以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而通过MEK抑制剂抑制ERK/CHK/1信号通路后,可以观察到癌细胞死亡的现象,因此推测吉西他滨的耐药和ERK/CHK/1信号通路有密切关联。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免疫调节等过程都有所参与,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也因此和癌症的形成密切相关[15,23]。以上研究说明,与其他肿瘤类似,在胆管癌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信号通路的异常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至今关于胆管癌细胞中异常的信号通路的发现还是相对比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介导胆管细胞癌的信号通路新成员被不断发现,其分子机制被研究透彻后,可能将有更多针对异常信号通路的特异性分子药物被筛选出来,当发生耐药现象时,针对不同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大大改善耐药后疗效不佳的情况。
众所周知,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EMT)与癌细胞的进展、转移等有着密切关联,而在肿瘤细胞耐药方面,EMT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4]。
Lu等[25]在胆管细胞癌的细胞株中发现,在吉西他滨联合肝素结合细胞因子作用于胆管癌细胞的实验组,对比吉西他滨单药作用的胆管癌细胞对照组,有肝素细胞结合因子的实验组促进了胆管癌细胞的EMT,并且引起了耐药现象,而当通过干预试验阻断EMT的进程时,其耐药现象也不再发生,由此推测癌细胞的EMT在吉西他滨的耐药过程发挥重要作用。Yamada等[26]也发现通过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EMT的发生,进而在癌细胞耐药中产生影响。
本文分别从非编码RNA、编码基因、信号转导通路以及EMT等方面对吉西他滨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耐药机制进行了阐述,目前吉西他滨仍然作为胆管癌病人的一线化疗的主要药物,而在出现耐药现象后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因此,对于胆管癌病人接受吉西他滨治疗后出现的耐药机制的深入探究,有助于发现更多的耐药分子以及特异性靶点,对于特异位点或通路的靶向治疗可能将成为今后耐药性研究的主要方向[27],而这也符合对于不同病人的个性化及精准化治疗原则。随着吉西他滨在其他癌症(例如胰腺癌)中耐药现象不断被发现[28],其耐药机制与胆管癌是否存在互通点和相似性,即不同肿瘤之间的交互对话,为今后耐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总之,吉西他滨在胆管细胞癌中耐药的确切机制值得更深入研究,这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甚至攻克胆管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