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秋 杨达志
摘 要: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主要工具,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需求。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研究性教学效率,提高课堂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并对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资源 历史 探究性教学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发展迅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活跃了历史课堂气氛,提高了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并且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对于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教育水平,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教育需求,需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育的先进性,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历史课堂内容,使得历史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资源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先进性,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创设的模式进行教学,提高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于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多媒体资源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资源属于网络资源,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电子课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前进行电子课件制作,通过网络资源查找与课题有关的视频与图片,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秦王扫六合”的情境,通过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知识学习中,从而开展历史教学,此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二)历史图片资料的有效运用
历史图片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历史图片是历史的鉴证,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能够将学生代入情境,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收集大量历史图片开展教学,而相关历史图片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具有海量性,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快速的查找到教学材料,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普遍是通过历史地图与示意图的模式,历史文字材料需要与图片内容进行结合。因此,教师在进行图片资源引用时,需要注意图片与内容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三)论述与著作的有效运用
论述与著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进而将历史面貌整体的进行展现。论述与著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其是初中历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于论述与著作的收集,需要注意采用标准较高的中文译本,教师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从而获得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论述与著作教学方法,对于历史探究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其属于新的教学模式,能过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四)音频、视频资料的有效运用
音频与视频资源属于网络资源的一种,通过音频与视频开展历史教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对于初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与音频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将重要历史情节再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于音频、视频资料的收集,需要通过网络资源,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能够促进教育的开展。例如,在进行“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将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十年的历史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在看电影过程中了解历史,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新课改的历史教学要求。
结语
本文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文章从多媒体资源的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资料的有效运用、论述与著作的有效运用等方面,论述了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连防.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75-76.
[2]林芝.中学历史课程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2).
[3]施莹.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考试周刊,2017(28):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