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越 曹培强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00)
载体作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手段和方式。系统论作为一种认识复杂事物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它侧重于强调事物的整体化、综合化和最优化特征。将系统论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教育活动之中,在充分发挥各载体的优势基础上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载体的综合力量,这对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系统论思想强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它是“从事物的诸要素以及诸要素的整体联系探寻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1]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网络、文化等新型载体的兴起,逐渐取代了传统载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不同载体进行综合化利用日益成为当今的主要趋势。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它与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因此,系统论的理论知识可以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系之中。
系统论中的动态相关性原理强调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使得各要素之间的结构越合理,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充分,由此产生的系统效应的整体性功能就越好。”[2]将这种观点借鉴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管理中,通过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实现各载体所具备的闪光点,促使不同载体取长补短,有助于增强载体系统的整体性功能,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论方法作为现代科学方法,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分析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来把握系统整体的性质。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中,由于自身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各载体在相互配合中难免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根据系统论的“非加和定律”,载体的整体性功能的发挥会大于各载体的功能之和。因此,运用系统论的原则处理载体间的矛盾和问题,就要不断优化整体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载体的整体性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突出效果。
学术界关于载体的划分问题,每位学术研究者的看法都有所不同。但“目前较多的是从活动主体和方式的差异性划分,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分为课程载体、物质载体、精神载体、制度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等五大类。”[3]
(一)课程载体。在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系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4]它是教师借助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聆听和互动中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掌握和内化。各石油院校重视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于2017年8月联合举行了第四届全国石油石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论坛,共同探讨石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前景。同时将“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政教学”、“定位理论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未来石油高校思政课堂之中,为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物质载体。它是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某一具体的物质实体,主要表现为学校的传统建筑、校园景观设施等等。石油高校就充分利用了这一载体形式,代表石油文化元素的校园景观随处可见。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园里陈列的象征石油人希望的“创造太阳”雕塑、远在新疆克拉玛依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大油泡”雕塑,这些融入石油文化元素的雕像具有了象征石油人精神的特殊意义。除此之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还专门设立“石油科技博物馆”和“校史陈列馆”、石油文化教育基地等供学生参观学习。
(三)精神载体。它主要是指校园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精神及其手段。”[2]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中国国际学生石油论坛企业文化展活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石油情”文艺晚会和“为石油献我青春”的首届全国石油高校石油文化作品展,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接受着精神上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四)制度载体。制度载体简单概括为相关的管理体制及其规范制度,它为石油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进行营造良好的制度保障。西南石油大学的化工院团委开创了抓制度促团学、抓载体促团学、抓党建促团学“三抓一促”的工作模式,不断完善和健全《青年学生课堂考勤办法》、《青年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此强化规范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
(五)大众传媒载体。此类载体需要借助大众传播这一媒介,让学生广泛接受媒体信息量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如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相继创立慕课平台,通过新颖的网络教学形式开设在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西安石油大学还通过“微助教”“雨课堂”等辅助教学工具,实现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成功将其运用到现代化课堂教学之中。
运用系统论的相关原理可知,当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合理配置时,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程度很高,并不是简单凭借某种单一的载体就能够完成。当不同载体相互交叉使用时,彼此间契合度不够的问题又降低了它的育人效果。石油高校作为中国特色院校,虽然拥有着独具特色的石油文化传统,但未能将体现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文化精神更好地融入到其它载体之中。像石油博物馆、校史馆等物质载体仍然是以文字、图片和实物为主,缺乏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因此,实现不同载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是目前石油高校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推陈出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新兴领域的开拓而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更新,且逐渐被运用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之中。但由于新旧载体的融合度不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再者,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工作人员能力的限制使其在开发力和运用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尽管石油高校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创新,开设了网络慕课和云课堂,但将其应用到其他传统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少之又少,如校史馆缺乏现代化、数字化的改造,可以通过建立网上校史馆的方式进行。
20世纪90年代关于载体的探讨才开始兴起。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不够全面和系统”。[5]理论探索的滞后性对诸多石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各大石油高校对其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个系统,各自间呈现出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系统性。如果不能在理论上进行构建,很难从宏观上对不同载体资源实现综合性利用。因此,构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合力论’的构想,认为事物‘总的合力’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力量所构成,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事物各要素力量的大小及方向。”[6]事实上,单个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性有限,要想对我国石油学子进行全面的思想引导和教化,就必须发挥载体系统的综合性整体功能。一方面,深度挖掘石油高校所具有的历史传统资源,将体现大庆和铁人的文化精神融入到物质载体中,探索适合石油高校风格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另一方面,要树立整体性思维方式对不同载体进行有机结合。石油高校可以对思政课教学的相关体制进行革新,面对学生缺课的现象可以通过制度载体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或者将课程载体和精神载体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相结合,举办红歌唱响的校园合唱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载体以其信息容量巨大、传播即时快捷等优势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自身的局限性。石油高校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传媒载体和强大的互联网平台来加强思想方面的培育,大力发扬新型传媒工具的技术能力优势。一方面,它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和微平台建设进行现场直播,将石油高校中的重要石油系列讲座传播到全国其他高校。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并将其融入到智能化的现代网络教育课程之中,通过新旧载体的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石油学子的关注度。同时,还需要利用网络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对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配,促进石油各兄弟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对各校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有效互通,或建立网上铁人纪念馆进行石油精神的传播和教育。
石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追赶上时代潮流的步伐,载体的应用也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多年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载体形式,但缺少理论知识的提升,造成理论指导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更为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石油高校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与学校团委和宣传部之间的联系。在高校不同部门之间建立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从而形成各司其职、互补合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通过发布一系列思政工作的相关文件,为石油学子的思想教育环境进行相应完备的制度保障。大胆摸索和开拓新型载体形式,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的理论构建,为石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01).
[2]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3]程静.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任翠.课堂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J].成人教育,2010(12).
[5]王升臻,童陈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6]张帆,高继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构筑[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