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8-03-31 09:30纪晨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

摘要: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这代表着未来外资银行将会不断渗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每个角落。文章也着眼于此,讨论分析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绩效的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与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净利息收入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非净利息收入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时间的增长其产生的竞争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文章结果,笔者在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外资银行的进入;截面数据;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

一、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实体经济跨境资本的需求,银行也越来越多地以在他国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当然也不例外。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境内代表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的起点。近40年的时间内,外资银行在我国形成了飞跃式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为1 031家,在华资产总额达到2.93万亿元,同比增长9.19%。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甚至是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探究其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含义和政策意义。

文献中对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结论却不尽相同。一些研究成果表明随着本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会给本国银行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本国银行的效率大为提高(Claessens et al.,2001)。黄宪和熊福平(2006)基于Claessens等人的模型对我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不断加深,非利息收益率与税前利润均随之增加。但另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却显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本国银行发展的作用效果十分有限(Detragiache et al.,2006)。总体上来讲,这些研究不仅反映了本国环境的差异,也反映了外资进入时不同的信息优势、客户基础、银行流程以及有关监管的税制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一个国家的银行业来讲是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对其影响一概而论。若要得到贴合实际的结论,我们必须将问题放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利用最新的数据得到最有效的结论,这也凸显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其一在于比较了2006年全面放开后两阶段的影响;其二在于结合了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这一背景,将文章结论应用于实际,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二、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指标选择与变量定义。本文将从成本、盈利能力和收入三方面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借鉴Claessens等人的经验,本文选择营业费用率(EXM)、税前利润率(PRM)、净利息收入率(NIM)和净非利息收入率(NNIM)这四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作为解释变量,本文采用外资银行资产占本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来衡量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此外,由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还会受到银行本身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选用了这两组控制变量。其中银行的规模以及资本结构通过各样本银行的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以及所有者权益比率来分别反映;关于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GDP增速以及通货膨胀率。

2. 样本与数据选取。由于外资银行最初进入我国时存在着资产负债表编制不规范等弊端,而且在2002年以前,我国外资银行的资产负债总表是用美元计量的,而人民币的汇率却在不断变化,这会使模型回归的结果受汇率影响而不能准确估计,故本文共选取了我国11家商业银行2002年~2016年15年间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分析,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与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由于这11家银行的资产比重超过60%,这使得样本既具有代表性又能包含有两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因此本文的结论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政策性意义的。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样本银行2002年~2016年年报和中国银监会年度报告等资料。

3. 模型設定与结果分析。本文采用的模型以Claessens等(2001)差分方程为基础,尝试以原始变量进行回归。通过进行Hausman检验,结论显示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更为合适,且由于个体数据之间存在异方差,故这里选择变截距、固定效应下的GLS模型进行回归,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各个变量含义为:Yit代表t时期i银行的各个被解释变量;FASt为t时期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ASit为t时期i银行的资产份额;OERit为t时期i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比率;GDPRt为他时期的真实GDP增长率;IR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着it为误差项,?琢i表示不同截面数据的截距。回归系数以及相关的检验统计量如表1前四列所示。从回归结果上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对于银行大部分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

从成本角度看,由表1可知,本国银行的成本与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Classens(2001)所得结论是不相符的。笔者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我国目前营业费用率呈现升高状态是必然现象。首先,本土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进行转型调整以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相比于跑到银行网点排队进行金融业务操作,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电子金融解决生活中的支付问题,类似于这种网络服务的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浪潮使得国内银行不得不投入大量研发成本。其次外资银行人员工资较国内高,为避免人才流失,我国银行也不得不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进而表现为成本的上升。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外资银行对本国银行带来的压力。不过,虽然这些投资在短期内还无法立即转化为效益,但对于银行的长期发展大有裨益,因此长期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应该会促使银行缩减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并最终对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的降低起促进作用。

从盈利能力角度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对我国银行盈利能力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银行本身也是盈利企业,税前利润率高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国银行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也是金融市场开放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有力例证。这一结论与Lensink和Hermes(2004)的实证结果相悖,他们认为在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后银行利润的总体变化在统计上不显著。本文认为产生这一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研究时间上的差异。笔者采用2002年~2012年数据进行分析会得到与文献相同的结论,但是加了4年的数据之后结果变为正向显著。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对于银行业与国际接轨倾注了很大心力,利率市场化也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具有流动性与高效性。其次是政策上的差异。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带一路”的政策,促使本国银行积极寻求中外合作的机会,这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是很好的机遇。通过接触外资银行,学习他们运作上的优势,并借此扩大了业务的广度与深度,这均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本文从两方面探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收入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本国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率也不断上升。这是因为为增强国内银行的竞争力,我国一直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这使得外资银行在与本国银行争取客户时毫无优势可言。而且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事业版图。不过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项结果也许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对于本国银行净非利息收入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手续费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或投资收益。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所具有的丰富经验与先进理念,因此在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优势使“竞争效应”的负面影响在这一业务领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也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网上银行的业务量不断攀升,国内银行在这一领域中所占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结果趋向于不显著。

此外,从银行本身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银行本身的资本机构对银行绩效有很大影响。而且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对营业费用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代表银行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这一点为“一带一路”政策所提出的加强各国家各地区银行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实证支持。从宏观层面来看,GDP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对绝大多数指标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说明宏观因素对银行的绩效有着较大影响。

4. 进一步分析。由于2006年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被取消,外资银行业务全面展开,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2006年之后的数据再次进行分析,更为具体地了解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通过比较我们主要发现区别体现在外资银行进入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上,如表一第五列所示,即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深入发展,银行的净非利息收入率在不断下降。这个现象的背后蕴藏着三个原因:其一是人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最初居民或企业对于银行的要求仅在于存贷款上,甚少涉及中间业务。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投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提升。而相比于本国银行来讲,外资银行更加强调“客户中心主义”,金融产品种类也更为丰富,这造成了我国银行在这一业务领域优质客户的流失以及市场份额的降低;其二是外资银行初始进入时由于国民对其了解程度较低,无法撼动国内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但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其所积累的信誉也逐渐被企业了解,特别是对难以从本国大银行处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来说外资银行也是很好的选择,自然会逐渐占据部分市场;其三则是由于2008年左右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外资银行的发展,使其最初带来的负面效应未能完整体现。

三、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本文采用了2002年~2016年15年间5家国有银行和6家股份制银行的数据,采用了固定效应下的GLS回归的方法探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与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净利息收入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非净利息收入率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在近些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此外,通过对控制变量回归结果的分析发现,银行本身结构和宏观经济都会对银行业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银行业在多重压力之下仍处于屹立不倒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利率决定机制以及国家对于本国银行的支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面临银行传统的扩张方式在新常态下急需转变的现状,本文结合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要发挥我国银行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本国商业银行结构网点众多,且国家信用为本国银行赢得了客户资源的先天优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保持和发挥的。我国银行应立足于这些竞争优势,不断扩张市场范围,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而且从文章结论可知,外资银行的进入目前未能对本国银行形成威胁,反而有利于促进本国银行提高自身效率。因此我认为从政策上应该逐渐取消对本国银行的隐形保护,鼓励其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复杂局面,在保证金融稳定性和监管有效性的前提下减少行政垄断,促进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甚至本国企业多种形态的合作,这对于中国大有裨益。例如,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一直是老大难,如果中国能够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保证其安全性,则既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为外资银行发展提供出路,一舉两得。

第二,要拓展中间业务,侧重服务产业转型。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最重要的负面影响集中于非利息收入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继续依赖利差获取利润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我国银行更长远的发展,本文建议各商业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从提高客户服务水准做起,提高金融产品的研发支出,开展包括资金管理等的多重业务,并尝试与证券、信托、保险等相关产业交叉合作,提出新的融资业务模式,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度与对客户的吸引力,进而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与利润水平。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产业结构转型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在“去产能”的压力下,银行传统的信贷结构应随之改变,从重工业逐步向新型产业、绿色产业倾斜,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争取将自身风险降到最低,借着“供给侧改革”的东风使银行焕发新的活力。

第三,要提高机构网点的覆盖面积,开展多层次跨国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银行业当然也将从中受益匪浅。但是目前我国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网点数量明显不足,无法配合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银行在当地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本国银行应该学习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经验与教训,增加分支机构的设立数量,提高銀行的覆盖范围,积极融入当地的金融市场。同时本国银行可以与外资银行合作,设计新型的跨境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并从资金、服务等方面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跨国合作,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王志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5):38-49.

[2] 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2).

[3] 隋聪,李恒.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与银行业净利差变化[J].金融论坛, 2014,(5):30-37.

[4] Claessens S., Demirguc -Kunt A., Huizinga H.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25(5).

[5] 张金清,吴有红.外资银行进入水平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阙值效应”分析——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6):60-74.

[6] Detragiache, E., Tressel, T., Gupta, P.Foreign Banks in Poor Countries: Theory and Evidence[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ashington, D.C.Working Paper,2006,06/18.

[7] Lensink R.,Hermes N..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 behavior——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tter?[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28).

作者简介:纪晨(1991-),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市场微观机构、金融经济学。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