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伟,吴爱军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160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御制周易折中序》有云:“易道之学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也”。《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她通体散布着阴阳生生、大化流行、穷变通久的“日新”思想,为世人提供了一整套认识宇宙人生、把握事物普遍运行规律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方法,其中“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育人理念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周易》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经》、《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外交等各个领域,而《周易·蒙》卦(以下简称《蒙》卦)则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教育理念,并蕴涵着丰富的环境育人思想。《蒙》卦之卦画由两个阳爻和四个阴爻组成,异卦相叠,卦体由坎卦和艮卦组成,卦位处西方,物华秋实,归藏收储之际,利静守正定。卦辞为:“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其互卦为《复》,错卦位《革》,综卦为《屯》,九二处中位,与六五相应,良师者百事顺遂,谋望可成。而从其卦序、卦名、卦象、卦德、卦辞、爻题、爻辞中亦可概括出精深的环境育人思想,即大化环境育人思想、社会环境育人思想、学校环境育人思想及家庭环境育人思想等四个方面。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赋予《周易》及《蒙》卦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类文明同进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环境育人包括环境孕育人和环境培养人两个方面。在《周易》看来,大化环境孕育人主要在《屯》,大化环境培养人主要在《蒙》。所谓大化环境育人是泛指包含天地万物在内的随时更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态多维空间和自然形成的普遍规律及其衍生而成的诸多规则对人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外显的和内储的、自然地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甚至个体自身某一点相对于另一点或相对于个体以外的一切存在。“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2]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蒙》卦卦名即包含了教与育的相互过程,“蒙”通“矇”,“矇之为疾,眸子未损,而有翳蔽,不能见物也。”[3]是说年幼无知的童蒙(青年人),有眸子而无见,即教育本体(童蒙)自身明德,需待加以正确引导,而这种引导来自一切存在,有声有形或无声无言。
《蒙》卦卦序上位于《乾》、《坤》、《屯》卦之后,《需》、《讼》、《师》等卦之前,《周易》卦序中《屯》、《蒙》二卦相邻是有意义的,它既反映出古人重“道养”而轻“物需”的思想,又昭示了大化环境育人的宏大理念,《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乾》、《坤》两卦分象天地,刚柔始交而难生,所以有《屯》卦象征“万物初生”,此为孕育;《屯》之覆为《蒙》,蒙,象征“蒙稚”,亦作“蒙穉”,有蒙昧、幼稚之意,是说青年人天生而具有受教化的条件和空间,需要启发和教育,所以,教育是“元生”性的,“元”者,主和风细雨,主顺其自然,善之长也。是说教育是青年人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其人生的方向,要慎始,更要敬终。而青年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环境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不断自我启发和自我教育,最终完成其道德素质的提升。《观》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4]“神道”即阴阳大化,中正之规律。“圣人以神道设教”,是说明德之人可以将大道之自然法则应用到教化中来,晓谕世人,以取得“天下服”的效果。
《蒙》卦前《屯》后《需》,《屯》卦“天造草昧,宜建侯而(而,安也)不宁。”[5]主要是探讨如何建立邦国,使流荡四野的民众能够安居,《需》卦“君子以饮食宴(宴:使安也)乐,”[5]则是探讨如何使已经安居的民众得以乐业,“物初蒙稚,得养而成”,要想使蒙昧无知的蛮野流民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积累社会财富、助推社会进步,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所以君子终日乾乾、循循善诱,引导民众趋正向善。由此可见,天地孕育万物之后,万物处生艰难,无知无识,君子应首先安定民众,然后实施教化,此为顺天应时之大道,待广大民众由追随水草而“生”过渡到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而“活”,进而安身立命之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等社会活动就会水到渠成的发生,并在不断地由简入繁和删繁就简的循环往复中自育与他育,完成人类自身“明象位,立德业,持经达变”的过程。所以,《蒙》是天地(《乾》、《坤》)生万物(《屯》)之后的首要社会活动,也是大化环境育人的基本要义。《周易》六十四卦中《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其他各卦皆自《乾》、《坤》而生,《乾》、《坤》为天为地,为阳为阴,为刚为柔,为圆为方,为宇宙万物,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统一,故称之为大化。阴阳为环境所成之基本,追根溯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环境,而且是人为创设的构造环境,所谓“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万物皆阴阳所生,阴阳所育,物生而幼稚蒙昧,教育则成当务之急,环境则通过自身存在或中介存在对人类或其他事物施以隐性与显性的塑造,使之参天地而灵长,脱蒙昧而化成。
《蒙》卦内坎外艮,艮为少男,青年人自然归属这一群体,或者说是这一群体里最有前途和最具可塑性的部分,但少男涉世较浅,社会经验欠缺,很多事情仍处于懵懂状态,故而“万物初生,教育为先”。童蒙为赤子,“纯一未发,以听于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九二得六五之正应,是谓时。九二又居下卦之中,是谓中。”[6]是说恰恰是因为他们此时幼稚蒙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是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健康完备人格的最佳时期,而此时,社会环境资源的巨大育人功能自然顺理成章地凸显出来,尤其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人文环境,通过立体而恒久的熏陶濡染来化育青年人的情感、启迪他们的心智,而他们也将通过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的正确认知、反映、加工、评价和甄别,完成其思想转变,实现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提高。《蒙》卦下坎为水,为险,为必行之物,其进则为“亨”;上艮为山,有止的意思,遇险而止,象征幼稚蒙昧,遇事慌乱,内心迷惘,莫之所从,有希望“大人”指点迷津之意,所以蒙既有蒙昧、幼稚之意,也有启蒙,教育之意。“亨”,是生成、发展、进步,更是提高,“亨者,嘉之会也。”[4]青年人好学上进,加上有经验的人诲人不倦,如此教学相长,即是不断会聚嘉善之功,他们的学习成长之路自然通达。
《蒙》卦上艮为山,下坎为泉,“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4]“育德”不仅是《蒙》卦的核心,也是《周易》的核理念之一。“天地人三才一贯”之为大道,依道而思为义,按道而行为德,守道于心为仁,沿道而修为礼,举大义而成正气,积小善而成大德。泉水始出,涓涓细流,但其行果决,虽险不避,“一阳亨于坎中,为阴所蒙,亦如泉水,为山所蒙,不能一泻千里,故取蒙象。果行从阳之善动而出,象阳之能亨。”[6]象征人之初生,虽未知所适,但内心明德,只要社会环境育人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少男(青年人)即可达到“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7]的状态。青年人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始终不断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选择,这种选择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点,不断地在扬弃中被强化、挖掘或创造,并不断的转化为其价值理念,而此时处理好“真实性”和“导向性”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社会环境组成因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或者说社会环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环境育人资源,网络和信息化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选择,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丰富性、趣味性及广泛渗透性使青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亿万网民,尤其是青年人群体,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这必然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也会影响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对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问题要采取“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并行,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8]的方式,创造良好的网络条件,营造宽松的网络环境,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以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跨世纪优秀的人才。
《蒙》卦与《屯》卦相综,同现大《离》卦,《离》之《象》为“文化之所”,即社会文教机构(包括学校、图书馆、档案馆、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环境育人资源,《蒙》、《屯》两卦又相反相成,卦象上下倒置,正说明事物经历了初生的艰难之后,需要通过教育令其走向开化文明的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而《象》辞“今朝太阳升,明朝太阳升,相继不停顿”则更是明示后人,教育是使人作为人和成为人的社会活动,通过教育,可以不断培养优秀人才,以确保民族振兴、家国昌盛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蒙》卦又与《革》卦相错,《革》卦《彖》曰:“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4]《革》卦有“正”、“当”之意,“正”应理解为政策的正确,“当”应理解为符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也就是说教育要在适应社会大环境和国家发展阶段的前提下,着眼全局、反复论证,谋求适合国情的正确的发展改革之路。于当下而言,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突出“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庭意识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尊重规律、兴利除弊、变化日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培养造就“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立足国情、胸怀世界的时代翘楚,最终完成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旨归,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今天的现实任务”,[9]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手段支撑。
学校环境育人包括学校的硬件环境育人和软件环境育人两个大的方面。硬件环境包括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合理的资源配置及维持设施正常运转的保障措施等,软件环境则包括学校的精神文明程度、思想道德水平、校风学风氛围等多方面。对于学生(《蒙》卦中的童蒙)本身来讲,教师既是硬件环境(可以被直接利用的教育资源),同时又是软件环境(学生可直接仿效的对象)。正如《蒙》卦卦辞中所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我”与“童蒙”这两个相对概念的提出表明古圣先贤已经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是由教育者(我)和被教育者(童蒙)两方面构成,教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必须默契配合,才可以互学互进,舍其一方,则无以成教,也必然事倍功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默契及良性互动是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也是达成教学目的和获取教学实际效果的关键环节,所谓“我求人者,当致其精一以扣之。而明者之养蒙,与蒙者之自养,又皆利于以正也。”[10]是说教学互动本身对于学生理性的自我价值认知与价值认同就有良好的培塑和导引作用。《系辞·下》云:“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和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个双向的对话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话语范式,提高教育的时代感和时效性,时刻认识到自身相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体”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缩短学生从简单知识掌握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时间。
《蒙》卦卦辞中“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还体现了尊师敬教、善问慎思的思想和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严师重教,诚其心意”,教育、教学的成败与受教者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学生心里,师尊则教重,教重则其学必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教师作为重要的环境育人资源,在引导点拨之后就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如果学生并不深入思考,而只是一味地询问结果,就没有必要告诉他,因为再三乱问就是怠慢,怠慢就不用回答,求学者,其求学之心不诚,老师自然可以选择“放弃”,令其独立思考,自我获取新知,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也是给求学不诚之人反省的空间,这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是一致的,是一种较智慧的方式和正确的培养方法。相反,如果一味迎合不诚之人的态度,即便是老师花了大量的心血,耗费大量的精力,也有可能双方一无所获。而为一个不诚之人做太多无谓的付出却没有成效,这对于诚心向学的求学者,则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学记》有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善问即是叩,善问即是鸣,问的问题质量高,得到的回答也深刻,收获自然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多是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即发蒙启滞,而思维能力则是在自身对客观事物的不断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既要明确自身是学生“日用而知之”的硬件环境育人资源,以言传道、以行垂范,塑造学生崇高理想和心灵,同时,又要发挥好自身作为学生“日用而不知”的软件环境育人资源的潜在价值,真正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德馨身正,甘为人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以求,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思想,紧随时代潮流,虚怀若谷、智圆行方,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通过教育把道德主体(教师)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想和行动。
《蒙》卦九二爻辞曰:“包蒙,吉。”九二作为师长,以刚居中,为内卦之主,行“中正”之教,应童蒙的本性施加教化,“蒙以养正”,故而“顺”;九二又与六五相应,当发蒙之任,尽发蒙之道;阴为蒙者,且三、四、五爻互体成《坤》卦,承包容之意。“刚中为群阴之主,己有德而又能容人,必能善化其蒙也”。[12]是说六五代表童蒙(学生),以柔顺之德居尊位,与九二(教师)正应,且中德正同,可以九二之道发自身之蒙,又因九二“其道广,其施博”,“以刚中之德在下,为君所信向,当以道自守,待君至诚求己,而后应之,则能用其道。”[10]意在提醒教师作为育人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包容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在天赋、兴趣、气质、能力、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或潜在的特质,对学生一视同仁地给予关怀和帮助,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传递正能量。《蒙》卦“六居二为当位,九居二为不当位”,“君诚以虚中行其刚健,臣诚以刚中守其柔顺,则上下交而志同矣。”[10]是说教师要主动感发学生,对学生应采取“包蒙”的态度,学生才能主动求教和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蒙》卦《彖》中的“志应也”也是这个意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师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合理利用“两微一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学之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13]同时,教师要热爱本职,对党忠诚,勤勉敬业,努力培养自身好学乐教,“得其所哉”的精神和志愿,既要“乐于”斯,又要“志于”斯,“既要有‘平常心’,又要有‘异常思’,既要‘美其道’,又要‘慎其行’”,[14]不断丰富传道形式,创新授业方式,转换话语范式,将自身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人生信条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1]增强他们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之不但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且是匡世经纬、胸怀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宣传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治国先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更是青年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只有家教良好、家风和美、亲情和睦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康的社会个体,才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15]《蒙》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蒙之地也;内险外止,蒙之意也。”[4]童蒙时代,教化未开,活动范围有限,不敢离家远行,所以“山下有险,险而止”。欲达到亨通的境界必须涤除蒙昧,而涤除蒙昧、启迪智慧的最好方法就是教育。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而它的起点无疑是源于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孟母三迁,羲之教子等传世经典都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蒙》卦《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对于人们固有的淳朴心灵,要正确启蒙,从而使其具备正大光明的品德并走向正途,这是神圣而重要的事业。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令子女摆脱蒙昧,走向成熟,培养其为人为学之道,锻造其纯良的道德品行,使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蒙以养正”是家庭教育的精髓,意思是说家庭教育必须在保持儿童天真本性的基础上加以教养扩充,增长其才智,培养其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努力使其成为《周易》中的“大人”,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4]在青少年成长所面对的大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的诸多维度中,家庭环境是最为基础和不可替代的,是他们思维得以萌生和形成定势的元生土壤。
《蒙》卦《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是说童蒙“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为大人所爱护,故而吉祥。儿童天真幼稚、柔顺乖巧、虚心好学,此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人幼年时期的生活习惯很多可以伴随一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愚昧无知,只怕没有谦虚的态度,慎独的德行,这也是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非生而知之,都要经过幼稚童蒙时代,而第一启蒙者(大人)便是自己的父母,人的理想追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最早观念形成都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为此,父母要建构温馨的家庭环境,协调的家庭关系,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决策的权威性,还要切合时机,因材施教,使子女能够尽可能多的掌握文化知识,打好基础,练好本领,不断拓展和提高技能。这样,他们在社会上生活就自然会充实幸福、吉祥亨通。《蒙》卦明确将父母作为基础的家庭环境育人资源放在青少年启蒙教育的首要位置,对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有经典论述,《蒙》卦初六爻辞曰:“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对于“刑”字的理解目前学界说法不一,主流观点大致有两种,归根结底仍是沿袭程、朱两脉,一指刑罚,可以理解为利用刑罚、规则来限制和教育人,《程传》云:“治蒙之初,威之以刑者,所以说去其昏蒙之‘桎梏’。‘桎梏’谓拘束也。不去其昏蒙之桎梏,则善教无由而入。”[10]即“不辨之于早,不惩之于小,则蒙之难极矣。”[10]意思是说不在应该施以适当惩戒的时候及早发现和适当予以惩戒,启蒙的目的是非常难以达到的。童心未能喻,当畏威以从之,令其不敢肆昏蒙之欲,然后渐革其非心,有此,治化可成矣;一指典型,可以理解为用典型来教育人。“王氏宗传曰:所谓刑人者,正其法以示之,立其防束,晓其罪戾,而豫以禁之,使蒙蔽者知所戒惧,欲有所纵而不敢为,然后渐知善道,可得而化之也。”[10]是说父母作为基本的家庭环境育人资源,要通过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以及树立典型家庭中的典型人物作为子女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背离家庭环境育人的普遍规律,“刑人”意为“受刑之人”,而“受刑之人”自然可作为教育童蒙的反面典型,两者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发蒙解缚。当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授予’人或‘移植’到人的身上,而是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通过主体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16]青少年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扶危济困、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父母要按照“启蒙之初要教罚并重,修学阶段要求师问礼,步入社会要与时偕行,融归自然要效法天地”的教育规律,时刻关注孩子的体魄成长和身心健康,适时施以循序渐进、有张有弛、润物无声的濡染和教育,提高其理性认知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纵观《蒙》卦一体六爻,两阳爻是发蒙者,四阴爻是在蒙者,在蒙者当求明者,在明者当发蒙者,诸爻多然,各为其责,形成了教育环境与教育者相互教育模式。所以,“治蒙之道,当发之养之,又当包之,至其极乃击之。刑与兵所以弼教,治蒙之道备矣。”[10]是说童蒙需要得到养,才能保持其天性,养蒙与发蒙是一致的,但养蒙包含更广,与家庭环境教育也更贴近,意在告诫世人,对于子女教育,最合理的做法是“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发而置之,养其本质,待其自胜。”[6]那种揠苗助长,发蒙凿窍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当今父母,扛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旗,费尽心机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却忘记了初心,殊不知,家庭教育,不单纯是培养孩子掌握各种技能、灌输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正”,培养孩子为人之根本,《孝经》有云:“夫孝,德者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大孝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此外,《蒙》卦爻辞中“包蒙”、“发蒙”、“困蒙”、“击蒙”、“子克家”等提法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问题,这对于总结我国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坚持中国道路,“展现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性,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光芒四射”,[17]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