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胡晓燕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针对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形成的生态治理思想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是在当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治理思想。
1.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滥用资源、环境污染加剧、植被破坏等。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多数国家的高度关注。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各个国家开始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并且针对全球的环境问题,不断地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各国应当承担的责任。如《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这表明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浪潮,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应对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发展=经济增长=GDP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森林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北方的雾霾天气严重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发展,把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我国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认识程度、污染治理力度、制度出台频度、监管执法尺度以及环境改善速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新方位,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包含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为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解决好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努力使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治理思想。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2](P63)恩格斯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PP374~375)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然资源也是来源于自然界,而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需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因为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需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还要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
2.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文化渊源。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最终的和谐。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对于自然界不能消极的顺从,而应该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尚书·尧典》中记载尧通过“虞”这个环保管理机构,对自然界中的山川、沼泽、湖泊、田地等进行保护。夏禹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春三月树木生长的季节,不要拿斧头到山林伐木,在夏三月,鱼类生长繁殖的季节,不要拿网具去网鱼。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历史渊源。传统生态思想对于当前有效治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理论积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以及过去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关注,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森林锐减、环境污染严重,为此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不容乐观,邓小平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倡议,强调通过进一步的植树造林,建设更好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并强调通过法律来保障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当,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为此江泽民提出“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思想”,[4]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节约资源,并进一步提出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资源短缺和环境遭到破坏的背景下,胡锦涛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使我国的生态建设有了更好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积累。
另外,西方生态思想如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人口进行控制的稳态经济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等也为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提供了借鉴。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发展,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从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生态问题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于“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而是人与自然两者兼顾,不同于原始社会消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是人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实现两者和谐动态的发展。因此,加强我国的生态治理,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为导向,从理念、制度、道路等方面着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治理的必由之路。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5](P209)习近平强调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清洁能源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为了保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制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要科学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问题治理,积极促进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其二,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十九大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利于淘汰落后的产能,使生产的产品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进一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制度能够为生态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加强对我国的生态治理需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其一,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十九大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6]完善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系统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看GDP值,还需要把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等环境因素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考核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具有导向作用,把环境因素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奖惩机制、考核办法等引导人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其三,强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落实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将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并且实行终身追究的责任制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终身追究其责任,这有助于使领导干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制定措施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4.以系统工程抓生态建设。“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7]习近平注重以系统的思维来开展生态治理工作,以系统工程抓生态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全面的观点,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进行综合施策。其一,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习近平强调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奖惩分明,对于破坏环境者要严厉惩罚。生态红线的划定有助于正确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我国需要充分考虑人口、环境、资源等因素,系统规划城市化格局、农村发展空间以及生态空间,实现三者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倡导积极的植树造林,为人们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环境。其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需要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清洁的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其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力度,需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努力提高环境质量。十九大提出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
5.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工业革命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无一幸免。因此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重视在生态治理方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一,习近平利用各种国际交流平台,阐明中国的环保主张,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巴黎协定》上,中国提出了四大行动目标,从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化石能源比重、森林蓄积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绿色治理”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习近平在瑞士发表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提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对生态问题治理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有助于鼓励世界各国积极参与治理环境问题。其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承担自身责任,加强治理本国环境问题的同时,还积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实物和技术上的支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启动了100个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问题提供帮助。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治理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的环境问题。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思想,展现了我国积极承担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也为世界环境问题的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思想针对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立足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现状,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治理方面的最新成果,有利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1.适应了我国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要求,而且还体现了对于民主、法治、教育、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习近平从经济发展方式、制度保障、系统工程、国际合作多方面展开的生态治理思想,注重解决我国当前生态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愿望。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强调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有利于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美丽的环境但是经济发展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同样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也不是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从多个方面治理我国的环境问题,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需要以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基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既体现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体现了绿色‘生态梦’”,[8]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思想,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也有利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梦”。
[参考文献]
[1]刘海霞,马洪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周彦霞,秦书生.江泽民生态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12(0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杨丽娜,闫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
[7]习近平.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
[8]盛辉.习近平生态思想及其时代意蕴[J].求实,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