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蝶
摘 要:人的主体性发挥推动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在其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对人的主体性发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主体性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主体性的关系,重点论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的双重影响:一是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促进功能;二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异化与社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人的主体性发挥;三是在结尾处对如何将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影响转化为再前进的动力源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社会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制约
中图分类号:A8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6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的主体性发挥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制约影响,更要尽力将制约影响转化为再前进的动力源。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人的主体性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完善。
一、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人的主体性,关于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4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能仅仅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还应该更多地从人的主体性活动方面去理解。
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人主体性的具体内容。首先,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是主体与非主体的最大差异,主体的能动性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会单纯被动地受制于外物,不听天由命,而是能动地意识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由此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其次,“人能够将自己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是万万离不开创造活动的,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越来越远离动物,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愈加确立起来了”[2];最后,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自主性集中表现在人能够独立、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解决外界制约自身发展的因素。人作为主体,与客体是相联系的,认识人的主体性不能孤立地从人的自身存在性出发,还要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来认识,这样才能显示出人的主体性地位。
二、社会发展与主体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人的主体性活动。人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和发展。此外,人类的精神活动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使社会能够获得长久发展,各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使社会良性、稳定、有序发展。但是主体如果利用不当的手段对社会进行改造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如在发展经济的時候,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最后也会使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在进行主体性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规避一些不当的方式,选择合理有序的方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着主体性的发挥: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主体性活动提供基础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为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根本动力和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中出现的异化,会对主体性造成部分丧失,而且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制约主体性的发挥。
三、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双重影响
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具有双重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异化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制约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一)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促进功能
人的主体性不断发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的主体性发挥也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
1.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人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需要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2这说明了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础性环境,社会的发展能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产生推动作用。
在社会进步推动人的主体性发挥过程中体现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人的主体性的改造和完善作用。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宏观环境,使得主体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宽广的环境。主体可以在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中,利用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发挥自己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内在根本。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自身,人的发展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资料。人们想要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能够去进行一些政治、文化艺术等活动,必须要物质资料能够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所以社会发展与人的主体性发挥始终是密切联系、相互推动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那时候的人受到自然力量的抑制,自觉能动性极其低下,基本只能为了生存而进行些简单的活动,人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到了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稍微复杂的活动,人的主体性得到些许发挥,但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还是相对缓慢。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技术和机器,与之前使用简单工具的小生产相比,主体性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现当代社会,生产力更是极大地提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合理应用社会生产力转化为主体能力,提出更高的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了人的主体性。
3.精神文明的进步为人的主体性发挥提供思想保障。人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往往会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精神文明是外在的、强制的一种对人的要求,仅仅把自身看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客体。其实精神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作用相当于指引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以教育为例,我国一贯坚持的“科教兴国”战略,并针对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均有一系列相对应的政策与制度,提倡培育“四有”公民,这点很好证明了精神文明对人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
(二)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影响
从总体上讲,人的主体性发挥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相互推动的,但是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不和谐的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主体性发挥。
1.社会发展导致人的主体性部分丧失。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东西就越少。”[1]41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制造的产品与自身对立,不断否定自己和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丧失了部分主体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在异化劳动中,主体性的部分丧失是外在的、感性的,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被社会物化,这种主体性的部分丧失却是内在的。”[3]252-253这种内在的主体性部分丧失,是主体缺乏劳动自主性的体现,没有劳动积极性,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2.社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的主体性发挥。社会制度,是由定型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能够满足人类基本社会需要的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完善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充分尊重人的权利与自由,能够促进人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已经建立的社会制度往往代表过去的行为模式,容易出现僵化局面,与社会发展进步存在时间上的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人的主体性发挥。
“制度作为一种既定的存在,除了对主体性有必要的规制外,还会对主体性产生非必要的压制,也就是说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会抹杀人的主体性。”[4]特别是专制制度中主体会缺乏必要的能动性,存在着不对等的统治与被统治,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很多被统治阶级甚至无自由可言,部分人的主体性完全被抹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制度对主体性的压制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工具化趋势增强、道德感与社会制度分离。
四、总结
关于社会发展对人主体性发挥的影响,我们应该全面看待,既要看到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积极影响:不断完善的社会环境为人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內在根本,精神文明的进步为人的主体性发挥提供思想保障。”[5]1-5也要看到社会发展导致人的主体性部分丧失和社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的主体性发挥的消极影响。
在继续优化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功能时,还应警惕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影响,将制约因素转化为人的主体性再发挥的动力源。关于异化,应提高劳动者的自主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优化劳动理念,劳动不止是为了生存,更多是精神享受,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关于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对人的影响渗透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社会制度能够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会合理地促使人的自觉能动性。所以,人作为有反省能力和自主意识的主体,不应该被囚禁于主体性规制当中,我们必须在主体性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人的内在需要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蔚玲.从生产力的嬗变透视人的主体性[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3]刘树龙.人的主体性的异化与回归[J].华人时刊,2014(9).
[4]孟凯.主体与制度的互动——关于制度的一种哲学思考[D].济南:山东大学,2005.
[5]路日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人的主体性的提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