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东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自2013年到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增速接近GDP增速的两倍。这表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自身具有的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特点正好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对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近期发展的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一些政策,这些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给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逐步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工商总局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2017年9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产业最新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同比增加13.0%,占GDP4.1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长,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但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弱势地位,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规模较小,文化产业的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还不充分。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均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比起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距离,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
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大量出版物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影视音像作品成为周边国家的收视热门,许多优秀剧目甚至能够进入到发达国家的主流演出市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和“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全部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1073个孔子课堂,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30个、中国馆14个。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成功启播。人民日报社实现主要英文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脸书公共账号粉丝量达3000万、推特粉丝260万;近五年新华社稿件在世界主要通讯社互引统计中位居榜首;中央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达4亿户,分布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城市举办了2000余场活动,海外受众达2.8亿人次。
对外文化贸易方面,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得到扩大,竞争力得到提升。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786.7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图书版权输出1万种,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
虽然我们文化产业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当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国门依然处在国际间的“官方合作”层面,很多文化交流与学习互访都是既定国家与友好省市计划内的活动安排,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而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虽有路径可走,但既缺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意识和经验,又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机制和营销手段,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低层次文化销售。产品的针对性不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在产品创作生产时,主要考虑还是在国内的“自产自销”,极少有针对国外演出市场进行专门打造。
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推进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活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17年上半年,全国西部、东部、中部文化产业增长都超过了10%。东北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区域,2016年东北地区文化产业降幅高达13%。2017年上半年,文化龙头企业辽宁出版集团发力,补短板,强基础,东北文化产业降幅大幅收窄,仍下降2.5%。
从规模实力上,东部仍占据我国文化产业半壁江山,占74%以上。从发展速度上看,西部继续“领跑”,增长速度最高,达到16.3%,高于东部地区11.6%的增速和中部地区11.1%的增速。而2016年全年文化产业增长只有西部超过了10%,为12.5%,中部地区增长9.4%,东部地区增长7.0%。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区域,但如果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将发挥强劲的发展动能。
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按地区统计情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文化和旅游呈现良好的融合发展态势,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培育了新兴的市场。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占GDP的比重为4.14%;旅游产业的增加值为329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4%。旅游演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为典型最为紧密的产业。据道略演艺发布的《2016年中国旅游演出市场报告》,2016年全国共有旅游演出剧目232台,中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为43.03亿元,同比增长20%。从实景演出到室内演出,从“印象系列”到“千古情系列”,创造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奇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使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这一优良载体,加快了市场转化的进程。进一步放大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提升了发展质量。
与此同时,近年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战略对接,文化与科技日渐紧密融合,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群众的消费新需求,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2017年上半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39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2.7%。从传统到现代,从产品到服务,从指尖到心间,需求端文化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为供给端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文化与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就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而言,总体来说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显不足,与文化大国地位不相符合。文化资源转化能力低,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不足,在内容上、运营模式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培育和重塑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实力、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从2017年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整体情况看,规模实力、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主营收入3515亿元、净资产4318亿元、净利润381亿元,与2012年的相比,分别增长了120%、155%、69%。根据工商总局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文化资源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截至2017年4月底,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
但由于我国文化企业许多是从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而来,产业结构存在天然缺陷,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小、散、弱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无论对当地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尽管现在文化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并不高,但文化产业天然的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特点,使文化产业正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对于文化产业各个领域而言,同样面临着空前发展机遇,目前已经初步显现出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为提升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必将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产业的形态和种类。传统文化产业将依靠现代科技实现转型升级,如传统的演出业在引入现代技术后,也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表现形式,如大型山水歌舞、演出舞台的数字化设计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大趋势,文化产业要以新技术为支撑点,技术含量越高,效益就越好。结合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国家战略与科技演变,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包括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虚拟现实、在线教育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总之,科技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多元化、规模化、个性化需求,也使得文化产品的种类更加多元化、服务更要快速化。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的壁垒逐步被打破,文化产业内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兼并或联盟步伐加快,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必然要求。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数字创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等产业一起纳入规划,这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更是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的一个里程碑。国家规划层面引领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标志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和提高。未来文化产业将会融合到国民经济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放大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境界。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将极大推动乡村振兴。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将把文化的内涵或者文化的元素植入到产品中去,必将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与附加值,又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让产品和服务更有温度和情感,更符合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之,未来文化产业将日益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外溢性和渗透性效应,文化产业服务实体经济将走向常态化。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将非常明显。中国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集群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这三大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仅文化需求大,而且技术、人才集聚高地。在文化消费、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企业竞争力等多项指标方面,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产业集群主要在省会城市,因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再加上政策推动力度大,以文化休闲娱乐和消费性文化产业集群为主体,如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等。现在的文化产业集群很多已经成为我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国内文化市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不仅符合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将大大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内部分工与协作,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的必然趋势。各地应根据自身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和集聚区,形成具有强大带动效应的区域文化产业孵化器和发展极,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随着我国国有文化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和文化产业向其他资本的进一步开放,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文化体制改革初期相比,文化市场主体已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大量社会主体的进入,改变了以往文化市场竞争先天不足的缺陷,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尤以在娱乐、广告、文艺演出和电影领域表现突出,在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文化行业已被纳入国家PPP推广战略,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公共文化领域,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未来,在政策层面和消费者需求层面等多重驱动下,民营资本和外资将积极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继续推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新时代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EB].2018-02-11来源:中国网财经.
[2]新起点、新格局、新趋向:文化产业发展会走向何方?[EB].2017年11月30日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3]张玉玲.如何看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态势——2017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数据评析[N].光明日报,2017-8-12.
[4]《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EB].2017-07-11搜狐网.
[5]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N].人民日报,201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