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的“结伴养老”实践与意义

2018-03-30 10:57李重
学理论·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区养老养老模式

李重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步步加深,我国养老需求旺盛与养老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百姓、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养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基层政府及其下属的各个社区的实践之中。山西省阳泉市下站街道官坊街社区探索出的“结伴养老”模式,以尊重老人的意愿为第一原则,充分挖掘老人自身的可行性,依靠老人自身的力量将自助、他助、互助结合起来,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更实现了以老帮老、以老养老、老有所乐。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结伴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14-02

山西省阳泉市下站街道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模式,充分挖掘老人自身的可行性,依靠老人自身的力量将自助、他助、互助结合起来,作为一种便于操作、节约资源、可实现性强的养老模式正日益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这一模式具有因地制宜、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对养老资源要求低的优势,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为进一步了解这一模式,2016年11月16日—18日期间对阳泉市官坊街社区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调查。调查在搜集有关“结伴养老”模式在实施运行过程中的资料、走访官坊社区与参与“结伴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以及官坊街社区基层政府下站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对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这一养老模式是一种能令老年人“老有所乐”的养老模式。

一、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的实践

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模式,是社区发起的社区主导、老年人参与、社会组织协同运作的一种养老模式,遵循一种社区发动社区内的老人(以自理与半自理型老人为主)自愿结伴、相互关照的原则。在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其活动步骤如下。

(一)摸清情况

官坊街社区干部通过多次走访社区内居民,翔实了解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状况,为“结伴养老”的开展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经过多次摸底走访,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社区内911名老年人中空巢老人约有750人,这部分老人长期处于生活孤独、精神空虚的状况。对此,社区详细了解了社区内老年人的年龄层次、生活习惯、工作经历、兴趣爱好、经济来源、家庭状况这六个方面,绘制了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

(二)大胆实践

官坊街社区在摸清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之后,利用调查表的信息为老年人搭建相互认识的平台,为兴趣相同、年龄相仿的老人牵线搭桥,创造性地启动了“结伴养老”模式,鼓励年龄相仿、拥有相同工作经历或者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结为“结伴养老”小组,老年人结为“结伴养老”小组后,结伴养老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通过相互联系,商量成员可以一起活动的时间,彼此做伴一起活動。

(三)加强保障

官坊街社区通过社区网格长负责制和社区内老年人的志愿者组织,为“结伴养老”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考虑到老年人互助可能还存在力所不及之处,官坊街社区还建立了网格长候补模式:即由社区内志愿者组织的某一位志愿者负责一个结伴小组担当网格长,小组的网格长在发现自己负责的网格内出现了老人遇到困难和有需要的情况时,及时参与解决问题,负责结伴养老小组能顺利地开展活动[2]。另一方面,官坊社区为了给社区内结伴老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开展丰富的老年活动,于2014年7月29日帮助社区内成立了名为“情暖夕阳”的社区志愿者协会。

(四)活动评估

为不断优化社区“结伴养老”活动的质量,官坊街社区工作人员针对每个季节所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在活动开展之后,通过记录活动的内容、老年人的感受、志愿者协会的服务水平、志愿者组织协调是否顺利、活动开展后的意义与不足之处,进行活动评估。通过进行活动评估,社区能及时发现开展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为志愿者协会在组织开展下一次活动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弥补同类不足,为“结伴养老”模式的持续发展和不断优化提供意见和建议。

二、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的经验

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模式自2013年启动至今已有三年多的实践经验。在该模式运行中,官坊社区详细了解辖区内老年人信息,建立了老年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平台,如今,由社区与志愿者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结伴养老”模式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详细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是实施“结伴养老”的前提

官坊街社区成功启动“结伴养老”是在对辖区内老年人生活基本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基础之上进行的。官坊街社区首先要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情况的基础之上,才能使地域相近、年龄相仿、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具有相似工作经历的老年人自愿结为结伴养老小组,更好地建立结伴老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平台基础,可以说,详细调查了解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是实施“结伴养老”的前提。

(二)老年人的自愿参与是实施“结伴养老”的基础

“结伴养老”的模式,能够使老年人相互陪伴、相互安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正因为满足了这一点,老年人参与社区“结伴养老”的意愿很高,使得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吸引了社区内许多老年人的参与,参与结伴养老小组的老年人积极性强,幸福指数很高,为“结伴养老”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必要的活动场所和经费支持是实施“结伴养老”的物质保障

“结伴养老”的模式灵活性强,便于操作实施,对于资金和活动场所的要求较低,主要包括一个固定的室内公共活动场所,和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参与结伴养老小组的老年人保持身心愉悦、提高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老年人的参与。因此,必要的活动场所与资金支持是实施结伴养老项目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三、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的意义

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模式,是一种能够使老年人“老有所乐”的养老模式,以老人自愿为第一原则,以老养老、相互陪伴,很大程度上解决老年人需要陪伴的问题。此外,对政府和社区而言,“结伴养老”的模式对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要求较低,灵活度高可以因地制宜,具有很强的可实现性。

(一)尊重老年人的意愿

在同参与官坊街“结伴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交流的过程中,老人们都笑着说:“我们都是自愿聚在一起的,我们几个在一起可热闹了,每天聚在一起就是聊。”为了在“结伴养老”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实现使老年人“老有所乐”的目标,阳泉市官坊街社区工作人员始终以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愿为第一原则,“自愿”是老年人参与“结伴养老”小组的首要条件。社区鼓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相似经历的老年人自愿地结为一组,通过有共同兴趣爱好老年人之间相互交流丰富老年人的生活,避免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把子女当作唯一的寄托而产生消极情绪,从而最大程度上为老年人带来快乐,达到老有所乐[4]。“参与与否”“和谁一组”都由老年人自己做主,这使得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凸显老年人的意愿,参与其中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很高、自愿性很强。而一种养老模式最大的价值就是这种模式能够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和支持,老年人能够通过这种养老模式丰富晚年生活、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二)缓解老年人的孤独

在问到与参与官坊街“结伴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孤单、寂寞与否”时,老人们表示:“儿女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姐妹就聚在一起,很开心,也不想他们,不孤单。”养老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陪伴”问题,精神慰藉是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感到满意的关键。官坊街社区在“结伴养老”模式运行中发现,目前,社区内的老年人在经济上有退休金和子女供养,大多数由于子女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在身边以及丧偶状态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的状态,精神上十分孤独[5]。虽然养老设施与养老福利等物质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年人感到满意,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表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这种慰藉主要来自令其愉悦的陪伴。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的模式,一方面能够使老年人相互陪伴、相互安慰,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相比机构养老而言,保持了居家养老的优势,使每位参与项目老年人都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也避免了机构养老带给老人的不安。老年人之间的相互陪伴比已工作的子女的陪伴和社工的陪伴相比更持续更稳定。

(三)便于社区、政府操作

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对设备、资金和服务人员的需求都很低,具有便于操作、可实现性强的特点。对社区而言,社区“结伴养老”模式,会使社区更加和谐安定、便于管理。参与“结伴养老”模式的老年群体,多数为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而这部分老人向来是需要社区额外付出关心与照料的[6]。但社区工作庞杂、人员紧张,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到每一位独居老人,“结伴养老”的模式为社区解决了这一难题。对政府而言,“结伴养老”模式对投资的需求很低,具有非常强的经济性和可实现性。首先,“结伴养老”模式的运行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参与的老年人们更多的是精神需求上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需求。其次,“结伴养老”模式并不要求特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尽管还是需要一定的公共聚集场地,但是场地对配备专业化的养老设施并没有硬性要求,对各种环境和场地的适应性相当强。

综合上述几方面考虑,无论是从老人、社区,还是政府的角度出发,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这一模式独具的优势使其在面对具有如:基础设施较差、工作人员较少、社区养老需求较强等条件的社区时具有相当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民省.值得引导、推广的“结伴养老”模式——基于山西省阳泉市某社区的调查与反思[J].智库专刊,2016(3)

[2]陈荣卓,肖丹丹.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城市社区网络化管理的实践、发展与走向[J].社会主义研究,2015(4).

[3]王雪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4]冯士军,蓝风.老有所乐,切忌把子女当成唯一的精神寄托[J].妇女生活,2013(1).

[5]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1).

[6]焦开山.中国老人丧偶与其死亡风险的关系分析——配偶照顾的作用[J].人口研究,2010(3).

猜你喜欢
社区养老养老模式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