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悦, 刘研萍, 兰 淼, 李秀金, 袁海荣, 邹德勋
(北京化工大学 环境工程系, 北京 100029)
我国的餐厨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2016年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高达9731万吨,日均产量达26万吨[1];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其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2]。餐厨垃圾具有高油脂和盐分、高含水率、易发生厌氧腐烂等特点[3][5],厌氧消化技术是能够资源化处理餐厨垃圾的重要手段之一[6]。水解酸化过程作为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7],对后续的甲烷化过程影响显著。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8]种类复杂,产甲烷菌对有机酸的代谢次序为乙酸>丁酸>丙酸[9],乙醇介于乙酸和丁酸之间。其中丙酸的大量存在会引起系统的酸化甚至酸败问题,且更难被产甲烷菌利用和转化[10-11]。相比于其他有机酸,丁酸和乙酸较容易产生和利用,所以常常将丁酸型发酵[12](丁酸和乙酸占VFAs的70%~90%)作为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性能优良的评价指标。
VFAs的成分受很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包括温度、F/M(Food/Mud)、初始pH值、有机负荷(OL)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等,不同的因子影响不同的发酵类型[13]-[15]。其中,F/M反映了餐厨垃圾和接种物的相互作用,可直接影响餐厨垃圾酸化过程中发酵类型的种类[16],同时也影响产气性能。较低的F/M可以为微生物提供优越的产酸和产气条件,但厌氧发酵潜力有限。过高的F/M会导致过量的有机酸积累,使产气性能受抑制[14]。因此,选择合适的F/M提高厌氧消化的酸化效率至关重要。
笔者通过研究了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不同F/M下的酸化效果及产气状态,分析酸化期间乙醇及VFAs变化趋势;利用相同时间内单位负荷产生乙醇和VFAs的特性,判断不同F/M对产酸效果的影响;并结合pH值与碱度,判断系统酸化程度。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不同F/M下的酸化类型及系统稳定性,为后续甲烷化提供目标性产物。
试验所用餐厨垃圾原料取自北京化工大学食堂,经手工分拣后,打碎成浆状,放于-20℃冰箱冷冻储存待用。厌氧消化试验所用接种物为北京市顺义区某沼气站的进料。餐厨垃圾和接种污泥的基本性质参见表1。
表1 试验原料基本参数
在限定影响因子水平(污泥负荷、初始pH值、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内,对F/M进行考察,确定餐厨垃圾厌氧消化酸化阶段最优F/M的取值范围。设置F/M分别0.5,1.0,2.0,2.5,3.0,4.0,每隔16 h取1次样。设定工艺参数为:污泥负荷15 gVS·L-1,初始pH值为7,温度35℃,水力停留时间96 h。反应装置为1 L蓝盖瓶,瓶顶端安装接头,通过硅胶管与集水瓶连接,蓝盖瓶置于温度为35℃±1℃恒温水箱中。测定酸化过程中出料pH值,碱度,VFAs含量,产气成分以及产气量。
采用排水法计量试验日产气量,产气成分(H2,N2,CH4,CO2)使用气相色谱(SP2100, Beifenruili Co, Beijing, China)分析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乙醇含量采用气相色谱(GC-2014, Shimadzu Co, Japan)测定,具体分析乙醇、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含量变化,碱度和pH值测定参照标准方法[17],碱度采用电位滴定法,pH值采用电极法用pH计(Thermo-868, Thermo Orion, US)测定。
通过分析酸化产物浓度、单位负荷产酸率、乙醇和VFAs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水解酸化阶段,不同F/M对发酵类型的影响。
不同F/M条件下,VFAs的主要成分中乙醇、乙酸、丙酸、丁酸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图4所示。水解酸化96 h时间内,F/M为3和4时,乙醇浓度较高,且明显高于其它组别,但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最高浓度发生在16 h,分别为8169.51 mg·L-1和11560.23 mg·L-1。F/M为2和2.5条件下,乙酸浓度随时间增加,且F/M为2.5时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当反应时间为96 h时,乙酸浓度达到最大,为4913.11 mg·L-1。F/M为0.5和1时,丙酸含量有明显的积累,通过对比表3和表4中产气量和产甲烷量发现,F/M为0.5和1的产气量和产甲烷量相对较高,这是因为F/M较低,产甲烷菌活性较强,使乙醇和VFAs(丙酸除外)迅速消耗,造成了丙酸浓度的大量积累。F/M为2和2.5时,pH值>5.6,丁酸浓度(4500~8000 mg·L-1)高于其它组别(﹤3000 mg·L-1),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出现了波动,含量相对稳定,为丁酸型发酵,且发酵系统稳定。
图1 F/M对乙醇浓度变化影响
图2 F/M对乙酸浓度变化影响
图3 F/M对丙酸浓度变化影响
不同F/M下,乙醇和VFAs单位负荷产酸率随时间变化如图5~图10所示。 F/M为0.5和1时,随着随时间的增加,单位负荷产酸率逐渐降低,到96 h时分别降低40%和33%;F/M为2和2.5时,单位负荷产酸率基本保持不变,且高于其它F/M;F/M为3和4时,前48 h单位负荷产酸率基本保持不变,48 h后单位负荷产酸率随时间逐渐较低,96 h时二者均降低了31%,这是因为过高的F/M,使VFAs累积,导致系统pH值降低,影响了微生物的活性。
图4 F/M对丁酸浓度变化影响
图5 第16 h时VFAs单位负荷产酸变化
图6 第32 h时VFAs单位负荷产酸变化
根据乙醇和主要VFAs的含量,可以将发酵分为乙醇型发酵、丁酸型发酵、丙酸型发酵等[18]。为了探究不同F/M对发酵类型的影响,研究了各种发酵类型主要成分在不同F/M下,随时间的变化如表2所示(A~E分别代表发酵时间为16~96 h单位产酸变化,时间间隔为16 h)。乙酸含量在各组中含量较高(除F/M为3和4试验组),将乙酸含量计算在内的其它组分含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对比4组不同VFAs和乙醇含量比较来看,百分含量最高的时乙醇+乙酸,其次时丁酸+乙酸,丙酸+乙酸含量相对较少,这种乙醇和VFAs组成说明餐厨垃圾在厌氧消化酸化阶段的发酵类型是比较复杂的,且不同F/M对应不同的发酵类型。可以看出,F/M为0.5和1时,丙酸+乙酸含量较高,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积累;F/M为2和2.5时,丁酸+乙酸含量较高,为77%~85%(除个别组别外),属于丁酸型发酵;F/M为3和4时,乙醇+乙酸含量最高,达到80%~92%,属于乙醇型发酵。但结合单位VS产酸率可知,F/M为3和4的单位产酸效果较其它F/M低。
图7 第48 h时VFAs单位负荷产酸变化
图8 第64 h时VFAs单位负荷产酸变化
酸化阶段产生甲烷并不利于乙醇和VFAs的积累[19],使乙醇、乙酸、丁酸被提前利用,导致丙酸含量升高,使后续甲烷化进程受到阻碍。笔者通过研究不同F/M下酸化阶段的产气量和产甲烷量随时间的变化,结合乙醇和VFAs积累情况,以确定甲烷化适宜的F/M范围。
图9 第80 h时VFAs单位负荷产酸变化
图10 第96 h时VFAs单位负荷产酸变化
不同F/M条件下,产气量和产甲烷量如表3和表4所示,pH值和碱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当F/M为3和4时,酸化阶段的pH值较低(4.3~5.0)。这是由于有机负荷较高,造成了水解酸化产生的VFAs过量积累,致使pH值降低,阻碍了水解酸化及后续甲烷化进程。当F/M为2和2.5时,反应体系pH值为 5.63~5.82,在水解酸化细菌的活性范围内(pH值5.3~6.2),合理的pH值促进了水解酸化细菌对于有机物的降解效率,水解酸化程度较高,产生了大量的VFAs;另一方面,在此范围内,几乎没有甲烷的产生,说明VFAs的大量积累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可为后续甲烷化进程提供目标性产物。当F/M为0.5和1时,乙醇和VFAs积累量不高(见图1),产甲烷水平相对较高,最高达到了50.38 mg·L-1VS,这是由于较低的有机负荷,使得水解酸化产生的VFAs还未积累,就被产甲烷菌利用产生甲反应体系的 pH值 和碱度是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评价指标。图11为发酵前后碱度和pH值变化,不同F/M下,发酵后碱度较发酵前碱度均有明显升高,表明系统趋于稳定化。其中F/M为2和2.5时,碱度分别达到了4800 mg·L-1和5650 mg·L-1,pH值分别为5.82和5.63,系统稳定性良好,结合发酵产物,证明系统的丁酸型发酵稳定。F/M为0.5,1,3,4时,碱度在3000~4000 mg·L-1之间,系统稳定性相对较差,且F/M为3和4时发酵后的pH值仅为5和4.3,说明系统酸化现象严重。
表2 不同F/M下96h内乙醇和VFAs含量 (%)
表3 不同F/M条件下产气量、甲烷产量变化 (mg·L-1VS)
表4 不同F/M条件下产气量、甲烷产量变化 (mg·L-1VS)
烷,系统中的pH值也有利于产甲烷细菌的生存。但产甲烷菌使得乙醇、乙酸、丁酸还未积累就被利用分解,造成丙酸的积累,且单位负荷产酸率不高,不利于后期甲烷化过程中甲烷的生成。
图11 发酵前后碱度和pH值变化
综合以上分析,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酸化阶段,当F/M=0.5和1时,丙酸+乙酸含量较高,并伴有甲烷产生,这是因为乙酸和丁酸被产甲烷菌利用产生甲烷,导致了丙酸的积累,丙酸+乙酸含量达到了56%~80%,属于丙酸型发酵,此发酵类型并不利于后续甲烷化进程,且系统的碱度较低,稳定性差;当F/M=2和2.5时,酸化末端产物以乙酸和丁酸为主,丁酸+乙酸含量为77%~85%,属于丁酸型发酵,几乎没有甲烷产生,可为后续积累大量可利用的VFAs,系统的碱度最高达到了5650 mg·L-1,证明此时的丁酸型发酵稳定;当F/M=3和4时,乙酸和乙醇浓度较高,乙醇+乙酸含量为77%~85%,为乙醇型发酵,碱度仅为3000 mg·L-1左右,系统稳定性较差,此时的发酵系统不稳定,较低pH值(5和4.3)会使甲烷化过程中产甲烷菌活性受到抑制,而且单位负荷产酸率不高,影响后续甲烷的产生量。
(1)F/M对发酵类型影响显著。当F/M≤1时为丙酸型发酵,并伴有甲烷产生,该发酵类型并不利于后续甲烷化进程;当1
(2)F/M对餐厨垃圾酸化过程的产气量和产甲烷量存在影响。F/M≤1时,单位VS产气量和产甲烷量较大,说明在水解酸化阶段就伴有甲烷化过程,并不利于酸化水解过程中VFAs的积累。
(3)F/M≤1和F/M﹥2.5时,碱度在3000~4000 mg·L-1,单位产酸效率相对较低,系统稳定性相对较差,且F/M﹥2.5时发酵后的pH值仅为5和4.3,超出了水解酸化细菌的产酸活性范围。1﹤F/M≤2.5时, 碱度达到了5650 mg·L-1,系统稳定性良好。
[1] 中国信息研究所.2017-2022年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信息研究所,2017.
[2] Zhang C, Su H, Baeyens J, et al. Reviewing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food waste for biogas yields[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 38(5):383-392.
[3] 刘研萍, 王 玮, 陈 雪,等.盐分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6,34(02):53-57.
[4] 李雪敏, 元毛毛, 刘研萍,等.餐厨垃圾超高温水解酸化过程研究[J].中国沼气, 2015,33(03):23-26.
[5] 陈 雪, 袁海荣, 邹德勋, 等.餐厨垃圾和稻草两相厌氧发酵及其动力学[J].环境工程学报,2015,9(05):2405-2411.
[6] 刘研萍, 燕 艳, 邹德勋, 等.高温水解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4,32(01):43-48.
[7] Pan J M, Zhang R H, Hamed M, et al. Effect of food to microorganism ratio on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food waste via anaerobic ferm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8,33:6968-6975.
[8] 张玉静. 餐厨垃圾厌氧水解产挥发性脂肪酸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1-5.
[9] Wu Y, Wang C, Liu X, et al. A new method of tw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 for fruit and vegetable waste treatment[J].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11:16-23.
[10] Hong C, Hai-yun W. Optimiza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 production with co-substrate of food wastes and dewatered excess sludge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4):5487-5493.
[11] Jiang J, Gong C, Wang J, et al. Effects of ultrasound pre-treatment on the amoun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extracted from food waste[J].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155:66-271.
[12] 任南琪, 刘 敏, 王爱杰, 等.两相厌氧系统中产甲烷相有机酸转化规律[J].环境科学, 2003, 24(4):89-93.
[13] 何曼妮. 不同温度对餐厨垃圾酸化及其产物甲烷化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10.
[14] Zeng S, Yuan X, Shi X, et al. Effect of inoculum/substrate ratio on methane yield and orthophosphate release from anaerobic digestion of Microcystis spp.[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78(1-3):89-93
[15] 刘 丹, 李文哲, 高海云,等.接种比例和温度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3):1163-1168.
[16] Chen Y, Liu K, Su Y, et al. Continuous bioproduction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from sludge enhanced by the combined use of surfactant and alkaline pH[J].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 140:97-102.
[17] No. 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21st Edition[J].Journal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2006(1):130.
[18] 任南琪, 王爱杰. 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0-21.
[19] 吴清莲.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