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当前,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40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人民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迈进。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在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更近一步的今天,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两极分化严重、城乡发展失衡、地区贫富差距拉大等。这些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困惑和对共同富裕理论的质疑,有人甚至开始怀疑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对于前者,可以予以包容和理解;对于后者,应该坚决抵制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和思想。因为,当前我国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并不是共同富裕理论所致,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迫切性。[1]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和挑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即如何在充分理解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特点。
20世纪80年代,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描绘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P14)那么,就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建、共享、共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了“共享”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来源。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与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在逻辑上并不完全相同。后者在时间上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在空间上具有交叉性——“后一步”是建立在“前一步”完成的基础之上;而前者的划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重合性——三个阶段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共同存在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只是在某一阶段其中一个特点比较突出。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共建”的热度和激情似乎告一段落,然而过去并不代表“遗忘”。现阶段“共建”虽然已经不再是社会发展中的重点,但正如前文所言,它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贯穿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始终。所以,现在来讨论“共建”的发展问题,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对过去几十年发展成就的一个回顾与总结,当然更多的是对“共建”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次是完成现阶段发展重心的一个转换,即从“共建”向更加注重“共享”发展的一个转换。
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就是一个“共建”的过程。显而易见的是,“共同富裕”不仅涉及“切蛋糕”,也关系到“做蛋糕”,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3]因为共同富裕要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否则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社会集体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之后,我们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也曾走过弯路,“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并不好,……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更是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4](P223)邓小平对过去失败经验的反思很深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就只能是普遍的贫穷,而这丝毫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是体现在它比资本主义更有活力,可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充足的物质财富。
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用了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自从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之多,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生命周期里翻了一倍的话,那么在当今中国这场现代化大潮里,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翻7倍”。[5](P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6]总之,改革开放使社会发展的活力充分释放,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更是必要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前文论证“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共建”这一发展阶段的话,那么讲“共建”是一个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则更多的是从动态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在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物质基础的创造,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海外殖民扩张、掠夺的罪恶之路,只能通过不断促进自身生产力的发展来完成。而改革开放这40年来,恰恰就是一个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物质基础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共建”的过程。40年前,邓小平就曾讲过:中国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就会被开除球籍了。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动因时,邓小平曾说到:“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4](P141)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论断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共建”是一个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首先,是对过去错误观念的纠正。过去“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观念,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断提高所有制水平,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朝着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这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其次,突出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建”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最后,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它还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起相应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而当“共建”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总量可观,公平成为首要问题,产生“质变”,就会进入下一个“共享发展”的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按需分配的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按需分配的实现只能表现为平均主义或禁欲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把物质生活资料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联系起来,指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于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7](P363)这就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也被概括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历史的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平均主义和严重“两极分化”都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党的十五大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正式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这是结合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实际情况作出的科学判断。因为在“共建”为重心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最终进入到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提供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分配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失衡,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大量灰色收入、隐性收入引起广大群众强烈不满,等等。这就对我们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分配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原则,这既是对“共建”发展阶段分配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是我们在“共享发展”中需要讨论的重点。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并不能够等同于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最后出现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两极分化。发达的生产力只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却不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1]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现阶段还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当下流行的共享单车为例,在单车投放量已基本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只有在技术上和理念上保障与贯彻“共享”,最终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共同享有单车”。
而事实上,在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今天,有关于“效率”和“公平”应该哪一个优先的问题,已经不证自明。“共享发展”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或者说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具有承上启下,又贯穿于发展过程始终的重要方面。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在我国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基础,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大同理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共享”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作为发展理念的“共享”,其目标是维护和增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的主体应该是“全体人民”;共享的范围是全方位的共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共享的方式是“共建、共享”,即共同发展建设,共同享有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一些阻碍的因素。1968年,美国学者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公地的悲剧》一文中曾写到,“在所有人都认为共享资源可以自由支配的社会,人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结果,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共享自由将给所有人带来厄运”。虽然他对共享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的观点也恰恰证明了共享发展并非全无障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虽然是共同富裕道路上难免要经历的“阵痛”,但是我们也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警惕。
关于共享发展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思想,例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主义。过度的追求自身或者是自己小群体的利益与特权,逃避和推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利己主义至上的思想。优先考虑自己,是人之本性所在,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整个社会利己主义思想泛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社会基本公德缺位,社会各阶层间互动缺失,进而严重阻碍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其次,社会发展理论和实际的差异。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理论和实际的最大矛盾从理论上说,社会发展代价的后果应该由全社会分担,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承担,这就是风险承担上的不公平。同样,社会进步的成果应该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弱势群体很难来共享”;[8]最后,阻碍共享发展的关键还是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也成为“共享发展”的阻碍因素。此外,虽然我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还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环境卫生、教育医疗等方面也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1.制度保障。在人们的思想境界没有达到普遍较高的程度,在共产主义的理念和信念没有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扎根之前,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不能打击到一些人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有效地兼顾各方的利益,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时,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有了合理的分配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地将“共享发展”不断推向前进,让每一个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9](P48)进而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目前来看,这一分配制度是科学合理的,也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符合的。在这一分配制度下,目前社会上的“分化”现象,只能说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所产生的结果,而且“要素”也成了“劳”的凝结。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其结果不是继续加剧“两极分化”,而是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10](P165)因此,在当下“共享发展”阶段,必须继续坚持贯彻这一基本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严格落实“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原则。
2.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如此。脱离了“共建”这一前提的“共享”,没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就只能是“空享”,“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1](P166)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发展的问题还是要放到发展中去解决。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形式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主义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PP364~365)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之上的。同理,我国当前“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是需要坚实的物质前提的,而所遇到的阻碍,归根究底,都与这一物质前提有关。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12]因此,现阶段中国还是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以及共享发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不断把“蛋糕”做大,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放眼国际,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世界。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的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对于这些挑战,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添加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4](P60)无不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是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初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15]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如此,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步性和相似性。有了这一前进的方向和信念,当前“共享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阻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进程的推动中,自然也就会迎刃而解。
“共富”是共建、共享基础上的共富,同样也是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最终归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一直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4](P166)邓小平用简明的话语道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真谛,为改革开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前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丝毫没有打断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与归宿的进程,反而更加强调了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的当下,“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4](P11)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事实的同时,还要努力去探究化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和途径。进入新时代,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我国当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物质生活不平衡仍是新时代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要求。
进入新时代,关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步伐;第二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4](PP28~29)可以看到的是,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上世纪末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再到十九大报告“两个发展阶段”的提出,“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
“共富”是共同富裕的最终归宿,为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提供条件,或者确切地说是为未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美好的畅想,也是一种最高的理想追求,“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P422)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共富”早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更多的是包括人们在精神层面、发展层面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充分自由,这也就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人的能力与潜能的充分发展;个人的社会关系普遍和全面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其中每一方面条件的满足,都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国当前发展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根据当前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速度,以上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实现,甚至提前完成。那么,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之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应当被提上日程。那时,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就会被赋予新的使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
共建是共享、共富的基础,共享内含共建、共富,但实现共享、共富必须共建。共享为共建、共富的实现提供动力。共享对共建、共富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共享能够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富。共富是共享共建的目标,为共建、共享指明方向。共建、共享、共富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统一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因此,要在“共建中共享共富,在共享中共建共富,在共富中共建共享。”[16]
当下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把握好共建、共享、共富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这对认清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所处的发展阶段,讲好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侯惠勤.论共同富裕[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王怀超.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09(0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J].社会科学研究,2008(04).
[9]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五点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4/c_129604239.htm,2017-05-14.
[13]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1/19/c_1120340081.htm,2017-01-19.
[14]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19/c64094-29034230.html,2017-11-01.
[16]刘武根,艾四林.论共享发展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