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技术创新时代下,互联网的普及,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领域,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便捷化、数字化、定制化的教学需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体验,不断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2009年,美国兴起了“教育创新运动”,奥巴马提出了“每一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倡议。2012年,为进一步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创造兴趣和动力,美国又启动了“创客教育运动”。2014 年6 月,美国举办了“创客博览会”(Maker Faire),倡议要“充分释放美国人民的想象力,以确保美国是一个创造者的国家”[1]。创客运动在美国兴起并迅速流行开来。适逢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提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社会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不断高涨。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推进,创客运动与高校教育不断融合。创客运动以其“做中学”的学习理念及创新性、实践性、合作性、共享性等特质,深刻影响了高校教育变革,使高校创客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科技水平、营造创客文化氛围的新抓手。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客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大高校的创客教育正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创客教育是在技术创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的高校创客教育,以推进创客运动与高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Chris Andersen出版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使“创客”由沉默到爆发,并迅速风靡全球。[2]“创客”脱胎于西方的DIY文化,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创意想法变为现实的一群人。因此,创客运动自形成之日起就具有休闲、创意文化的性质,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创客运动因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社会对生产制造的定制化需求,成为个体制造的直接展示。[3]
1. 创客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条件
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而在创造新事物、开发新技术的浪潮中,越来越多非营利性成员的加入、参与、分享、交流,逐渐培育出创客文化。在高校教育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为创客运动与高校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和社会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殷切期盼,更是加快了创客运动和高校教育融合的历史进程。
2. 高校创客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客运动与高校教育因其各自的特点,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有其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创客文化理念有助于对高校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和补充;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有利于对创客文化、创客理念进行传播、发展和完善。创客文化起源于创客“maker”一词最初的含义,主要是指自己动手实践,将个人兴趣爱好转变为现实的人。[4]而创客教育则是一套系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为纲,通过开放性、交互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思、动、创”结合统一,渗透“创新、探索、实践、合作、共享”等创客理念,培育学生的创客精神,追求全人发展目标。从中不难看出,动手实践是创客教育的关键因素。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则更侧重于理论讲授,而实践教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两种教育理念的兼收并蓄、相互融合,有利于顺应教育教学变革的迫切要求,满足技术革新时代下,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急切需求。
3. 高校创客教育的价值分析
创客教育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创客的教育;二是创客式教育。创客的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动性和内发性,在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等因素的激发下,培育创意灵感,形成创客思维,结合一定的动手实践,参与创客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创客,让创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创客式教育是将创客精神、创客文化、创客理念等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以开放创新、探索体验的理念和“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单项传输式教学方式,不断推动高等教育改革。[5]这两个角度的教育分别体现了创客教育的内在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内在价值体现的是创客教育的人文关怀,即培育个体的创客精神,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工具价值体现的是创客教育的社会价值,即创客教育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作用。[6]无论是“创客的教育”还是“创客式教育”,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7]即从个人发展的微观层次向课程改革、教育体系的宏观层次步步推进,其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的创客教育兴起较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各大高校纷纷引入、学习和发展创客教育,创客教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是,随着创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束缚了高校创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高校创客教育模式单一
高校创客教育及其实践,大多来源于高校传统的理工科教学模式。例如,名为创客空间、创意工坊的创客教育基地实质上成为实验室的代名词;举办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也主要以技术技能为具体赛事内容;开办的工作坊、创意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往往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领域,其更类似于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实验室,而非面向全校的创客教育基地,等等。这些推广高校创客教育的模式,反而人为限制了创客教育的普及范围,呈现出重“技”轻“文”,重“创”轻“教”的现象。这类创客教育模式并非个例,其在建立之初,确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热情,但这一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却难免走上某些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使创客教育流于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像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游戏。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高校及教师对创客教育认识不足,将创客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理工科实践教学,而忽视了二者间的本质差异。高校创客教育是一种复合型教育,重视过程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某一学科的实践教育,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技能或产品,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界限。模糊二者间的本质区别,是由于高校在发展创客教育中,对创客精神和创客文化的培育重视不足,而最终导致教学发展偏离其初衷。[8]
2. 高校创客教育导向误区
不少高校对创客教育成效的评价,由于受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限制,其或是以产生多少的成果、技能、产品为标准,或是以成立企业多少、规模大小、获得投资多少为标准,不仅有失偏颇,而且易陷入教育导向的误区。[9]这种单单将创业成功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和标榜的做法,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成效是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精神。这一现象的思想根源在于当前社会功利浮躁的社会心理对高校教育教学的侵蚀。高校创客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结合实践,以实践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育人模式,除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外,还必须结合相关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教育,逐步构建起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过度鼓吹、盲目鼓励、以利诱人、以利导人等做法,将会使高校创客教育脱离教学育人模式,误导学生跟风、随大流、大量脱离课堂。学生在没有清晰认识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产生种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不利于优秀成果的产生和良好的创客文化的培育,反而易诱发严重的价值观问题。
3. 创客教育的资源不足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学校之间的创客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难以发展创客教育的原因之一是,无法提供创客教育所需的场所、设施、器材等教育资源。[10]纵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知识探索欲望和实践操作意愿,也因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而无法实现其新颖独到的创造设计灵感。有相应设备的学校,也往往会出于保护资产和节约成本的考虑,极大限制学生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权限。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保证,没有足够的尝试和检验机会,创客教育所强调的实践性,在实际落实中被极大地限制和削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根据《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有24.35%的高校学生青睐于高科技行业,位列第一;但同时,对高校的配套资源提供和服务中,38.29%的高校学生表示一般,即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存在资源不足,难以满足需要的问题。
4. 师资力量薄弱
创客教育采用的是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实现“做中学”、体验式教学为目标。[11]高校传统的师资队伍往往习惯于单项的传输式教学,对最新的教学研究关注不足,接受和适应新理论、新模式所需的时间较长。在实践经验方面,高校传统的师资队伍一般局限于常规教学工作,参与创客活动、参加创客交流分享会的经验较少,在指导学生的创客实践活动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此外,高校创客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专业学科,而是跨学科、综合性的复合式教育模式,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及社会实践等多方向、多领域的知识。因此,基于这一教学内容的要求,高校创客教育对指导老师的要求较为苛刻,而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往往按学科划分,学科范围不广,往往难以满足高校创客教育教学的推进和发展的需求。
美国是高校创客教育的衍生地,2014 年6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并实施创客教育,并成立“创客学校高等教育联盟”,推动了创客教育的蓬勃发展。[12]美国各大院校最早开始进行高校创客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
1. 多元化的创客教育模式
美国高校采用多元化的创客教育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地进行选择,概况起来主要有三大类型:(1)开放的创客教育空间,主要提供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和创造。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ab Lab 创客空间,是著名的高校创客空间之一,学生自己动手,实现创意愿望,制作出了许多新奇的作品。[13](2)融合于常规课程中的创客教育,其关注创客教育与传统高校理论课程的融合。例如,芝加哥艺术学院创造性地将新兴技术资源与传统课程的教学资源结合起来,举办创客夏令营、创客实验室,为学生提供3D打印机、沙箱环境等,支持学生的创造,在优化常规课程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专门性的创客教学课程,以主辅修形式,开设专门创客教育课程。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了部分交叉学科可以辅修创客课程,进行跨学科的教学。[14]
2. 重视校企合作,开展互动教学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实施创客教育行动中,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进行积极的沟通对话,以促进合作共赢。尤其是那些每年都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和研发费用的技术开发型、制造创新型企业,要积极为高校提供最为先进的创造工具和研发方向,支持高校开展创客教育。例如,提出“真实世界教育”理念的福赛大学(Full Sail University),在2015年,与美国Maker Studio合作,共同合作打造的在线视频传输、制作的数字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创作和实践机会。[15]
3. 重视创客文化和氛围的培育
创客教育不是教育领域的一场运动,而是一种教学理念,需要融入学校的教育系统和教学体制中。因此,美国高校为使学生尽快接受和适应创客教学理念,大力营造良好的创客文化和鼓励创新的氛围。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学生宿舍建设了专门的创客空间。此外,为满足师生的创客教学需要,开发了专门的网络和APP软件,提供专门的服务,这一模式被世界各大高校所学习。在荷兰,De Populier学校鼓励学生创建了校内创客俱乐部(Fabrication Class)。在英国,斯旺西大学与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班戈大学和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创办了威尔士的技术营地(Techno camps)等,都寄希望于通过提升学校的创客文化,以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感召作用,使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和创造中的乐趣。[16]
1. 明确创客教育的发展定位
第一,高校创客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客精神的全人培育,其强调的是价值创造、思维创新,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造。在强调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发明外,还需要管理方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制度设计的创新等。因此,创客教育的范围不应仅限于某些与实践性较为紧密的学科。所以,高校创客教育的发展,必须率先破除对创客教育人为设定的学科壁垒,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教育投入,以实现创客教育的全方位、多领域发展。重视发扬创客精神是高校创客教育的关键因素,因为创客精神远比创客做出来的东西更重要。
第二,高校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融入高校教育体系,避免出现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泡沫化”现象。特别是在面对可能出现或已经显现的唯利导向,必须加强对高校良好创客文化氛围的营造,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防范社会功利、浮躁心理的侵袭。同时,对高校创客教育成效的检验,应当建立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成果展示环节等多方面考察的科学评价机制,摒弃唯利导向的评价体制,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创客教育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明确高校创客教育的实质内涵。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创客教育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相应的创客教育形式。例如,侧重于动手实践的创客教育,可以围绕创客空间展开。侧重于社会实践的创客教育,可以围绕创客实践活动,如以创客夏令营的形式进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专门性创客课程,将创客教育课程、师资和实践平台融合在一起,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等等,无论是何种创客教育模式,都是以致力于真正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教学目标。
2. 多方位引进创客教育资源
为完善我国的高校创客教育,切实贯彻高校创客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多方位引进创客教育资源,以推进创客教育平台建设、创客师资队伍构建、创客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是解决当前高校创客教育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推动这一系统性教育工程完善的必经之路。[17]
高校创客教育,首先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革新,先进的创客教育资源要融入到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去,积极对接技术研发型、制造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从中引进前沿的理论、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选择空间。其次是对高校师资队伍的重整,在以学科为主要划分标准的背景下,设置校外导师制,积极向社会招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者长期从事相关领域活动的专业人士为校外导师,丰富和充实创客教育师资队伍。再次,加强创客教育与社区、社会创新创业的联动。高校的创客空间、创客资源应当对社会开放,促进资源共享。[18]同时,高校可以积极开展校社合作,借助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机构的力量,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创意创想。
简言之,为推进创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企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多方位的支持,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投入,才足以保障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所需的大量教育实践资源。[19]只有加强高校与各方的合作,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以高素质的师生队伍完善的创客空间和先进的创客理论,吸引优秀、前沿的创客项目,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客教育质量,而且能够进一步开发高校创客项目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20]
3. 高校创客教育的配套设施建设
创客教育对学生而言,要求以主动式学习模式取代被动式学习模式,发挥创新性思维,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创客教育的学习模式,必须加快完善高校创客教育的配套设施建设。首先,为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可以在校园中举办大量的创客大赛、创客分析会、展示会等,一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二是可以检验创客教育教学成效。[21]其次,为满足学生对创客教育的学习需求,需要构建相应的学习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APP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有关高校创客教育的海量学习资源,是推进创客运动与高校教育融合的有利条件。[22]再次,建立各种形式的创客空间。例如,充分利用高校原有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利用新兴技术资源将其改建为有效的创客教育空间。再比如,可以发起创客俱乐部的形式,通过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主体募集创客工具和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性的创客教育学习。
将创客运动融入高校教育中,形成的高校创客教育自美国兴起后风靡世界。我国高校创客教育近两年发展势头迅猛。借鉴美国等高校的创客教育模式,探究我国深入完善高校创客教育的实现路径,期望可以为我们反思自身教育不足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当然,由于创客教育的推进,还存在教育资源不平等、畸形技术化趋势等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系统、成熟、具有全面推广价值的高校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其深入推进仍有待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
注释:
[1] 郑燕林:《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2] 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3] 王佑镁:《发现创客:新工业革命视野下的教育新生态》,《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4] 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5] 王佑镁、王晓静、包 雪:《创客教育连续统:激活众创时代的创新基因》,《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6] 任 静、田友谊:《创客教育支持生态的协同构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
[7] 李小涛、高海燕、邹佳人、万 昆:《“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1期。
[8] 王佑镁:《当前我国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综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9] 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Z2期。
[10] 乔凤天:《创客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人民政协报》2017年第9期。
[11] 张 睿、潘 迪、张 雨:《创客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客素养的养成》,《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3期。
[12] 许 涛、刘 涛、杨 新、王松涛:《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及构建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5期。
[13] K.Peppler and S.Bender, “Maker Movement Spreads Innovation One Project at a Time”,PhiDeltaKappan,vol.95,no.3(2013).
[14] E.R.Halverson and K.M.Sheridan, “The Maker Movement in Education”,HarvardEducationalReview, vol.84,no.4(2014).
[15] 郑燕林:《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12期。
[16] 胡正勇:《中学创客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App Inventor创客课程为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2期。
[17] 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18] 王同聚:《基于“创客空间”的创客教育推进策略与实践——以“智创空间”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为例》,《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6期。
[19] 郑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20] 张 睿、潘 迪、张 雨:《大学生创客教育平台建设路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6期。
[21] 杨现民:《建设创客课程:“创课”的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第3期。
[22]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