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卓文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禁毒工作在清朝时作为政府的重要创举,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当时成为清政府腐败时对国民的拯救,禁烟运动是救国救民的一大事迹,最重大的任务是杜绝外来侵略者植入糟粕文化,使国民意识成为统一、自由和民族的意识。把毒品禁止在了境外,挽救了国民的灵魂和躯体。二十世纪起,新型毒品兴起,由于现代社会的转变,夹杂着各种速成因素,表现在青年群体逐步成为毒品的主要玩家,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不仅呈现种种“非主流”,具体表现在生活的颓靡不振、作风不正,还因毒瘾发作为了毒资不惜倾家荡产搞得家破人亡酿成恶果。这类青年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消极不良的影响,也使年轻的生命和身心早早地受到了不健康的损伤。要设法使她们摆脱毒瘾,恢复身心的最佳状态,恢复她们的原本的身份和角色,不使她们因监禁或吸毒行为而深刻标签,难以回归社会和家庭,而称其为“学员”或“病友”。通过淡化她们的监禁史,推动只要知错就改、悔过自新,具备重新步入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社区矫正主要有两种:一矫正其行为恢复常态,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二矫正其恶习,改变思维和行为,做社会的合法公民。可见社区矫正是非监禁但通过适当的监管,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状态下进行自我的学习、教育和改造,这意味着他们主动接受社区的安排和任务,完成组织的指令,直至她们能够适应社会,恢复工作的能力,受到社会的接纳。在社区矫正实施之前,许多吸毒者其实是受过一年半载的强制监禁戒毒过程的,她们因为吸毒违法而被抓被拘留,不少因受不了被监禁的生活和改造而试图逃跑或中途越狱,但大多数都被执法部门抓回,也有的是家长再把他们送回,对此他们对父母也有极大的怨言。据此,监禁性脱毒只是脱离生理的瘾,对于他们的“心瘾”则是最大的挑战,而这个从监狱内提交给社区的监外执行活动,就是社区矫正,它把学员放置在社区内,通过社区志愿者、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教育,改造其恶习和心理的非监禁执行活动。在这个基础上,社区是监管的环境,他们在社区内获得活动的空间、相应责任的承担和改造自我的思想与行为,在社区内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者加固在监禁时的道德观和世界观,这都是以社区矫正作为基础的,也是应对社会变迁时期而产生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以社区矫正为本的禁毒工作,也是社会的本土性禁毒社工。由于禁毒工作错综复杂,通过借鉴美国的治疗康复中心模式,发现那些复吸的成员和又沾染上恶习的人是因为他们常常无法回归社会,又回到原来的圈子里而难以重建人格,经过监禁一段时间的服刑人员在社区里能够进行教育、劳动和就业生活等非监禁活动,以此来重建新的圈子,能够回归到社会里,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社区康复或社区矫正在当时吸毒问题上应运而生,重点用于禁毒工作 。
社区矫正是从司法部门和民事调解中下放到社区中执行的非监禁活动。主要由社区工作者每日在社区内外进行的禁毒宣传,它对预防和树立社区氛围有良好的功效。在社区的司法所部门设立的社区矫正,是主要的正式的社区矫正场所。对那些行为失范,恶习难改的群体进行社区改造和教育,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为强制戒毒一年余的释放但仍在社区中服刑的人,他们来自家庭、社区,也在社区家庭中获得影响,最后能回到社会当中去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重获希望。
社区矫正的服务对象大多数是服刑的青年,在社区里主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写检查,写检讨,写汇报是他们每日在社区内接受司法部的思想教育的学习和任务模式之一。这种从思想上自我认识的过程和集中学习,作为矫正意识形态和坚持纪律为首,从纪律上严格要求服务对象,使他们在遵守纪律的基础上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比如开早会,定期思想汇报,从而形成早起等严格充实的生活作息。
1.社区无差别的整合。在吸毒群体通过强制戒毒后,获得社区的监外服刑,他们这个群体由于受药品滥用和折磨,身心俱损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难恢复的,这个群体的言行举止时常失控,是由于毒瘾会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或死灰复燃,或在某一件苦恼中寻求解脱,或长期的积压情绪下“解闷”,这都是易于引起复吸的导火索,但是在社区的监管下,他们从事社区的劳动,一开始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上八下的病态,转变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行动塑造中,在社区再生,是以能从社区的一点一滴的行为塑造开始,做清洁,给社区宣传栏搞卫生,直至能找到一份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转变社会对其的态度。经过强制戒毒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仍有很多不良的嗜好和行为,比如很大的烟瘾,夜里出游,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一旦以前的朋友圈里的一个电话打来,他们几乎按耐不住,就要前往毒窝的据点去。离不开毒友的生活,是社区矫正遇到的棘手问题,由于在社区里,都是为无差别的人群整合为一个整体,同一个社区,同一片屋檐下,同一种管理,给予社区矫正的是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达到思想、行为和习惯都整合为统一,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一份子。因此称为无差别整合。在这样的整合下,每一个居民都是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者,其行为、动作都受到社区的管理和监管,如果社区劳动中一有拈轻怕重、坐享其成的劳动作风是慵懒、怠慢的,社区的执法人员会对此严加处置,而这些也受到社区居民的监管和监督,因为社区戒毒人员组中最终都要和平常人一样回归到社会中,社区矫正就是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去达到社区整合,使社区服刑人员按一样地规则恢复作用重新回到社区。无差别意味着平等无尊卑贵贱的区分,他们被视为社区的成员,进行矫正。采用的个案工作,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但并不因他们吸过毒而区别对待,从而完成社会人的过程。
2.行为习惯的整合。毒口矫正人员称:“我在这里行为习惯得以重新的塑造,因为过去的自我是不堪回首的,现在的我才是重新开始,我愿意以社区的行为规范为准,舍弃旧习坏习恶习,树立新习良风,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重新做人。”行为习惯的整合,是抛弃以往难以改正的恶习,与顺应社区的一统行为模式和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身心、表里如一的行为习惯,是在社区里养成的,而思想意识达成,行为养成是在相互影响和社区氛围中塑造的。墨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行为必须由社会规范控制,这一规范形成完整的、没有冲突的体系,个人与道德相互联系,并在生活中将所能得到的感受规定明确的界限,个人与道德产生了联系,但如果存在不明确,个人就与道德无联系,或者没有规范获得快乐的界限,就是社会失范,”整合即是以道德为核心价值观,把每一人行为习惯整合成为社区中的文明和素养的修为,在道德的指引下的整合,进行行为矫治称为行为习惯的整合。许多不良的行为在这样的整合中符合规范或道德的修为。
归置,是指回归与安置,在《刑法》里,归置,以社区安置或刑罚中回归阻断为主要问题,进行的回归社会和社区安置的首要任务,归置,主要还是个体回归社会时身心的健康融入,自觉的遵守社区规范,做一个社区居民应承担相应义务的人。以社会的回归为主要目标,对他们吸过毒,又戒断的历程,对其社区的监管最后一道阻断他们贩毒或吸毒的防线,是从监狱里回归社会,重建自我,破旧建新,这里的新,主要指新生活、新起点和新动力,重新改头换面,塑造真我。
1.归置自我,生成本我。对于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在生理需求上的满足日常所需的食物、水和驱寒取暖的需要,是本我的层次,而在安全和归属上的所需是自我的满足,对于自尊、理想和幸福感的需要是超我的实现过程。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需求理论。指引着这三个层次的和谐发展。才构成一个全新的自己。这是吸毒者改变的基础,是社区矫正的个体适应。个体适应社会,要在这个层面上,获得需要,即获得文化目标的可接受,与符合社会制度的获取方法相一致,就能达到合法的身份,而获得需要的方法不符合社会制度,但符合社会认同的文化目标,就可以实现创新,在这两个规范作用下,达成三个层次的实现,就是一个归置过程,适应社会生存。矫正的吸毒者,在本我上建立是日常生活的自给自足者,生理上以往受毒品所侵占了全部的心灵和身躯,逐渐感到了饮食和作息的规律,形成了更上一层的满足,自我上对安全和归属上有了自己的向往,比如勇敢走出家门,在社区里劳动,通过劳动结识工友,认为自己在社区里被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获得自尊,树立理想和职业目标,实现超我的追求。
2.归置家庭,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对其家庭提供矫正服务,包含对其犯罪的心理,罪犯恶习,以及父母或身边重要的人提供服务,以改善家庭的互动,包括父母及其身边的人或庇护或切断的极端的溺爱。一些父母被吸毒的孩子索要毒资,被搜刮得倾尽所有,最后亲自送孩子进入监狱,是他们意识到的想让其好的唯一办法,但直到子女出了监狱,却不想再回到自己原生家庭,造成了隔阂和疏离。社区矫正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例如,子女对家的情感归属比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深,但是因为自己曾犯下的罪过,至今都无法得到原谅,尤其是自己的原谅,无法面对现实。基于此,社区矫正纠正以往,恢复支离破碎的家庭情感支持和功能,尤其给吸毒者的父母做社区教育,使其父母学会和子女一同成长,相互陪伴和温暖,能让他们在旧圈知道重建生活圈,对父母和自己有一个交代,也是得到谅解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获得谅解是归置家庭的一个前提,逐步在此基础上,将他们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下,得到原生家庭的关怀,并找到自力更生的动力,社区发动的就业与劳动是社区矫正一个重要环节,了解就业的意向,推动就业的意愿和就业的规划,对矫正对象来说,是归置家庭,回归社会的一个良好通道。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张 昱.矫正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