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从赞美水的自然属性入手,引申出为人处世要“上善若水”的道理。水是生命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依水而存、择水而居,水是人类文明的渊薮,人与水的关系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永恒的主题。当今,我们正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双重挑战。
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水资源总量近14亿立方千米。如果把这些水平铺在地球的表面,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颗平均水深达2700多米的“水球”。然而,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直接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5%左右,而且分布不均。约65%的淡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而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据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目前有11亿人生活缺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
与淡水资源短缺不相适应的是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在中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中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
更为严重的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水体质量不尽如意。2013年,罗杰斯在BBC中谈论中国经济时认为真正能终结中国繁荣的最大可能是:水危机。也许他并没有夸张,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分别占2.4%、37.5%和27.9%。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和4.4%。由此可见,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实践表明,水问题的解决比大气污染治理更难,正因为如此,到2020年使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成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18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问时曾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手发力、突出四种水体、加快四项整治、强化四个支撑。具体来说,针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要打响系列污染防治攻坚战。
能否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关键之一。“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碧水保卫战,既要打好还要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