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前不久,我的一位文友到古镇旅行,顺便帮我买了几斤黄鳝。看着肥硕的黄鳝,妻子犯愁道:“这可怎么吃?”“大烧马鞍桥!”我坚定地回答。我又买来五花肉,将黄鳝与猪肉加工完毕,两者同烹。就着这道美味,再炒几道时蔬,一家人吃得笑眯眯的。大快朵颐之际,白酒、红酒全来助兴了。
有人就问:“什么叫大烧马鞍桥?”简而言之,其就是“红烧黄鳝和猪肉”。黄鳝因烹制后弯曲变形,形似马鞍,民间叫做“马鞍桥”,故而得名。
“大烧马鞍桥”是我们淮扬菜系的一道名菜,在我们江苏一带的城镇,大小饭店均有此道美味,价格昂贵,上百元起步。此菜虽有菜谱,规矩是现点现做,活杀现烹。再者,此菜随行就市,时常还要价格面议。
此菜色泽酱红,油亮动人;卤汁浓稠,犹如胶水;黄鳝酥香,回味无穷;猪肉鲜嫩,毫不费牙。再者,黄鳝融合了猪肉的香,猪肉也浸入黄鳝的鲜,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作用,食客们大快朵颐之际,连呼过瘾。
不过,此菜虽是好吃,但很油腻,一定要佐以几道蔬菜。食客们常常调侃:“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荤素搭配,有滋有味。”
“大烧马鞍桥”的主料是黄鳝和猪肉。所选用的黄鳝要粗要大,粗与大是成正比的,最起码要如拇指粗,如扳指粗就更好了,粗大才豪迈。细小的黄鳝,只能划成丝,或是切片,不堪此任。猪肉一定要五花肉,当然亦可用前腿肉,前提是肥瘦相宜,口感才不老不柴。
黄鳝与猪肉的比例通常是2∶1,亦可酌情增减,但千减万减,黄鳝不能减,它是主料,否则也不能叫做“大烧马鞍桥”,只能勉强叫做“大烧猪肉”了。
此菜的调料也就是生姜、老葱、蒜瓣、酱油、白糖、香醋、麻油、料酒、精盐、胡椒粉、熟猪油等大家耳熟能详,随手买到的。
菜的制作并不复杂,将黄鳝宰杀,打理干净,然后洗净黄鳝外表的黏液,再将黄鳝斩头去尾,切成兩寸长的小段,打上花刀。打花刀的目的,一是漂亮,二则容易入味,三来更像马鞍桥。猪肉则要切成麻将牌大小的块状,要的是与黄鳝的形状大致般配。
制作之际,先将葱、姜、蒜爆香,随即放入猪肉,一直煸炒到肉酥吐油,将猪肉盛起。其后用同样的方法煸炒黄鳝。待黄鳝断生,半成熟之际,放入猪肉,让两者在锅中相遇,同时投放各种调料,加水漫过食材煎煮。
“大烧马鞍桥”虽是味美价贵,可在城里与乡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际遇。
有一年的端午节,我们一帮朋友下乡钓鱼。午饭时分,我们受农人邀请,共用午餐,这当然是免费的。好家伙,在餐桌的中央,竟有满满一大盆“大烧马鞍桥”。寻常的庄户人家,竟用这么昂贵的菜肴招待客人,同行的一位钓友,连连惊呼。农人则淡淡一笑,说:“自己抓的,不值钱。”这道我们眼中的美味在农人看来,真是稀松平常啊。
(摘自《饮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