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芳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在数学解题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这就提醒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在审题过程中细心推敲、耐心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读题法
1. 加注拼音。一些数学术语、学习中关键的字词,可以通过加注拼音的方法呈现,如:“轻”“重”“高”“矮”等。因为這些字词不能用其他语言代替,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频繁出现。因此,在第一次出现这些字词的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为其注音,并教他们正确读出字音,在情景中理解字的含义,弥补识字量少的不足。
2. 以图代字。如《动物乐园》一课中,在教学“小熊与小鹿谁多(少)?”“小猴比小兔谁多(少)?”等问题时,可以用相关的动物头像图片来代替文字,使学生轻松读题。
3. 适当解释。如解决“每条船限乘6人,32个人要过河,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向学生解释“限乘”“至少”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才能正确理解题意,顺利解决问题。
4. 多读多悟。在每次读题时,教师最好能让学生读两遍、三遍,并指导学生读题,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学生对审题就会更加重视,审题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观察法
1. 提出观察要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加减法“买铅笔”一课中,一位教师出示了书上的主题图,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发言,但是回答得不着边际。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你们看到两只小兔到文具店干什么?袋鼠妈妈给它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 联系生活经验。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场景图呈现信息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买卖物品的生活体验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三、操作法
1.折、剪、拼。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折一折,拼一拼,边动手,边思考,边观察。
2. 画、点、圈。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才能得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3. 制作、使用工具。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当你面向西面时,你的左面是哪面?你的右面是哪面?你的后面是哪面?”这类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圆形的方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做上标记,当问题是“当你面向西面时”,你就可以把“西”朝上,再去观察左、右和下(表示后面)各是什么面,如此类推。
四、比较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点。如在复习加减法时,可以出示这样一组练习题:(1)我有8支铅笔,姐姐给我4支,现在我有几支铅笔?(2)我和姐姐共有12支铅笔,我有8支,姐姐有几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关系。
五、推敲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的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同学们去种树。二年级种27棵,比一年级多种11棵。一年级种多少棵?”对此题,有的学生分辨不出二年级种得多还是一年级种得多,这就要抓住“比一年级多种11棵”这个关键句入手,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二年级比一年级多种11棵”,也就是“27棵比一年级种的多11棵”。
六、循规法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次新内容的教学和新题型的学习,都必须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如:(1)9是3的几倍?(2)9的3倍是几?这是两道完全不同的题目,如果学生粗粗看过,他们可能会用9÷3=3来解决第(2)题。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出了这样的规律:求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是”字前面是大数,“是”字后面是小数,求“几倍”用除法,即:大数÷小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已知较小的数,求较大的数,用乘法,即: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