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琼
摘 要:小学品德课和小学其他课程有很大的區别,品德课实施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认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面临更多问题,同时对教育者的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必须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措施
小学品德课程学是一门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树立良好观念等为一体的课程,品德课程即是生活学习者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来源于生活。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就要求教育者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学应该限制于课堂,而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而小学品德课堂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则是品德课“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学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应该指出的是,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对小学品德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作为与生活联系作为密切的一门课程,小学品德必须立足于自身,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小学品德课堂中部分班级实施了教学生活化,但是也有部分学校或者地区还没有实施,对生活化课堂教学实施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立足于生活的课堂教育形式能够打造出不同于往常的偏理论教学形式[1]。这种教学形式不单纯是传授给学习者知识或让学习者接受现有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从人生命最深处,建立最科学的价值观,这也是我国教育对小学品德教学的内在要求与目的。此类生活化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模拟生活情境的教育教学课堂,该种课堂形式有下面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课堂上充分创设了和课题有关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能够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生活,同时体验生活。其次课堂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师生互动,师生在课堂中对话交流较为充分,其课堂的气氛也就自然更为活跃,这对教育者与学习者感情的沟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此种课堂能够有效改善现有小学品德课堂中相对较为呆板的教育形式,对丰富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现阶段小学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1.方法不当,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架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课堂之外所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内容,教育者往往不能够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分析,比如分类和科学整体等方面,而至于材料内容的多少以及材料质量高低方面,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不够准确,质量方面也参差不齐,部分教育者精力有限,或者部分时间较为仓促,往往也不能够对学习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2.课堂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细节方面的捕捉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小学品德教育者常常选择的主要教学方式有下面两种:即学习者模拟采访以及开展小品或者相声等相关的学习成果展示[2]。此种教育方法看似再现了学习者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过实际上此类生活情境的再现往往也只是很简答的展现出生活表象,绝大多数的教育者往往也只是根据学习者所表演的内容进行点评分析,而往往不会更加深入的挖掘此类表演所蕴含的内容。比如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可以请学习小组选出临时的代表,扮演小记者的身份,对学习者实施采访,其采访的内容主要为:你们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小记者通过对四五位学习者进行采访之后教育者就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结语,比如你们本次采访很成功,采访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也非常好,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当我们遇到了真正的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能畏惧而要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勤于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也可以通过到阅览书查询相关资料或者想老师和父母请教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育者的解决,必须要特别重视对学习者所采访内容的引导,而学习者在本次学习采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仪态以及语调等则是学习者素质的体现,但是在本次教育以及指导过程中教育者没有对此进行点评分析,而实际上这些素质行为才是小学品德课堂学习的本质,甚至以后学习者走向社会生活中立足的根本。学习者课堂中的采访和表演等,对学习者也仅仅是一个模拟社会场景需要,为一个表象的工程,所蕴含的内在需要等则需要教育者以及学习者共同去挖掘[3]。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非常全面综合的素质。
3.课后的作业指导没有进行有效跟进
在实际的小学品德生活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应该立足于生活标准,但是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即在课堂的学习结束之前,教育者往往会根据次节课的内容布置部分实践作业,可是此类作业的检查和反馈往往很难真正意义上的得到落实,比如在某些课程结束之后,教育者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布置了如下作业:请学习者和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比童年。尽管该节课的课堂作业内容是布置下去了,不过很多时候由于教育者工作者任务相对较为紧张,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因此不但没有提供此类作业方法的相关指导,同时也缺少评价和反馈,因此在研讨课结束之后,对于教育者以及学习者而言此任务往往就出现了不了了之的情况[4]。
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进行巩固,首先尽可能的缩减专题,增加单位专业中的课时。针对课堂时间有限以及教育者精力有限等实际情况,可以考虑缩减专题。在品德课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最大限度的考虑对专题进行缩减。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甚至是部分城市地区的小学其品德课堂往往是由语文老师兼职,很多地方都缺少专业的品德老师,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自身的授课负担也非常重,而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而言,则不可能通过使用教授语文相关知识的方法组织形式的教授品德课,也就是品德课程的结束必须着眼于专题中的课时目标,不能局限于专题数量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缩减部分专题,对于教育者以及学习者而言,一个学期能够学好学精两三个专题就已经很好。另外一个专题还需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分成多个课时完成,绝对不能单纯局限于两三个课时[5]。
三、生活化应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1.教育教学必须结合新理念,让学习能够回归生活
我国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生活,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让学习者能够学会生活同时体验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应该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品德课程的教学如果脱离了学习者的实际生活以及年龄,课程本身就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和生活世界有效的联系在一起。科学合理的教育必须可以真正触碰到学习者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涉及到卫生方面的品德课程教学中,上课之前教育者可以首先要求学习者到自己实际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仔细观察我国所较为熟悉的环境,收集相关的和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的材料,条件允许的清康熙可以通过录像或者拍照等方式取材,之后组织学习者实施交流与讨论,在小组相互交流的同时,引导学习者能够围绕梦想以及为改变环境作为部分力所能及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学习者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污染环境所带给我们的问题,唤起学习者保护环境的决心。
2.关注社会,让小学品德课程能够真正立足于生活
应该指出的是,社会性以及实践性为品德和社会学科的主要特点,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让学习者方言于世界,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依据不同学习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特点等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组织学习者能够开展有关的社会服务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比如在涉及了国宝以及古遗迹等课程的教学中,教材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关的古遗迹和遗产,从艺术以及科学等多个角度展示出了我国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在上课之前,教育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习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了解都是通过书本或者电脑中得到,此类知识仅仅是零碎的,学习者的感受往往也较为浅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先提问的方式,调动学习者现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能拉近学习者与古遗迹等之间的距离,通过介绍相关内容让学习者能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让课堂能够与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
3.调查观察,让小学品德课程回归生活
小学生情感相对较为单一,绝大多数的学习者往往只有在亲身的体验以及感悟之后,才能够有所收获。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借助部分主体活动让学习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习者能够建立对生活更加积极的态度。在课时目标方法,其设定也必须涵盖课后的行为作业实现,这样能够让教育者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等,为学习者能够准备课前行为以及课后活动等,这样就能够有更多的时候在课堂中进行评价以及讨论,让学习者能够在讨论中受到情感的启迪。
结语
總之,小学品德课堂实际上就是生活课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习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历练和品位,让领会以及感悟能够推动学习者品德形成,同时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习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让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丽敏,谢均才.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科书中榜样的嬗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和2005年版小学品德教科书内容分析[J].教育学报,2016,12(3):28-44.
[2] 孙彩平,赵伟黎.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24-30.
[3] 王世铎.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农村文化呈现特征分析研究——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例[J].教育科学,2014,30(6):51-55.
[4] 张立军,王晓.对内蒙古自治区小学品德课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反思——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所小学为个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6):91-97.
[5] 况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教学整合路径探索 ——以《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再见,我的小学生活”为例[J].科学咨询,2016,(2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