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知识 涵养文气 探求文化

2018-03-31 16:47赵雅娴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落实知识文言文

赵雅娴

摘 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强化“任务群”意识,建构文言文多维课堂。把知识积累拓展到写作层面,把诵读提高到涵养文气的高度,把对文化精神的探求落实到民族精神和生命精神的具体层面。

关键词:文言文 核心素养 知识 文气 文化 落实

以核心素养为纲以任务群为目的语文新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换成生动的教学实践,需要一节课一节课来完成,上课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怎样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是每个教师在预设课堂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文言文教学应该解决那些问题?课堂维度怎么把握?值得重新思考。高中语文在现有的五本必修教材中,共有20篇文言文,选修教材中共选例文18篇,古代文化论著又有相当数量的好文章,选文都是经典,读来唇齿留香。文言文承载了我们的民族的文化和优良传统,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汲取优秀精神,学习人生的智慧,实现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由于传统的教学惯性,文言文教学常倾向于对字词句的解读,而忽略了文言文在文章、文学、文化层面的意义。笔者认为要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线性结构,就要重新建立以涵养文气、积累知识、探求文化等为目标的多维度课堂结构。

第一维度,积累知识。在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还要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法?回答是,要。为什么?这是由学生的现实决定的,高中生的现实是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较少,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而高考的阅读要求有相当的高,没有大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不认识文言文的一些语言现象,不掌握文言文语言规律,不会翻译文言文,就等于没有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所以,文言常识的教学要靠教师的精讲来完成。关于少而精这里不再赘述。

文言文课堂的知识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写作。中国古代文章的发达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古人早已完成了对写作规律的探究。众多的文言文都可成為学生写作的范本,学习文言文鲜明的针对性,把握文章的收放,深领古文的起承转合之妙。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上应大张旗鼓的带领学生对古人的文章进行深思熟虑的模仿。尤其是文章结构,古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讲究“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并能旁征博引,由此及彼,提高升华,意蕴无穷。却是“凤头、猪肚、豹尾”。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对提高高中生的写做大有裨益。要变对考场满分文的模仿为对古文文章技巧的学习和文章规律的把握。

第二维度,涵养文气。杜牧说:“凡文以意为主,气为辅。”文言文的气势韵律,非读出来不可,不读不足以领会文本的声韵之美,不读不足以领会无形的文章气脉,不读不足以领会文章的情之真理之妙,正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很轻松,有的总进不到文章中来,支离破碎,前者总是喜好朗读者,后者却很少反复吟咏。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提倡学生要有吟诵功夫。他告诉我们,“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古诗文之所以成为一些学生的学习瓶颈,甚至把高考的几分默写填空看作难于上青天,就是因为没有吟诵的习惯,平常忽略朗读,没有形成起码的语感,面对考试时就生硬地去准备,这是学习语文的误区,也是文言文教与学中的浮躁表现。有人把语文比成农业,很是恰当,农业需要什么,需要和风细雨,需要反复侍弄和整饬,不能象生产零件一样一次成型。不好好读,不反复吟诵,只是机械地的翻译和记忆,就把整体篇章给割裂了,学的无情、无味、无美,师生在这“三无”之中,变得疲惫不堪。穷则思变,穷则思归,回到诵读中来,“音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把握了文气,就课摸索到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如王勃的《腾王阁序》,写了南昌的历史人文、滕王阁上所见景物、宴会场面、自己的行踪与遭遇,内容似乎很散,很难归结到某一方面,但全篇激荡着作者自负才华渴望有所作为的少年意气,这种情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只有诵读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一气呵成。但胡乱地读,毫无目的的麻木的读是要不得的。以诵读领会情感,以诵读涵养文气,教师在诵读时要为学生做高水平的示范,为学生在诵读和文本之间搭起一座气脉相通的桥梁。

第三维度,探求文化。这一维度也可称为美学、哲学维度。读书是为了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读书是为了长精神,生长丰茂的精神之树,做有灵魂的人。对文言文,一定要落实它的生命力。文言文的生命力在于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所承载的个体生命体验,这些都是教师激活的目标。于漪老师说过,教师和艺术家一样,要善于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加以筛选,然后把好的贮存起来。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有个敏感的灵魂,能“自振”。我们教师在今天学生情感淡漠的情况下,首先自己要成为有敏感的灵魂的人。

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把古人对世界人生的深刻领悟揣摩出来。《兰亭集序》《赤壁赋》《腾王阁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所体现出的对宇宙生命的深切感悟,所蕴含的积极与豁达,应成为学生生命精神的一部分。《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所传达的人性美能跨越时空,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滋养品。《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转》所传达出的国家精神,那种容忍和坚韧,那种“先国家之急”的崇高境界,都应该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去,继续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永远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不辞辛苦带动学生去认真体悟,与古代圣贤精神“共振”,不断发现,不断感动,并把自己的感动“传染”给学生,这样文言文文化层面的建构才不致太生硬。

总之,建构多维度的文言文教学要有突破精神,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一定要有相应的转变,要给每一篇文本以恰当的定位,落实操作性,还应站在课堂之外,教学之上来反观文言文教学的维度,在“任务群”的驱动下,为文言文教育学创造一个新天地。

猜你喜欢
落实知识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