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梅 向昌国
摘要: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增多。文章以在中国知网平台检索到的2012~2017年五年来“乡村旅游”为题的核心期刊文献为综述对象,对其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并对乡村旅游的热点问题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转型升级等进行分析和综述,最后指出我国的乡村旅游研究趋势。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后续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自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定位“中国乡村游”,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是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10年间,我国乡村旅游业从鲜为人知到高速发展。各地方乡村旅游开展也是的如火如荼,出现井喷式发展,而“乡村旅游”这一课题也引起了个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但近5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还未有学者对其进行过总结和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以“乡村旅游”为题的期刊搜索显示,2005年以前可检索到的期刊数位数不多,2005年为75篇,而2006年就增加为247篇,2007年达440篇,随后直到2017年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成线性上升趋势(如图1),说明我国乡村旅业从2006年开始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且发展迅速。其中核心期刊来源共1934条结果,CSSCI来源共383条结果。在研究内容上,检索结果以关键词出现频率统计,以降序排列(如图2),可见国内学者在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上还是偏向于乡村旅游的概念、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模式上,而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生态保护、社区参与及转型升级上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对于当下比较热门的乡村旅游发展动机、旅游者动机、旅游产品营销、影响因素和旅游扶贫及带动就业方面的研究则偏少。此结果凸显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但也暴露了乡村旅游研究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和弱点,给未来乡村旅游研究的方向提供了指引。因此,本文对当下乡村旅游的热点内容进行综述,同时也对欠缺之处提出展望。
2012年以前,乡村旅游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动力机制、社区参与、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可持续发展上。为了保证综述结果的严谨性、权威性和时效性,选择了2013~2017年核心期刊来源的文献进行了主要分析和综述。
2013年开始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又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增长,而其研究热点也出现变化。主要集中在营销、游客满意度、产业融合、旅游带动就业和精准扶贫,同时学者们也延续了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而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定性研究趋于运用统计学或因子分析等定量的研究方法。
(一)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好的乡村旅游产品离不开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而随和科技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乡村旅游也面临着营销手段的革新。刘换菊(2016)通过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对比,分析了各种新媒体营销路径的优势,给现代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方向;赖晓华、赵淑容(2015)指出了乡村旅游营销普遍的不足之处,并通过《爸爸去哪儿》对拍摄地乡村旅游的带动现象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营销创新;彭丽、谭艳(2014)则认为在智慧旅游大背景下,企业应该重视通过完善智慧型导购系统来践行重庆合川区旅游企业的精准营销策略。说明国内的乡村旅游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借助新媒体等平台的智慧旅游影响也收到广泛认可。
(二)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
游客满意度是乡村旅游地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和乡村旅游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学者们也做了许多研究来不断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林丹(2015)运用因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学历的高低和游客满意度呈反比关系,而不同的收入和客源来源也将影响游客满意度;宁志丹、李海娥(2015)提出乡愁感知概念对乡村旅游满意度是否有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乡愁感知中的“乡味体验”和“乡景观赏”因素跟乡村旅游满意度成正相关,而“乡愁寄托”因素跟游客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黄炜、孟霏等(2017)本文运用美国顾客满意指数( ACSI) 模型,首先构建出乡村旅游满意度研究框架,并以武陵山片区张家界和凤凰为例,梳理了游客期望、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感知质量、游客抱怨、游客忠诚等因子的相互影响关系与路径。目前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多为判定型的,而如何提升游客满意度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也是业界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乡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张曼婕(2014)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结果表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和知名度的提高;李泓沄、储德平(2015)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脱贫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三大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开展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融合的养老型乡村旅游可以有效解决这三大社会问题。
(四)乡村旅游就业与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对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而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人口创业和就业方面也起到巨大的作用。吴小立、胡新艳(2017)搭建了农民创业的跨层次嵌入与乡村旅游资源的适应性管理的理论框架,发现农民特质嵌入及乡村旅游环境嵌入的动态性决定创业资源管理也是一个持续性的社会学习过程;林宗贤吕文博等(2013)以臺湾地区为例,比较性别差异下中小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创业动机模式,通过多元方差分析(MANOVA) 结果表明,女性的拉力创业动机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的推力创业动机则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经营主要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与获得利益,而男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经营主要是因为对过去生活不满意;周杨(2014)通过对广东省4各地区的问卷调查发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总体满意度较高,而且 个人月均收入水平、 工作时间、 工作可得性、 人际关系以及政府政策 5 个因素显著影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就业满意度;陈佳、张丽琼(2017)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其中资源差异与社区基础是农户生计变化、社区影响的原动力,政府角色、社区(企业)作用与农户利益是旅游开发管理的核心,旅游开发模式中政府有效管理、农户主体地位与外界力量正确介入才能保障乡村旅游有序进行,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与转型;崔晓明(2017)以秦巴山区安康市为例,对乡村旅游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进行了研究。
(五)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精準扶贫方面的研究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周璐(2017)以在“旅游+”视角下,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进行了探析;林巧、杨启智(2016)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四川省宣汉县鸡坪村为例,指出了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慧(2017)以旅游扶贫为背景,分析旅游扶贫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 “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及以政府为依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的 “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张军(2017)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的 17 个省级贫困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考察、走访、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张湾区的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认为旅游扶贫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林移刚(2017)基于生产要素视角,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给出破解方案;吴靖南(2017)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李烨(2017)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 CCR 模型和BCC模型,应用 DEAP2.1软件,对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效率进行了评估分析。
(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伴随我国乡村旅游整个发展阶段的一个话题,但是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日渐演变,学者们也提出了新的看法。毛峰(2016)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刘焕庆和吴健(2017)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从宏观规划制定、旅游信息及数据平台建设、乡村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及制定乡村综合管理制度角度对延边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宏观性建议;任世国、邓谋优都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都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七)研究方法的更新
以往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都偏向于纯理论性,但是随着量化的研究方法不断被认可,很多学者采用因子分析等统计学的方法给予定性的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直观和可信。卢小丽和赵越(2017)采用DEMAEL方法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李冬(2017)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校乡村旅游创的客影响因素及模式进行研究;刘苏衡和刘春(2014)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王莹(2015)采用因子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对杭州市省、市二级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点)进行研究,找出了影响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子;杜宗斌和苏勤(2013)构建了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并找出了影响社区居民归属感的5个维度;黄泰和查爱欢(2017)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乡村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方式及其动力因子影响机理,实证度量了我国乡村旅游政策、经济、文化、环境四大因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申倩琳和董凤丽(2015)就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和旅游支持四个维度、45 项具体指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
随着政府对农村问题的密切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日益走向成熟,但是学术上的进步与实际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乡村旅游地还是面临诸多问题。而国内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旅游企业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和特色化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大多还是通过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对乡村旅游进行研究,相较于国外还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性,后续的研究需要多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多采用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乡村旅游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娟.新时期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主导的动力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2009(01).
[2]侯兵,陈肖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基于农民参与的视角[J].农村经济,2008(06).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