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近奂
摘 要 本文在“言语形式”教学论的背景下,根据两次执教现代诗歌(包括汉译外国诗,下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经历,尝试得出现代诗歌的几点教学心得:体会诗歌换行形式的变化,揣摩诗人心境情感;比较诗歌的用词形式,领会意境;拓展同类风格诗歌的阅读,认知诗人创作风格;反复吟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关键词 言语形式教学;现代诗歌教学;换行;用词;吟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3-0125-04
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李海林在他的《言语教学论》里如是说:“(言语形式)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它是在语境因素作用下的一个言语行为的过程。”“语言形式(语音)是言语形式的因素之一。语言内容也是言语形式因素之一。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要素,与言语活动中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言语行为的方式方法,构成言语形式的内涵。”
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表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言语形式”的自觉意识,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逐渐提高以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艺术表达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仿佛越来越边缘化。它几乎成了广大教师教学上的“盲区”,也是考试作文的“禁区”。多少优美的诗歌,淹没在了“背诵”“默写”的任务中,一线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挖掘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更好的探讨其教学策略。
基于此,笔者结合两次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经历,经过几次的集体研讨、理论学习,通过个人再次修改和执教以及自我反思,笔者对现代诗歌教学有了一点心得,总结了以下几条现代诗歌教学策略,旨在努力发现现代诗歌言语形式,关注现代诗歌言语形式,深入现代诗歌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策略如下:
一、体会诗句换行形式的变化,领略内在节奏,揣摩诗人心境情感
(一)发现换行形式的秘密是进行诗句言语形式教学的基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统编教材七下第五单元自读课文《外国诗二首》中的一篇。第五单元是以“托物言志”为单元目标的,编者是将其作为一首“言志”的说理小诗放进本单元。(笔者对此存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流放送到幽禁地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诗歌全文表达了一种不畏人生艰难、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普希金所作俄文原文是8句,查良铮先生的译版是保留原作8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而戈宝权先生的译版是10句,他的译版上节与教材一致,下节改为“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由4句变为6句。教材的编排版本保留了戈宝权先生的语言,取用了查良铮先生的排序,与原文8句保持一致。
是不是很有深意?于是笔者在翻阅了许多译本之后,还看到了杂志封面上如下排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共有12句:
从而笔者发出疑问,教材的排版是值得探究的。我们会发现上面两个版本的诗歌的内在节奏是不一样的,教材的排列形式所呈现的节奏,更偏向于快节奏的激励,舒朗而明亮,而杂志排版节奏舒缓,更偏向于抒情劝慰。在查看了普希金的种种资料后发现,教材的编排形式是接近诗人当时情境和心境的,与普希金创作风格也是吻合的,更像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如果要做个比较:教材版是男人诗,杂志版是女人诗;教材版是正午的太阳,杂志版是柳梢头的月亮。这样的比较,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表达,能启发学生从诗句本身排列的角度,从节奏的变化去体会诗人情感,从而达到赏析诗歌的目标。
诗句换行的艺术,直接和诗人情感的抒发息息相关。该如何教给学生呢?
(二)寻找最佳对策,真正将解读诗歌换行形式落实于课堂教学,揣摩心境
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抓住这个发现,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觉得两个排版,哪一个版本好?课堂进行过程中,学生初读后就回答出“两首诗的情愫不一样”这样的感受,教师再进一步推问,什么样的情愫,学生就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了。整堂课学生大多都能各抒己见,但更多的是忠于教材版本,却说不出教材上的排版为什么更好。课堂流于表面,提问回答就都很浮浅,无法深入。学生对诗歌内容都有准确的感知,对诗歌形式就不能进行分析。如何从形式入手,带领学生去真正解读诗歌呢?笔者陷入深深的反思中,苦苦寻找对策。于是有了再一次尝试。
第二次执教,笔者设计了一个如下的任务单:
比较两个版本的诗歌,用如下句式回答:(能写几句是几句)
(1)我从 (诗句)的换行变化中体会到 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
变化为 。
(2)我从 (诗句)的换行变化中体会到 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变化为 。
我的发现:
学生呈交的反馈如下:
(1)我从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诗句)的换行变化中体会到 感情 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强烈的感情 变化为 柔情舒缓的情感 。
(2)我从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诗句)的换行变化中体会到 情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一种劝说变化为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的发现是:换行的不一样,会使诗歌蕴含的情感不一样,甚至标点符号的存在也会影响诗歌情感表达。
不难看出,经过任务单的点拨后,学生完全领会了诗句换行带来的情感变化,教师再在此时恰当的拓展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资料,学生才真正体会诗人心境,真正领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为何能成为风靡全球的座右铭,懂得为什么普希金会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诗歌的建筑形式是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息息相关的。诗歌除了有其词语、短语、句子的停顿的语法节奏之外,还有诗歌的内在节奏。郭沫若先生在他的《论节奏》中说道:“诗的节奏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存在相对应的关系。”由此可见,现代诗歌教学中换行节奏的把握,是解读赏析诗歌一个很好的途径,不容忽视。诗歌本身就具备节奏美。只是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都被背诵诗歌这一目标一笔带过了。甚为可惜。
(三)还可以反弹琵琶,变化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讲到的内在节奏要区别于平时的诗歌节奏划分,那是停留在诗歌表面的词语词组之间的停顿和重音的区别,属于外在节奏。两者应该划清界限。比如,本诗还可以进行这样的诗句比较: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
亲切的
怀恋。
是不是又会有新的收获?这样的诗歌教学点拨,是不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创作打下基础,让他们与诗歌走的更近。
二、比较诗歌的用词形式,领会诗歌意境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
文本中个性化的典型的“言语形式”有如下几种:画龙点睛的字词、意味深长的标点、个性鲜明的句式、与众不同的语段、匠心独运的谋篇等等。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诗人在选词用词过程中一定经过深思熟虑。用最准确的词,营造意境,表达自己,这也是诗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因而诗歌赏析,离不开用词的赏析,这也是言语形式教学落实于课堂之精要所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用词形式的探究,笔者是选取了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进行比较,查良铮翻译如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个翻译版本与课文进行比较,设计意图是想通过不同的用词知晓诗人意境的营造及情感的表达,但是在第一次执教过程中设计成了“哪一个好”的优劣比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堂零碎错杂,这与教师引导错误是分不开的。应该是“教材为何选择这个译本”或者“为什么这个译本的流传更广”,这样更具有启发性。
笔者在第二次执教时,修改设计了如下任务单:
请将两个译版的诗歌中不同的词语或短语成对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通过比较两组用词,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给出的发现是:查版的用词语体色彩不够统一,一会儿口语化,一会儿书面语化,在诵读的过程中分分钟“出戏”。但是教材版本语言风格统一,全诗如春风拂面,劝慰之情像一股暖流悄悄的流进了心里。
这样一设计,避免了第一次执教时的一个词一个词比较过程中的零敲碎打,在一群词语和短语中,学生一下子领会到了诗歌语言风格统一的问题,带进了温和劝慰又不失力量的情境之中,备受鼓舞。笔者认为查良铮先生在翻译时大概力求翻译的准确,而放弃了诗歌语言风格的高要求,于是查先生的翻译版本在俄语翻译汉语界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准确,但是流传更广的却是教材中的版本。
笔者在执教何其芳的《秋天》时,也有过成功的用词比较教学,记录如下:
开篇两句,细细琢磨,用了比较阅读法,进行了赏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震落了清晨满树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的飘出幽谷。
伐木声咚咚的传出了幽谷。
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披”“丁丁”“飘”三个字的表达作用。诗人开篇饱含对秋天的热爱情感,描绘了一幅童话世界般晶莹闪亮的秋天劳动图,视觉听觉同时并存,开篇就进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为学生理解全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个成功的比较阅读的案例。
三、拓展同类风格诗歌的阅读,认知诗人创作风格
作家创作风格就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特色和创作个性。在《写作大辞典》中,“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
不一样的作家,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人生阅历,因而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思想和精神风貌都不一样,我们就说他们具有不一样的创作“风格”。具有鲜明“风格”的作家,即使不署名,看过他们作品的读者也一眼就能读出来。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都能见到蕴含了作者的习惯、性格、本性、思想、趣味、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具备作者鲜明的个人特征属性的东西。
因而解读诗歌,还需要从这些方面去了解诗人,认知诗人创作风格。
(一)诗人助读资料的拓展,为了解创作风格铺垫
笔者翻阅了很多普希金生平介绍和普希金诗集。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探究诗人创作此诗时所处的环境、心境。这里面有很多著名作家、批评家的言论,对我理解这首诗歌很有启发。
比如:(1)高尔基的评论——读普希金的诗,我好像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2)同时代严谨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评论——这是怎样的诗啊!俄罗斯语言一切丰富的声响、所有的力量都在其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它温柔,甜蜜,柔软,像波浪的絮语;它柔韧又密实,像树脂;它明亮,像闪电;它清澈、纯净,像水晶;它芳香,像春天;它坚定、有力,像勇士手中利剑的挥击。在那里,有迷人的、难以形容的美和优雅;在那里,有夺目的华丽和温和的湿润;在那里,有着最丰富的旋律,最丰富的语言和韵律的和谐;在那里,有着所有的温情,有着创作幻想和诗歌表达全部的陶醉。
有了诗人的生平介绍和这些评论,再来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诗人普希金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这首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强烈的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普希金在艰难困苦中所表现出来的明朗激励、阳光般热烈的生活态度。
(二)同类风格诗歌拓展,深入了解创作风格
以上这些人物生平、写作背景、他人评价等资料的拓展,也是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解读过程中常用的手段。毋庸置疑,也是现代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但是基于言语形式的拓展,还是同类风格的诗作的拓展更能加深理解,比如在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拓展的两首普希金另外的短诗:《我曾经爱过你》和《你的名字对我有什么意义》。
真诚热烈的语言,阳光温暖的内心,即使被恋人抛弃、失去爱情,流泻在笔端的仍旧是真诚的祝愿和爱恋。这就是普希金。普希金的一生境遇不顺,流放中的孤独,对故去的同学和流放中的朋友的思念,对不幸命运和灾难的预感,时时穿插进他的诗作。但普希金写出的这些忧伤,诗中体现出来的忧伤却是明朗的色调,使人觉得它不再是阴暗和沉重的。他就像一个过滤器,使忧伤升华为美好的诗歌。普希金的诗中说得好“诗人比命运更高更强”。
同样的方法,笔者在执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为了理解艾青诗歌的语言风格,笔者同时拓展介绍了艾青的另外几首早期的诗歌,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诗句: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如《春》: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再如《生命》:这是生命/让爱情的苦痛与生活的忧郁/让它去担载罢/让它喘息在/世纪的辛酷的犁轭下/让它去欢腾,去烦恼,去笑,去哭罢,/它将鼓舞自己/颓然倒下
通过解读诗人一系列自由组合的意象罗列的创作手法和有规律的排比、连续的“这”“你的”“让”等词语的复沓,领略艾青早起诗歌独特的创作风格,体会诗人滚烫的内心、喷涌而出的激情以及拳拳爱国之心。
四、反复吟咏,领略诗歌音乐美,提升审美能力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读诗的功用在于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因此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诗和音乐的关系一直是诗学中的一个大题目,两者曾经同源一体,后来逐渐分道扬镳,同时又彼此向往。诗人常常从音乐中汲取灵感,音乐家则从诗中得到启示。这是因为它们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池凌云曾说:“诗歌在被写成之前,诗人的心中总是有一种旋律,哪怕是苦楚的磕磕碰碰,因表达的艰难而断断续续的语言节奏,也会有相应的一种旋律。”
诗歌需要反复吟咏。笔者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主要进行这样几种读:
(1)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用安慰对方的口吻读。(2)大声读。(3)轻声读,读给自己听,安慰自己。(4)齐读齐诵。(5)比较的诗句反复读。在不同的朗读形式中,加深理解。不光在诗歌的劝慰中获得人生的感悟,更在诗句语言中获得审美的感受。
同样,在笔者进行九上诗歌单元的朗诵指导时,对作业本上的朗诵练习深表赞同,前期认真准备,朗诵表演开展的热烈奔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或深情演绎《乡愁》,或小组齐诵《沁园春·雪》。虽然设备极其简陋,但是抵挡不住同学们火热的诗心。场面热烈,兴趣浓厚。这是真正的诗歌教学的意义所在。
现代诗歌是诗人对自身生活遭遇的艺术提升和创造,是最精粹的艺术形式之一。讲好一首诗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不丧失对生活和艺术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不断在教学上进行革新和创新,让现代诗歌多多的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让诗歌的种子播进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西渡.读诗记.东方出版中心,2018(7).
[2]陈钟梁,钱梦龙等.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语文学习,2002(3).
[3]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陈小玲.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2018(2).
[5]范欣欣.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