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秀丽 申灵敏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积极践行的坚定立场,是对本国文化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心,是本民族文化能够传承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和精神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并为其作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的醒目注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但文化自信并不是对自身文化的盲目自大,而是在对其发展历史、价值体系和思想内涵等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高度认可、由衷敬畏和笃定信念。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但这一倡议要形成长久的合作发展机制,不仅应坚持文化先行,促进沿线各国的民心相通,更应彰显文化自信,重塑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基于文明互鉴和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基础上提出的,文化自信是这一倡议的题中之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入推进,文化自信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肇始于两千余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搭建了东西方经贸合作的桥梁,更是开辟了中国同亚欧非国家文明交融的通衢大道,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和友好交往的精神纽带。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跨越了民族、地域、信仰等障碍,通过经济上的合作交融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鉴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现如今,我国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顺应国际区域合作发展潮流,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倡议从海陆两个地理区域搭建了中国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活力,其本身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彰显。首先,“一带一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善天下”和“协和万邦”思想精髓的传承与践行,它旨在通过继承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弘扬两千多年前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交流合作的优良传统,再现丝路辉煌,这体现了我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必然会促进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只有对自身文化拥有高度自信的国家才能坦荡地接受外来文化的融入,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此外,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如今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背后体现的正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文化不仅是沟通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与情感桥梁,也是关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更是推进全球治理,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必须要汲取的精神营养和智慧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壮大的精神基石。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通过古丝绸之路随着瓷器、丝绸等的运输与交换得以传播世界,不仅向沿线各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彰显了中国文化大国的风采。因此,中华文化曾赋予了国人极大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在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华文化也遭遇千古变局,国人一度出现文化自卑心理。但中华文化历经磨难最终凤凰涅槃,不仅衍生出了极具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更是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不仅使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也为中国重拾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平台,中国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重拾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借鉴沿线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能够不断丰富中国文化自信的文明给养。因此,在与沿线多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中,国人将会不断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和认识,这将有助于中国重拾文化自信,重塑文化大国的形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素,而文化软实力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评判指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我国经济、政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因此,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显得更加必要。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来袭,我国通过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也日趋加紧,他们打着“商业契机”和“科技共享”等幌子把贴着自身文化标签的文化霸权主义逐渐渗透到我国,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法让中国重蹈苏联的覆辙。因此,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西方国家在参与“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势必会隐蔽地输入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动摇我国人民对于国家认同和社会主义认同的思想根基。其次,坚定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使得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又会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思想不断涌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凝聚起来的强大思想共识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这一切都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不相匹配。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和积极推动者,只有对自身文化拥有坚定的自信才能凝聚社会共识,才能使“一带一路”具有影响力、号召力。
“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3](P90)“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积极推动各国政治互信、经济交融、文明互鉴的一项伟大实践,文化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特别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意义非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初衷之一。在“一带一路”的具体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号召沿线国家加强协作,让沿线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与西方发达国家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其他额外条件的援助相比,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一切对外援助与投资均以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为目的,不带任何形式的附加条件。但当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一些西方媒体受现实利益、价值偏好等多重因素的驱使,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挑拨式、歪曲式的报道与解读,把“一带一路”渲染成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认为这一倡议是中国试图重塑国际秩序的野心之举,给“一带一路”倡议强加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此外,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南海、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上的挑唆更是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甚至引起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反华情绪。于是,这些国家开始对中国在当地开设孔子学院心存芥蒂,认为中国有利用孔子学院对其进行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之嫌。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亟需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阐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主导地区事务,拓展势力范围的工具,而是推进沿线各国经济交融、政治互信、文化交流的互惠互利的发展方案。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让世界各国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一带一路”,才能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和开放包容的大国胸怀,才能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全面、准确的宣介和传播,才能消除沿线国家的疑虑误解,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首先体现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文化上的互动与亲近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国家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误解与矛盾。相反,文化的冲突则极有可能导致国家、民族间的战争。正如亨廷顿所提到的“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4](P297)在古丝绸之路漫长的发展历史上,虽然各国的文化差异较大,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明冲突却鲜有发生。相反,沿线各国广泛的文化交流却一直是丝绸之路文明发展的主旋律。因而,古丝绸之路不仅谱写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千古绝唱,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族际交流与跨界互动。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将开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全新模式,但“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华文化的独奏曲,而是世界文明的交响乐。“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5]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需要不断拓展与沿线各国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阐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为沿线各国乃至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发展能量,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文化殖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始终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开放的胸怀汲取沿线国家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沿线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汇与融合,促进文明成果的传播与共享。因而,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中彰显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促使各民族文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而且可以让世界文明积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沿线各国共享文明发展的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伟大构想,同时也是沿线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合作方案。民相亲方能国相近,“一带一路”倡议转化为实践并顺利推进的速度与程度,不仅离不开中国的努力,更离不开相关国家的态度与行动,需要的是中国与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6](P12)只有彼此理解与认同,相互尊重并包容,达成共识并实现民心相通,才能为开展互利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才能实现沿线各国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景。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中,我国遇到了一系列挑战与阻力。诸如,由于“中国威胁论”等一些不实言论的存在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心理恐慌与压力,从而制约了中国的对外发展;由于沿线国家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等敏感问题形成的复杂多变的地区局势对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互利合作造成干扰等,都极大地阻碍了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实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一方面需要采取切实行动纠正国际社会的不实言论,消除沿线国家对于中国的文化误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与用意。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以文化自信为支撑,有效汇聚沿线各国的力量,充分认识各国人民的文化差异并尊重其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其他文明互学互鉴,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上述文化自信的彰显,有利于寻求沿线各国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心相通,从而让沿线各国同舟共济,推动“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彰显文化自信对于我国各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彰显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实体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中发现,根据出口对我国各省区GDP的贡献程度来看,新疆是与中亚国家贸易程度最高的省份,与东南亚十一国贸易程度最高的则是我国的上海、两广、福建地区。[7]可见,在文化习俗与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畅通。除此之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产业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互补性,因而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和前景十分广阔。在“一带一路”中彰显文化自信能够筑牢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思想根基,进而推动我国实体产业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历史机遇得到更好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与沿线国家进行实体产业的合作过程中,要以切实推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高质量提升为旨归。例如,在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中要打破以往局限于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这一简单关系,要在当地投资、建设高水平服务业、绿色加工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使中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实体产业在“一带一路”中的合作空间。其次,彰显文化自信对于文化虚拟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虚拟产业是随着商业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国文化虚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这也是我们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在“一带一路”中彰显文化自信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中最具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符号,将中国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有效融入虚拟产业的发展创新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题中之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彰显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1.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反复锤炼和长久积淀而形成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为中华民族的绵延、复兴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追求和生存智慧,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坚定自信和强大精神力量。因此,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彰显文化自信,重塑我国文化大国形象的必然诉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是简单地对其加以保存或记录,也不是将其置于庙堂对其歌功颂德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挖掘中华文明的精髓,从深邃的思想和缤纷的艺术中探寻东方智慧,进而全方位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元素渗透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当前在“一带一路”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也是未来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依凭。
2.保持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质。“只有坚守和不断发展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范的文化形态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从容登场,大放异彩。”[8]经过长久的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体系恢弘,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从国民品性到价值追求,从思维方式到行为习惯,无一不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特质、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文交往日益增多,但随之引发的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也日渐加剧。特别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觉,始终传承、珍视并弘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并彰显自身文化的民族特质。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策略。具体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中,就要求我们在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积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全方位地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积极塑造文化大国的形象。此外,还要努力把沿线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延伸到其对于现代中国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成就的认可上,再进一步延伸至其对于中国当前道路选择、制度构建和理论建设的认同上。只有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质,才能使文化自信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在沿线各国得以充分彰显。
3.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要保持生命力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并不断演进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具备的与时俱进的品格,这种品格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要想实现自身文化的长久繁荣,就必须随着时代发展和环境变迁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调试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崇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价值观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借助“一带一路”的建设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能够与时代需求相呼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继承传统中创新求变,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得到弘扬和推广,这不仅能够增强各国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能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1.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具体到“一带一路”的实践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首先,要通过加强高层互访推进政治互信,夯实民族友谊,进而加快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并建立政府间的人文交流与多边长效合作机制,让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有力传播和交流;其次,应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国内的地区文化资源,通过交流、援助等多种形式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耦合。譬如,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在民族、宗教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点,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理解;要根据“一带一路”的功能布局,拓展文化合作领域,促进沿线国家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的文化资源跨境整合与共建、共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可持续的文化合作发展格局;最后,“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必然会带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国外对我国的文化产品需求也将日益增长。我国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在充分考虑沿线国家文化需求和文化利益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产品。
2.社会层面:调动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企业不仅是文化市场的活动主体,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文化自信的主要载体。因而,文化企业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就需要跳出狭隘的局域思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转型升级。具体来说,文化企业要在了解并熟悉沿线各国文化传统、政治局势、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等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为其注入鲜明的中国元素,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蕴含中国文化元素、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此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加入到“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中。社会组织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的重要机构,其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特点以及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使得其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被接纳。因而,社会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交流中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进而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
3.个人层面:提升国民素质,使其具备彰显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国民的文化自信主要体现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全面认知、深度认同和切实推崇,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尊重包容和借鉴吸收,对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前景的热切期许。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进行交流合作、参观旅游、投资创业等活动。如今,“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与推进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出境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些在海外的华人将会是我国在沿线国家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主体。他们的言谈举止不仅是个人道德风貌和文明素质的展现,也是国家整体形象和文明程度的反映。这就需要提升国民素质,培育文化自信,增强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担当。具体来说,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剔除国民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培育其文化自信意识;其次,要鼓励出境人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传播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最后,针对有在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创业意愿的国民,要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并引导其根据当地国情和实际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1.打破“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思维,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传播都是抱着“我传播、你接受;我宣传,你听从”的心态进行传播,传播理念相对滞后,这种单向度、单主体、单声道的传播方式不仅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且会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产生误解,“中国威胁论”等不实言论的兴起就与这种滞后的文化传播理念和单向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由于文化交往是双方甚至多方的文化互动过程,这就要求不能把文化交往的对象看作是纯粹的客体,而应该是平等的文化主体。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中,要彰显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在沿线各国的影响力,就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文化推广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把文化传播建立在彼此尊重包容、互学互鉴的基础上。此外,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参与。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介,但随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出现和兴起,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二者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中国媒体在沿线国家传播中华文化时还要主动设置议题、话题,积极传播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对于国际重大事件和事务及时发出中国声音,进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传播中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为构建互联互通的新格局奠定舆论基础。
2.精心构建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文化传播话语。“任何文化跨国传播,如果不解决好话语体系转化,就会出现水土不服问题,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9]由于与其他国家在文化、历史、国情等方面的不同,我们不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话语体系,导致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不能较好地适应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曾经孔子学院在全球多个国家的建立被认为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尝试,但目前来看,其取得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学院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未采取适合于当地的文化传播和话语表达方式,从而使得外国人民未能真正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真谛。以此为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实现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有效传播,首先就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充分考虑并尊重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寻找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文化的契合点,以当地人民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还要在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话语创新,打造一批适应沿线国家话语体系的新概念、新范畴,并用这些新概念、新范畴阐释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只有这样,我们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的时候才能充满底气,才能更好地在“一带一路”中彰显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N].人民日报,2014-06-06.
[6]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邹嘉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
[8]郝士艳,王海云,苗艳丽.“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自信的彰显[J].青海社会科学,2017(03).
[9]文宏武.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