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山西省财税体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018-03-31 23:48:44
山西财税 2018年4期
关键词:税源税收收入可持续性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下滑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造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再加上日趋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山西省财政体制和税收体系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可持续性问题尤为严重。为了实现山西财政和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财税体制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逐步推进,本文在财政体制和税收体系可持续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一、新常态下山西省财税体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财政可持续性是指作为政府的收支活动的持续性和能力,包括财政体制可持续性和税收体系可持续性。实际上,财政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一个经济实体致力于追求经济可持续性,并且,财政可持续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一个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山西财政体制和税收体系的运行也进入了新常态。基本特征之一是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增长。新常态下山西省财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08-2017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从2008年增速最高26.51%开始下降,2013年降至2.81%,在2014-2016年出现负增长。201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14%,2014年下降为6.99%,2015-2016年出现负增长,分别为-9.79%、-5.20%,财政收入增长进一步下滑,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山西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急需解决的环境治理等问题,加重了财政社保支出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责任,导致近几年山西省财政支出总量持续增加。

第三,财政涉及面越来越广。除了与经济息息相关,财政还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紧密联系。全面深化改革后,更多事项需要财政的参与,如解决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要以财政为基础;社会养老问题,也需要财政做出巨大贡献等。

二、新常态下山西省财税体制发展面临的问题

山西省财税体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方面的问题。从财政收入来看,经济增速下降,导致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从财政支出来看,刚性不可逆支出增多,导致山西省财政各方面支出不平衡。

(一)财政收入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2011-2016年,山西省GDP的增速先下降后上升,受困于资源型产业过大过重,在当前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转方式的大势下拖累了山西GDP增速,2014年,山西以9.77亿吨煤炭产量重回中国第一产煤大省位置,2015年却以3.1%的GDP增速成为1982年以来最低值,全国倒数第二。

作为产煤大省,2015-2016年山西省煤炭销量开始下降,分别为8.16亿吨、7.52亿吨,同比下降了18.7%、7.8%,与9.77亿吨、8.32亿吨的产量相比,显示出从2015年开始山西煤炭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同时,2015-2016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3,848,881万元、22,534,829万元,同比下降了11.73%、5.51%,由此说明,煤炭销量减少引起产能过剩,山西经济增速下调,财政收入增幅放缓。

(二)财政支出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由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刚性支出的不可逆性,造成了山西省财政用于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其他方面支出逐步减缓,这种发展趋势,会使财政收入迅速减少,进而影响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2016年山西省一般财政支出增长6.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548亿元,增长13.3%;城乡社区支出18605亿元,增长17.1%;债务付息支出4991亿元,增长40.6%。以上数据说明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省的刚性支出增长加大了财政压力,如不加紧改变这一现状,最终将会导致山西财政的不可持续。

三、促进山西省财税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完善财税体制,提高山西省财政体制和税收体系可持续性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需结合自身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具体情况,在财政体制可持续和税收可持续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财政体制可持续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运行进入了新常态,财政收支极度不平衡,创新财政体制迫在眉睫。保持财政体制可持续性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及公共支出责任,从而可以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一是合理划定政府介入市场与社会活动的边界,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功能;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政收入,为各级政府的工作提供稳定的财力支撑。在需要的情况下,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使之能够更好发挥政府各项职能。

第二,构建规模稳定、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并重的财税管理体系。对于地方财政而言,税负的稳定对政府支出规模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税负的稳定要做到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经济增幅变大,政府税收增幅也随之增大,这样可以促使政府支出规模更加稳定。同时,在稳定财政规模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良好环境下,以创新财政支出方式,通过财政支持、鼓励与引导,促进地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效增加地方经济增长,提高财政可持续性。

第三,创新财政机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经济与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财政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付都能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发挥政府财政在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使经济和财政都能平稳快速发展。

(二)税收体系可持续

新常态的财政运行环境下,“营改增”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规模和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地方主体税种缺失,为稳定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需要为地方确立新的主体税种,保持税收的可持续性。结合税制改革,深入完善地方税体系,可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制定税收计划,使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合理比例。税收与经济增长是否有比例关系,与税收计划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合理制定出符合财政需要的税收计划,可深入调查了解当地企业的一系列经济税源信息,包括采购、生产、经营环节等重点项目的资金、税收内容,然后在这些税源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合理的数据模型,进行税收收入发展趋势预测,使税收计划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更好的促进税收体系可持续、经济发展可持续。

第二,增加税源总量,提高地税部门税收收入。税源持续不断的增长,可以促使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产业及产品结构对地方税收的结构和增长力度有着直接影响。在三大产业中,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所以,从发展长远考虑,要使税收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此外,税收收入的结构影响因素中还有重点税收的征管和力度,发挥着重大作用。地税部门应该合理调整征收征管的重点,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提高地方税收财力的比重,从而更好的维持税收体系可持续发展。

第三,强化税源监控,做好税收管理监督工作。税收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税源监控,一旦税源监控放松警惕,税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好税收管理监督工作,需要税务部门不断完善税源监控机制,并且,税务部门内部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合理的网络信息系统,使纳税人能得到征、管、查各环节的完整信息,进而通过信息公开来对税源进行监控,实现对税源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做好税收管理监督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

猜你喜欢
税源税收收入可持续性
涵养税源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 06:16:50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
各项税收收入(1994~2017年)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
各项税收收入(1994 ~ 2015年)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31
税源专业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