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浸入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价值

2018-03-30 01:41: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利玛窦外语教学外语

陈 放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都注重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播,兼顾外国文化背景的介绍,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舞台中日益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思“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频发的原因,也日渐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要将英、美的语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到兼容并举,特别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交融互鉴,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守住中华文化的主体与核心价值观。在以外语教学为交际平台的互动中,应讲好中国故事,助推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安家落户,在传播中国智慧中将之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为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跨文化交流是外语中国化转型的落脚点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外语”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需要。它不仅要满足世界人民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更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成为一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工具。有关学者以英语教学为例,主张从“中国英语”的概念出发,强调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事物为内容。把“中国英语”变为中国特色文化的载体,能反映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反映中国特有的经济形势和政策,体现中国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并归纳“中国外语”的特点,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中国外语”所渗透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与社会发展相接轨的跨文化人才,在国际社会中不断彰显中国的话语权。

在外语文化教学中切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东西方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体现,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鉴的重要路径,是西方世界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1]。明朝以来,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讲经布道,观察并学习中国的文化观念和礼仪,并把这些文化习俗和儒家思想翻译成拉丁语及其他语言[2]。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孔子学院就像是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

在当今世界,外语教学实质上是跨文化交流教学。英语是全球普遍交流的工具,应用这种工具在教学的平台上培养适应全球化需要的高素质跨文化交流人才恰恰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外国人在历史上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智慧,将中国的典籍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西方世界,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可见,中国为世界贡献智慧由来已久。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时,不仅应学习并吸纳外国语言与文化中的精华,也应当结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而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

二、外语人才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历史贡献

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首要条件是通达各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传播工具。语言文字是由“人”来掌握的,文化也是由“人”来传播的。所以,外语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以外语为传播工具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就是跨国文化交流的人才。利玛窦作为意大利人,能在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学好东方的汉语,在意大利被称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3],法国人称他为“西方汉学的先驱”,中国人称他为“欧洲汉学的开山鼻祖”。利玛窦以传教士的名义来中国潜心钻研儒学,千方百计地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并直叩宫廷大门。1589年,他在韶州与中国儒生瞿太素成为朋友,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也交往甚密。利玛窦在瞿太素的建议下,自1594年起穿儒服、戴儒冠,“俨然大儒风格”。利玛窦还用西方文字著书,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义。为帮助本国政府了解中国,利玛窦等人还把考察中国社会特别是研究儒家经典的情况介绍给本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利玛窦在华生活28年,在北京住了10年。1594年,利玛窦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最早对话。利玛窦还用汉文翻译和撰写了许多著作,并以意大利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出版,使孔子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了西方,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利玛窦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史》向欧洲详细介绍了儒家思想,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4]。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读过较多儒家书籍,1689年与来华耶稣会士建立了广泛联系,对中国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在政治、伦理方面,中国远胜于欧洲。中国人‘服从长上,尊敬老人,无论子女如何长大,其尊敬两亲有如宗教’,中国的农夫婢仆之间的交际都彬彬有礼。中国帝王康熙也十分贤明,在理论科学方面,中国不如欧洲,因此中国可以把实践哲学即政治、伦理等传给欧洲,而欧洲把理论科学传给中国,以便共同促进人类的幸福”[2]。在1678年,莱布尼兹创立了以0和1两元素表示所有数字的二元算术。他在二十年后看到《周易》六十四卦卦象时兴奋异常,以为中国古代的圣王伏羲在几千年前就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2]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多个中国青年人随传教士赴欧留学,向欧洲民众学习语言,并传播中国文化。这些人对向西方传播孔子思想发挥了直接作用,产生了深远的意义。1723年,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在欧洲那不勒斯建立了一所中国学院。意大利东方学院自1800年起每年出刊一册,传习中文,编有《华学进境》(五卷)。

在信息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跨文化交流人才已然做了先驱和表率。在网络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对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

三、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意义

东西方外语教学平台培养出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在文化交流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产生较大影响,从意大利的利玛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等便可见一斑。外语教学中国化已是信息、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如何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做好中西方文化互融互鉴的工作呢?我们不仅要承上启下,更好继往开来。新的时代对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务。

(一)外语教师整体水平的国际化发展

外语教学国际化坚持跨文化理念是一种必然要求。只有坚持跨文化理念,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横向视角方面,外语教育要把全球文化作为一个共同体文化,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与全球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在纵向视角方面,外语教育要不断更新外语教学理念,坚持跨文化的理念,走国际化教学路径。外语教学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与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更需要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具有开放的胸怀。教师要走出国门,使自己的思想跨入全球文化共同体的领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服务。外语教师可以在促进外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凸显自身的价值。

(二)跨文化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外语教学国际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有具体的实施路径。跨文化的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是外语教学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上,用单一路径解决不了区域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跨文化合作教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区域教育合作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而是文明互鉴、互惠互利的多元发展。利用区域各方的优势,可以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外语教材浸入中国文化

中国的外语教材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为实现外语教材的中国化,要将典型篇章选入中国的外语教材中,既可以学习来华传教士将中文翻译成外文的技巧,又可以向外传播中国文化。当然,在外语教材中仅仅浸入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的发展时期,有必要将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内容纳入外语教材中,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外国文化知识,又能够弘扬中国文化的智慧。

(四)外语教法中国化

外语教法要善于把汉语的语法规则与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的语法规则进行对比阐述,用汉语语法解析其他各种外语语法的异同。我们要努力做好教好教学,让学生带着中国文化走遍世界,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搭建沟通的桥梁[5]。

外语的中国化转型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手段和路径。可以通过中国文化浸入外语教学,以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为落脚点,全面认知曾经为中西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跨文化人才做出的贡献。在全球一体化的时期,要努力促进外语教师的跨文化发展,开展多渠道的区域教育合作,让外语教材中国化、外语教学与教法中国化,以外语教学为“桥梁”,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让中国的文化智慧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外语教学中国化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凸显“跨”字,让中国文化以外语教学为平台,跨越不同的民族国家,跨越不同的国际组织,进入世界秩序的顶层设计之中,让中国五千年文化光耀世界,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1]郭湛,刘克苏.走向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3.

[2]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5:400-401.

[3]唐任伍.中华文化中的世界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31.

[4]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J].历史研究,1983(1):35.

[5]陈放.通识教育理念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正迁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40.

猜你喜欢
利玛窦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2:36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0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丝路艺术(2018年9期)2018-04-01 18:32:22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