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蝉
[摘要] 目的 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干预分析。方法 在该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依照入院先后的不同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儿血糖控制指标并观察其治疗依从性,同时记录2组患儿症状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指标与治疗总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血糖,提高其治疗总依从性,有利于其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 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10(b)-0133-02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小儿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步升高,控制率也相对较低,而且小儿糖尿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幼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由于患儿的身体发育并未完善,其体内的血糖波动相对较大,加上该病情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极其容易使得幼儿患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1]。据相关研究报道,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以及控制,就可使病死率下降10%,而控制血糖和治疗依从性是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方法。该疾病的治疗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部分患儿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就会擅自停止,治疗依从性的降低不仅影响到治疗效果,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该院特以2016年12月—2017年12月9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45例患儿采用护理干预手段,探寻这一方案是否能在临床上得到推广,该文对此展开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治疗并留院观察的9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即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纳入标准:①均无感染病;②精神状态良好,积极配合研究工作;③患儿家属对该次研究均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患儿。②未经诊断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儿。对照组中女患儿有21例,男患儿有24例;年龄范围在3~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1.74)岁;病程范围在1~10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5.14±1.54)个月。观察组中女患儿有22例,男患儿有23例;年龄范围在3~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1.87)岁;病程范围在2~9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5.24±1.69)个月。通过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胰岛素治疗方案,操作方法如下:对于新诊断且病情情节较轻的患儿通常使用剂量为2次/d,皮下注射胰岛素0.5 U/kg,并将1 d总量的2/3在患儿使用早餐前30 min内进行注射,同时每次注射的剂量按照3:1的比例通过先吸短效后吸中长效的顺序进行注射。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情节较重的患儿,在开始治疗的12 h之内至少补充累计损失量100 mL/kg的1/2以上,随后的24 h则可依据其实际的病情进行胰岛素的注射。
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医护人员采用常规的护理手段进行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胰岛素注射以及定期的血糖检测。并指导患儿适当锻炼和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①患儿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其认知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并且饮食控制能力较低,所以胰岛素治疗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性。同时,患者惧怕打针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医护人员应针对上述的情况作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方案,首先必须向患儿表明胰岛素注射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为其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空间,并准备患儿喜欢的玩具以及播放患儿喜欢的歌曲,从而促使患儿主动配合治疗工作,其次医护人员还应向患儿耐心讲解病情的危害,使之能加强对饮食的控制[2]。②家属心理护理。安抚患儿家属的情绪也尤为重要,大部分家属会对于疾病的诊断,很难控制其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因顾忌患儿年纪小,孩子的学业以及自身的事业受到影响,而对现实产生绝望。因此,医护人员应耐心的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的工作,促使家属可以给予患儿更多的关怀以及照顾,提醒家属不要过分干涉患儿的日常,应引导患儿学会自我认知疾病以及自我管理疾病[3]。③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医护人员应每隔1 h对患儿的精神状态进行病房访视观察1次,以便更好地判断患儿酸中毒过程中的轻重程度,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医护人员需定期对患儿的呼吸以及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其中的呼吸衰竭是导致患儿直接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检测时如发现患儿呼吸的气息中含有丙酮成分,就应立即通知主治醫师对其进行抢救措施。对于体温较高的患儿,为防止脱水以及酸中毒症状加重的现象,医护人员应提醒患儿家属尽量避免使用退热剂。此外,还要对患儿的血糖以及尿量进行密切的测量,每隔1 h对其血糖测量1次,以便准确判断病情的实际情况,严格地记录患儿1 d的尿量,可直接反映出患儿肾功能的真实状况[4]。④预防感染。控制感染尤为重要,由于患儿的机体免疫力低下,所以很容易诱发感染,尤其使皮肤性的感染,医护人员应遵循医嘱给予患儿有效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控制感染治疗,并叮嘱患儿家属应经常个患者洗头、洗澡以及勤更换异物,使患儿皮肤保持清洁。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极其容易引起口腔内细菌的自身,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其口腔的护理,坚持定期的为患儿检查牙齿以及口腔的卫生状况。
1.3 观察指标
每隔1 h对组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测量1次,为期1个月的治疗护理,并向患者家属了解其服药情况。若患儿能够遵循医嘱,每天按时按量地自觉服用药物,则为完全依从;若患儿能够定量服用药物,但是却擅自减少了服用次数,则为部分依从;若患儿未能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甚至拒绝服药,则为不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100.00%=总依从率。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应以(x±s)表示,并采用t对其进行比较,计数资料[n(%)]表示,则采用χ2值进行比较,若比较结果显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患儿的血糖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空腹血糖为(15.07±2.67)mmol/L,餐后2 h血糖为(11.36±1.37)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为(6.84±0.93)mmol/L,餐后2 h血糖为(5.36±0.52)mmol/L,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2组数据对比可知,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情况优于对照组。
2.2 2组患儿治疗总依从率比较
对照组45例患儿中有14例完全依从,占总数的31.11%;有18例部分依从,占总数的40.00%;有13例不依从,占总数的28.89%。观察组45例患儿中有27例完全依从,占总数的60.00%;有15例部分依从,占总数的33.33%;有3例不依从,占总数的6.67%。对照组治疗总依从率达71.11%,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达93.33%,(χ2=7.60,P=0.01)。两组数据对比,说明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较对照组显著。
3 讨论
由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慢性疾病,对于患儿而言为降低血糖需积极的配合治疗,进而保障了自身的生命安全。除了需要及时的治疗方案,更需要持续专业的护理指导,所以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干预就是从各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如患儿心理护理、家属心理护理和预防感染等,提高了患儿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了解到定时定量服药的重要性,并通过运动和改善饮食等措施,促进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提高,从而有效控制血糖。同时,医护人员定期为患儿进行血糖测量,使得患儿容易接受治疗,并且预防了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干预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操守,通过有效的心理学技术,从而提升整体的护理水平。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还能降低不配合状况的出现率。首先,将病房装饰成儿童接受的环境,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儿童紧张的心态;其次,医护人员善于利用言语以及肢体动作与患儿进行交流,从而降低患儿对胰岛素药物治疗的恐惧感;最后,运用玩具或者图画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运用娴熟的技术进行胰岛素注射,进而降低患儿疼痛感,由此提高其的配合度[5]。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的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其治疗依从性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可对其血糖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现真.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急救措施及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0-12.
[2] 劉海霞,王欣.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及护理策略[J].糖尿病新世界,2017,11(7x):62.
[3] 刘艳.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急救措施及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12(3):207.
[4] 宋静.观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2(8):249-250.
[5] 马秀花,吴富红.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7,22(16):3430-3431.
(收稿日期: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