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以深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视角,强调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纷繁跌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弘扬价值。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最为光辉的历史事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无数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抗战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具有深刻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抗战精神主要表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抗日战争和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讲话。2014年2月27日,我国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月7日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9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谈话。12月13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3]“八年抗战”更正为“十四年抗战”。9月2日,举行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9月3日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我国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诠释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阐述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意义,铭记了历史,缅怀了先烈,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二)抗战精神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需要充分挖掘包括抗战精神在内的各种先进文化资源。把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各种思潮和复杂社会现象中科学判断求得共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重要资源。第一,抗战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典型案例。抗战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表现,深入挖掘和提炼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全面推进抗战精神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围绕目标实现奋勇前进。第二,抗战精神为“立德树人”补充素材。“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将抗战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第三,抗战精神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动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需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尤其重视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践行和需求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开展抗战文艺活动、传播抗战文化作品、宣传抗战先进事迹,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弘扬抗战精神提供重要载体。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4]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能够更加有力地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设置专题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了解,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近些年来,各地各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从理论和实践多维度对抗战精神进行专题研究和教学,能够为弘扬抗战精神提供有效路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一)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必修课程,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既要传授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知识,又要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社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要强调实事求是又要坚持与时俱进。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抗战时期的许多问题,例如:统一战线、国共关系、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沦陷区和伪政权、战时外交、战时经济、战时思想文化等系列重要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关心而又很难讲清楚的重要事项,需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存在。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期间,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在各个民族之间、在国内人民与海外同胞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表现出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受战争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战争结束时发生了很大改变。第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抗战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实践中,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统一体现,是抗战赢得最终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歪曲历史和丑化英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传承中华民族革命传统美德的重要契机。
(二)坚持以史为鉴和面向未来的原则。抗战精神体现了近代中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把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从各种思潮和复杂社会现象中科学判断求得共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第一,坚持以史为鉴原则。牢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占领了中国大半国土,在占领地推行殖民政策,对中国人民实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抗战结束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出现了战争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钓鱼列岛主权归属问题、中国劳工和慰安妇受害问题、日军罪行暴行问题、中日民间战争受害赔偿问题等,都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必须正确回答的主要问题。第二,坚持面向未来原则。弘扬抗战精神不是要求人们牢记仇恨,而是教育人们更加准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抗战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问题为导向,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原则。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教师讲解抗战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应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立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问题为导向,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弘扬抗战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以及主持有关中国抗战的纪念仪式中,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以及抗战精神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发扬,其中包括“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等系列重要文献。这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献,阐述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表达了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宣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有助于人们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和弘扬。
(一)深入推进抗战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在教材编写、课堂讲授、课后实践等诸多关键环节中有充分体现,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教学活动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是教学建设的最基本建设。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统一编写和统一使用的要求,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特点,将抗战精神相关内容写进教材,进一步规范课程和教材建设。第二,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整合抗战精神资源优势和课堂教学平台优势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重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准抗战精神与大学生思想现状相契合的衔接点,通过课堂教学答疑解惑,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将抗战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吸取抗战精神的精华元素,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工作,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关环节。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中,教材编写和教学讲授应各有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讲述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客观史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阐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视角分析抗战精神的有关内容。第二,加强专题研究强化抗战精神内涵的理解。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把抗战史实弄清搞懂。第三,利用抗战遗迹遗址加强实践教学。大量的抗战遗迹遗址是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保护好各地的各类抗战遗迹遗址,不仅能够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场景,而且还可以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抗战遗迹遗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是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的有效路径,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着力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弘扬抗战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普及运用,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构建“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获得感的路径选择。第一,建立文献共享资源库,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建立大学生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整合各地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管理,健全教师和学生考核评价制度,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教师等实际,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着力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做教书育人的典范,鼓励教师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采用贴近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以及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切实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帮助大学生领悟新形势下弘扬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第三,理顺管理机制,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二级学院等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去参观考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邀请资深专家、抗战老战士作专题报告,加深对抗战精神的教育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