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坤 甄红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的重要论述,对于我党今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提出的一个现代政治哲学概念,用以指统治阶级在文化和道德领域的领导权。所谓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以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自由竞争而得到的地位,强调产生认同力的非强制性,即社会成员自愿选择该意识形态,认同这种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受该意识形态的引导、指引。[2](P361)葛兰西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领导权的结合使资本主义统治披上了“合法性”“普遍性”“认同性”的外衣,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的那样,“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P180)这成为资本主义新的统治手段。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我党极端重视的工作,也是我国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优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任务,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意识形态领导权以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围绕以下方面拓展、丰富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内涵,也超越了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概念,表现为:
意识形态领导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不同的,因而它有明确的阶级性。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导权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是人民在政治领域实现根本利益的手段。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坚持人民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形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但在马克思主义特质方面一脉相承,共同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点永远不会变。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系统要体现先进性要求。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具有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引领当代社会思潮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感、责任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具有导向性,是社会发展的指南针,也是社会思潮的方向盘。
意识形态领导权自成为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以来,一直围绕概念本身开展学术研究,缺乏和当代中国政治问题的结合,缺乏深入的理论建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表述为: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为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自觉落实党和国家的新要求,维护党中央的权威。2.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党要管好这个阵地。如果党和政府不去掌握管理权,领导权就成了空中楼阁。坚持党的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指导,加强对思想领域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3.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还体现为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是否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工作做了整体部署和制度保障,党委要承担监督职能,同时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足、效果不好的单位,要给予宏观指导和实际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决定党和国家的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国家和社会发展才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也才有底气抵御西方“颜色革命”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使它披上了“合法性”外衣,保持了统治的稳定性。他们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就卖力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领导权,“企图使我们党丢掉马克思主义信仰,使我们改旗易帜、改名换姓。”“意图以西方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失声”“边缘化”都与西方发动的颜色革命的渗透有关。正是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事关”来形容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的重要性,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习近平总书记这三个“事关”,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以及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物质力量来自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精神力量则来自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当今社会思想活跃,观念碰撞,多元化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时代特点,就更加迫切需要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元性,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先进性、超越性,从而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自觉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人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共识,激发人们的正能量和创造活力。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提醒全党自身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场合都反复强调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就等于航船失去了舵手,中国共产党就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实现党和人民的意志,这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党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应当通过自身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通过以身示范,发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使党的领导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坚强后盾。
1.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场合都强调要坚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基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5](P9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思想意识先进性的衡量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和集中概括,代表了人们思想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全社会只有树立共同的理想,坚定共同的信念,才会凝聚共同前进的动力,而这一理想只能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信念只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只有全社会同心同德,凝神聚气,筑牢统一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才有稳固的基础。
2.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需要强化理论武装,就如一个战士,要增强战斗力,首先要保证手里的武器管用。我们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因而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理论来源,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历程,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如何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他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缺乏认识”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边缘化、失语、失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的结果,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足,理论创新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点。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大理论创新力度的任务,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阵地、宣讲阵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智库支持系统。
3.强化以党委领导班子负总责的组织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负责任人要亲自抓意识形态工作,全党动手,“党委负责同志站在第一线,确保宣传思想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5](P10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能否实现,要选好配好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首先要强起来”[5](P106),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成为“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的几把刷子”[5](P106)。只有健全了组织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才有了组织保证、人才保证,才能坚定政治方向,坚定宣传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才能落到实处。
1.守护党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
中共中央党校是为党培养后备人才、储备干部的地方。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党校提出“加强思想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任务如何完成呢?首先,保证党校姓党、姓马、姓共。党校不是普通高校,党校肩负着为党培育后备力量的重任。党校只有姓党,才能够保证这一培养机构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保证党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心、传播中心。党校肩负特殊使命,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至高点上,从学理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力、说服力,强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力。最后,党校是增强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地方,在这里,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补精神之钙。由于党校肩负着强基固本的伟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党校这一阵地的建设,将其看作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阵地
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人类社会产生思想、传播思想的学科。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使各种思想意识空前活跃,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碰撞更加强烈。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阵地,对于党和国家能否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力”[6](P65),但就整体来看,哲学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理论形态阐释功力不足,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失语的重要原因。因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发挥理论阵地作用,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重点,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成果,提高我们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增强我们党解决意识形态冲突和矛盾的本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承担起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任务,这是巩固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理论基础。
3.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对这个新的空间要有阵地意识,因为“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P325)“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6](P421)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人,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这个数字充分说明,我国网络空间的覆盖率发展速度是多么迅猛。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也是人们相互交流交换信息、发布社会意见的重要媒介。网络舆情也成为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思想舆论领域有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的地带,黑色地带是承载负能量的地带,甚至是危险地带,灰色地带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带。网络空间是三种地带几种交汇的空间,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这一重要任务,要通过缩小黑色地带的地盘、转化灰色地带为红色地带,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既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网络良好生态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这一社会信息化的成果,将网络治理作为党治国理政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领导方法,提升领导能力。
4.增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话语权和引导力
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不仅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同时还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5](P194),因为,这个阵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主要的传播阵地,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西方最希望掌控的就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权。我们强调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首先保证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指挥权,要保证党的领导不是隔靴挠痒式的领导,而是要有切实的实现措施。新闻舆论工作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要掌握在党的手中,做“党和人民的喉舌”,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任务,要围绕国际国内形势,创新理念、内容、方式,体裁,尊重传播规律,注重受众感受,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增强话语权,逐渐使中央主要媒体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总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成为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具有较强战斗力、能够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阵地。
5.强化党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成长成才的摇篮,也是思想家生产思想、输出思想的学术研究、传播中心。高校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中的独特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阵地不仅是国内外思想争夺的战场,而且是人才争夺的战场,因而,必须要坚持党对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7](P184)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和方向,把立德树人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永不松懈的常态工作,同时,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成为对年轻人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教育的重要阵地。
6.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方向
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艺工作。文艺工作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任务,在文化多样化时代,文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培育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发掘中国活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提出要求,一是文艺工作要落实“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战线,这个问题上不能发生偏差;二是传播中国精神要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工作者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5](P200)三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发挥对文艺工作的管理、监督和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意识形态领导权这一科学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三个基础,六个阵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部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要求,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智库建设、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等阵地建设要求,并就如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精神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部署是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集中概括,是党和国家今后改进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纲领性文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2]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孙来斌.守牢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N].光明日报,2015-09-16.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