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绽放课堂精彩 “思”中发展数学素养
——以“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为例

2018-03-30 03:21陆丽萍
初中生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直观图形素养

■陆丽萍

编者按: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2017年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期间,全省各市初评推选出来的27名选手分A、B、C、D四组参加了角逐,教学内容分别为苏科版《数学》七年级的“图形的运动”、八年级的“分式”(单元教学)。我刊特推出教研专题栏目,选取两位一等奖选手的教学设计和两位大市数学教研员的点评,以飨读者。

一、背景介绍

2017年11月2日,在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笔者设计执教的苏科版《教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图形的运动”,由于真正做到了“让”中绽放课堂精彩,“思”中发展数学素养,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最终获一等奖。

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对“图形的运动”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认识平移,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由此可见,本节既是小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初中阶段研究图形运动的起始课,对后续研究图形的变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初中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感受这三种变换和图形性质的关系,体会复杂的图形是由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感悟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主要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感悟到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例,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经历“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实践”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实例,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进一步从直观上感悟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

(三)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笔者以“秋雨绵绵”与“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的运动”这两个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雨点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了线,用数学语言描述为“点动成线”,用雨落在汽车玻璃上,雨刷扫过挡风玻璃的运动抽象出“线动成面”,借助于学生的经验抽象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本节课中选择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探究的内容密切相关。选用雨点、雨刷器等素材,整节课学生在“有趣、新奇、有用”的素材引导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操作自制学具,感悟“面动成体”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抽象得到“面动成体”。本操作分两步,第一步,教师演示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边旋转,学生看到了圆柱体的形象。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在给出的多种纸板中选择一张或多张纸板绕其一边旋转,特别是直角三角形纸板绕斜边旋转形成的几何体,更加直观。这样设计,是基于“面动成体”相对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而言是比较难理解的,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笔者利用常见的素材,制作了学具,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对“面动成体”有了直观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活动二:通过数学实验活动,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1.观察思考:观察下面的四组图形。思考在每组图中,左边的图形通过怎样的运动得到右边的图形。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2.实践操作:根据要求,分别画出运动变化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这里选用了数学实验手册上的内容,在实验中,使用透明纸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运动。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经历三种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探索平移、翻折、旋转的基本性质,这样的设计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直观、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

活动三:

1.如图,怎样改变图1的位置来得到图2?

图1

图2

2.将2块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相等的边拼在一起,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复杂图形是由简单图形运动而成。经历“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实践”的过程使数学学习变得主动、有趣,学生从中感悟到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感悟“复杂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小结,请学生自己说。学生自我总结提升,同时加强对自己和同伴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形成“学习共同体”,让知识与情感交流、碰撞,让观点、方法提高和升华,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数学》第128页习题5.2的3、4、5。

选做题:(1)在插板上利用蘑菇钉拼出一个简单的图形;

(2)任选图形的一种运动方式,拼出将这一种图形进行该种运动变化后的图形;

(3)利用已拼成的基本图形设计一幅有创意的图案,并给图案加上适当的解说词;

(4)思考你的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图形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特色:

特色1:自制教具,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执教者利用常见的素材——瓶子、细线、筷子等,制作了学具,学生利用学具经历动手操作过程,对“面动成体”有了直观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特色2:“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本节课以“活动”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们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将内部的思维活动与外部的操作、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加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活动”是一种启发、一种诱导,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最终转化为思维活动。

特色3:培养“四基”,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进一步从直观上感悟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应继承和发展。而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则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从数学的创造和发展来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应该包括归纳推理的经验和演绎推理的经验。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后会建立起一定的数学直观或直觉,在以后遇到新问题或未知问题情境时能直观判断。

总之,本节课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还原学生“真学”过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学生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而且更注重获得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和采用的方法,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的同时,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了“让”中绽放课堂精彩,“思”中发展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直观图形素养
直观构造中的代数刻画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