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赛
(嘉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33)
习近平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1]学习习近平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对于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绝不允许损害党的集中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的风雨,从一个50多人的党成长为8 900万党员的执政党,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统一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党内一些人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权威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思想有所松懈、立场有所动摇。对于中央的部署,有的打折扣、搞变通,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甚至妄议中央、对抗组织。这些行为违反了党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确定的“全党服从中央”这一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严重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妨碍了中央的政令畅通,给党的事业、党的形象带来严重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2](P84)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一过程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选择,是需要不断在改革中摸索前进。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已经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这就愈发需要全党能够服从改革大局,跳出各自的条条框框,把中央的改革部署贯彻到底。同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渗透,企图让颜色革命在中国发生,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更加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站稳政治立场,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滋生的温床。可以说,面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2](P84)
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坚定不移的深化政治巡视,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对党内一些不服从中央权威的人,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行为进行了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不正常现象,使得全党在思想上、行动上更加紧密地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问题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巩固全党的集中统一、加强中央权威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绝不允许搞人身依附、团团伙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1]早在拨乱反正时期,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就指出,“反对宗派主义、反对派性,增强党性”是建党原则的重要一条,[3](P13)之后他一再强调“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是从这里出来”。[4](P301)但遗憾的是,一段时期以来,党内搞人身依附,拉帮结派等现象严重污染了党的政治生态。如一些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放弃党性原则,把一心为公变成一心为私;各级组织在选人用人上失去公正视野,出现逆淘汰现象:老实为人、公正办事的干部得不到提拔,拉关系、钻圈子的人一路带病提拔;在贯彻中央和上级组织的政令时,不符合圈子利益的就搞变通或另行一套;更有甚者,不同圈子与圈子之间相互交织,在党内形成一张看不见的地下关系网,并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进行利益交换,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原则被搁置。特别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在党内大搞团团伙伙,形成了所谓的“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等,这些现象都极大地动摇了党的基础、损害了党的事业,破坏了党的形象。
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搞人身依附、团团伙伙的现象极为重视,他明确指出:“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2](P2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排除阻力,坚决查处了党内一批搞团团伙伙的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典型案例,如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这些案件的查处,极大地震慑了全党,有力地遏制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
3.绝不允许丧失组织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1]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这一著作中通过和马尔托夫关于党章第一条的争论,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在组织问题上的观点,“归结起来说,问题正在于是彻底实行组织原则,还是崇尚涣散状态和无政府状态”。[5](P254)也即党员必须加入组织,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总而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备高度的组织性。这是列宁为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确立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党的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原则。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各种利益关系、社会关系日益复杂,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党内。在一些党员眼中,党组织变成了一个“大车店”“大卖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一些党员不服从组织安排,跟组织讨价还价;还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组织给予他的分管领域视为其私人领地,遇事对组织不请示、不汇报,自行其是。在这些党员和干部心中,党的组织性几乎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党必定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因而“组织观念薄弱、组织涣散就是其中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2](P99)
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拒不执行或擅自改变党组织作出的决定”,“党内搞非组织活动、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长期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严格执行请示报告等组织制度的”,[2](P104)必须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通过完善和加强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党章意识、规矩意识,通过开展政治巡视等系列举措,使得讲组织纪律、讲政治规矩成为党内高压线,并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党员组织性的恢复和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扬党内关系之清,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2](P41)清清爽爽、规规矩矩成为他对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内关系理想状态的形象比喻。
1.营造清清爽爽的党内关系。所谓清清爽爽,包含了三层意思:
其一,“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2](P2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反对好人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志之间向来应该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但一段时期以来,在党内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奉行好人主义,对班子内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特别是对一把手的观点主张,往往鸦雀无声,或是满堂喝彩,或是阿谀奉承。长此以往,使得他们难免自我膨胀、自以为是。由于没有得到同志间的及时提醒,往往使他们在错误中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不但个人栽跟头,而且还要因为个人的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就指出:一个班子同志间的相互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人对己真正的爱护。同志间做诤友、挚友,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有利于党的事业,这既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人格体现,也应该是共产党人的一种责任担当。
其二,“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绝不搞弄虚作假、口是心非那一套”。[2](P30)一段时期以来,党内有些人已习惯讲假话,不讲真话。对待领导,极尽阿谀奉承;对待身边同志,习惯搞两面派,人前春风拂面,人后两面三刀;有些人两幅嘴脸,面对组织,在公开场合讲大道理、自吹自擂,背着组织,在小圈子里讲怪话、坏话,对组织说三道四,发牢骚,等等。党内如果总是纵容这些行为,容易造成同志间缺乏信任,党员对组织缺乏信任。因此,清清爽爽的党内关系要求同志之间讲真心话、讲心里话,确保党员对党忠诚,要严格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1]
其三,“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2](P3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1]共产党不是利益集合体,党内不是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商品交换场所。《共产党宣言》中也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P41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7]如果纵容党内一些人结成利益集团,他们势必会把人民的利益转换为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也必然丧失人民对党的信任。前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党内关系要保持清清爽爽,绝不能蜕变为利益关系。
2.营造规规矩矩的党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规规矩矩,主要包含了三层意思:
其一,党内关系都要按照规范和规则来。首先是党章,它“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P9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1]党章中对党内关系规定的“四个服从”,就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处理党内关系的最原则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务必尊崇党章,把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是党的纪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能把党的纪律当做摆设,否则“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2](P97)为此要健全完善党规、深入开展纪律学习、狠抓执纪、养成纪律自觉,真正做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1]第三是国家法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员模范不仅要带头遵守法律,而且还不能只是满足于遵守法律,因为党规的要求高于法律。四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这些是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总结,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同样需要遵循。
其二,党内关系要按照民主集中制来处理。中国共产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最根本的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其对党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党员个人和组织之间以及领导集体内部的关系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动摇了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制度,党内关系就会缺位错位,本末倒置,就会出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宗派主义、一言堂、家长制等不正常现象。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不断“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1]真正做到党内既有充分民主,又有集中统一。
其三,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有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2](PP101~102)不能跟组织讨价还价、违背组织决定、欺骗组织,对抗组织以及搞非组织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党内一些老同志,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把相信组织、服从组织视为生命”。[2](P101)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牢记自己是组织中的一员,就必须做到对于重大问题、重大事项要向组织报告,包括个人事项,也绝不能糊弄组织。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就是要弘扬忠诚老实的价值观,做到对党忠诚是党员的根本政治担当。
1.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有效方式。其有助于党内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提醒、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助于党员之间加强了解、增进信任、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状况有着清醒认识,指出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你若批我,我必批你”,“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2](P28)这些走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得同志之间只剩下敷衍塞责,上下级之间只剩下吹吹捧捧,曲意奉迎,党内政治生活变得庸俗化。之所以存在这些普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归根到底是“私心杂念作怪,缺乏党性和担当”。[2](PP34~35)为了使全党更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提出改进意见。一是要提高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对同志的批评要闻过则喜,对别人的批评要敢于指出,对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正视。二是要开好民主生活会。犯错误的同志要在会上做检讨,其他同志要批评帮助。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集体做自我批评,把问题谈透彻,要有整改措施。三是要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上级党组织应当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的指导和管理。
2.抓好选人用人这个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1]党内政治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搞人身依附、搞家长制、搞小圈子等极坏风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人用人过程中存在问题。如一些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上大搞亲亲疏疏,拉帮结派,对待下级颐指气使,要求其惟命是从。而一些党员干部为了提拔,热衷“关系学”。因此,必须抓好选人用人导向问题,让那些“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2](P41)在选人用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公道对待、公平评价、公正使用”,要“让好干部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2](P132)进一步而言,就是要落实干部标准,严把干部使用关口;要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逆淘汰现象;要完善干部管理监督体系,解决“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还要落实选人用人的监督问责,对用人失察失误追究责任。
3.把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1]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根子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2](P73)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缺了信念,共产党人就缺了钙,就容易得软骨病,就会被各种错误思想俘获,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就会畸变,就会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就会造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异化。而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7]因此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让真理武装头脑、坚定信仰,帮助党员分清是非、抵制错误。
加强思想建设,对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起到的是抓住源头,提高自觉的作用。但是,光有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制度加以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曾多次强调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密集出台,党内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化、科学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五大建设当中。上世纪80年代初,党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于党内政治生活领域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30多年过去了,时代变了,条件变了,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度建设亟待同步发展。十八届六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既有准则前提下,制定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4.把强化监督与强化责任统一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1]党内政治生活从本质上讲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其核心是围绕权力的运行而发生各种关系、展开各种活动。权力在运转过程中必须受到监督和约束,否则就会恶性膨胀,而且围绕权力产生的各种关系、各种活动就会畸变。对权力进行约束,就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放进了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2](P200)当前,党内政治生活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个人凌驾组织之上,一言堂,家长制,以某人为核心搞小圈子等,就是因为某些人的权力不受限制,因此必须强化监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了对党内监督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条例明确了党内监督的内容,规定了党内监督的主体及其职责;条例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四个服从”作为党内监督的核心内容,把在党内开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同级之间的监督结合起来。此外,还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巡视制度,发挥好巡视利剑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党内监督的内容。这些设计和规定对于科学有效监督权力运行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现状时指出,在组织与组织关系上,上级组织“放弃管党治党责任,甚至发现问题也一味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在个人与组织关系上,组织对个人“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2](PP38~39)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不明确,导致在落实治党问题上的力度不够。“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2](P224)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思想指导下,2015年中央政治局通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增加了一条:“党组织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或者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8]要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视情况给予不同处分。在党纪处分条例中强调主体责任,清晰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管党治党问题上的崭新思路。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治理,绝不仅仅是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各级党委应承担更为重要的主体责任,要把压力和责任传导给各级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失职必追究。既强化主体责任又强化党内监督,并将二者统一起来,必将进一步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状态的好转。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伟大信仰的征程[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1108/c1011-28843129.html,2016-11-08.
[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N].人民日报,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