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冬冬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
我国与德国的贸易投资互动密切。自1972年正式建交,中德两国历来维系着良好的关系。现今,德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德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在欧盟以外的最大贸易伙伴(Hofmann,2015)。双方如此密切的经济交流,意味着我国需要大量的精通德语的高层次人才。据统计,我国目前开设德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110余所(黄克琴,王颖频,庞文薇,2015),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少高校纷纷新开德语专业,证明了我国目前对德语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青岛和德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1897—1914年间,德国殖民占领青岛,奠定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框架,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现今,青岛成了德国在中国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由双方总理推动、国家层面规划的“中德生态园”正在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新区展开大规模建设,这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规划用地约11.5km2,拓展区约70km2(高月霞,吕占志,2015)。2017年8月,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第一辆整车下线仪式在青岛即墨总装车间顺利举行,预计该基地将于2018年3月全面建成投产,届时将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的能力(娄花,2017)。
可见,青岛业已成为德国的投资热点,有望成为排在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对德经济合作第三城。这就决定了青岛需要大量的德语高层次人才。目前,在青岛开设德语专业的本科院校为6家,其中公办院校4家;几年内山东大学将把德语专业迁往青岛校区,届时德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将达到7家,其中公办5家(公办: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非公办:青岛工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而作为驻青高校的“旗舰店”,作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国海洋大学,应当承担起培养德语高素质人才,满足青岛需要的重担。
现今,单一的外语语言能力已不能够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如果把外语专业简单地理解为听说读写,很难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胡壮麟,201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更加强调学生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李立国,2016)。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通晓外国的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自2002年开设德语专业招收本科生,2012年12月正式成立德语系,由德国著名汉学家、作家、翻译家顾彬担任第一任主任。在学校和学院的引领下,经过四年的发展,在学生培养、国际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断努力,实现了一些突破。在2016年初德语系申请学校重点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时,全系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顾彬教授),博士5人(包括外籍教师),外籍教师4人,除了顾彬主任之外全部为青年教师。回顾发展历程,分析专业现状,在重视本科教育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团队来更好地进行本科教学,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以保障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这些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现有师资和资源条件下突破性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作为综合性大学中的弱小专业,德语系愿意把握自身特色,找准发展方向,大胆实践创新,勇作学校和学院的试点,为学院和学校的创新发展输送宝贵的探索经验,按照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做出进一步的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将专业综合改革总体目标概括为:以培养一流本科生为根本任务,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重要发展途径,依托学校资源,打造省内领先、国内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德语专业,立足青岛、山东,辐射华东、华北,面向全国,按照“语言—人文—能力”三位一体的厚基础、高能力、宽口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扎实语言基础、较高人文素养、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复语型德语高级人才。在此过程中,紧抓国际化思路,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依照教学相长的效应,实现德语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德语系在2016年4月底完成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论证,正式立项。在认真听取学校、学院以及校外专家的建议后,德语系确定了国际化这一导向性思路,在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两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改革目标,力求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围绕以上目标,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建议如下。
(1)2016年11月,顾彬先生的主任任期结束,我们向学校提出申请,聘其为荣誉教授,每学期固定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设报告和研讨课,并和他探讨共同翻译出版一批翻译学著作。2017年9月,经过前期近半年的努力,聘请一名现已退休的原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德语分会委员和教授来校长期工作,担任德语系顾问,深入参与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导和帮助年轻教师规划个人教学和科研业务。这也是学校聘请校外退休教授来校长期工作的首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2)目前德语系共有三名长期外教,两名具有博士学位,一名具有硕士学位,是该系与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成功建立合作并通过他资助的高校讲师项目引进的。博世基金会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开始于2008年,2017年该系首次申请博世基金会的高校讲师项目并成功入选,有助于我们聘请有资质保障的长期外教。
(3)聘请多名短期专家来校授课,进行学术交流,如2016年春季学期的德国萨尔州大学Nobert Gutenberg教授,2016年秋季学期的德国著名翻译家Marc Hermann和Eva Schestag,2017年春季学期的德国作家Wulf Noll教授,2017年夏季学期的德国作家Monika Littau教授,2018年春季学期的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儿童文学家Meibauer教授夫妇。
(4)综合改革项目极大助力了青年教师的发展,2017年全系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与教师培训,累计24人次。2017年年底,该系终于在职称方面取得突破,一名年轻教师评上副教授。目前,所有年轻老师都努力进取,积极申请各类别的教研和科研项目,迄今为止,立项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一项,立项校人文社科培育项目三项,省教育厅项目两项。
(5)开展中德老师共建课堂,在旅游口译和德汉口译两门课上,邀请德国外教参与其中,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翻译场景,教学效果良好,我系拟继续打造和外教共建课堂的模式,争取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出进一步探索。
(6)积极学期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会。2016年10月,召开“中德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2017年1月,组织全体中教和外教围绕“中国学生学习德语语音的特点”一题进行研讨,并由外教对中国教师进行语音学专业培训;2017年11月,组织驻青高校德语专业教师召开“德语专业大学生演讲及展示能力的培养”研讨会;2018年1月,组织全系教师开展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与中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还积极尝试新的教学形式,2017年秋,该系一名教授带领两名年轻教师录制慕课《德语语言学教程》,实践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智慧树网运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自主视频学习,预计于2018年下半年上线,面向全国德语专业学生开放。该课程不仅是外国语学院的首门网络课程,更是全国德语专业的首门网络课程。
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笔者有如下建议。
(1)继续拓展与德国高校的合作。与波恩大学的学生交流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本项目资助。成功与德国萨尔州大学建立合作,与2018年春季学期派七名同学前往学习;与德国卡塞尔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2017年夏季学期,派出17名学生前往卡塞尔大学参加暑期班,首次实现了学生的海外实习;与德国埃森-杜伊斯堡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合作开展学生的长、短期交流项目。
(2)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年申报SRDP项目,其中“德国媒体中的青岛形象——以2005—2017年德国五大报纸杂志涉青报道为例”和“通过对垃圾分类的调查研究制定中国海洋大学垃圾分类方案”两个项目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年和2017年秋季学期,连续两年举办“德语语音比赛”;2017年12月,组织举办“第一届驻青高校德语专业演讲比赛”,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展示和实践平台。由学生独立主办、撰稿、印刷的国内德语专业第一本学生杂志《Moin!》已经印刷四期,受到德国合作伙伴和国内兄弟院校好评。学生在各类比赛屡获佳绩,2016年11月,获得全国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赛二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11月,再次获得该比赛三等奖;2017年11月,2014级袁同学参加第十届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在德语交传组获得全国第四名,荣获三等奖。
(3)提高学生的复合化水平,与德国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本科和研究生的跨专业联合培养方面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比赛,例如2015级胡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014级张同学在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届永旺杯日语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
(4)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由郭同学等负责翻译的《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青岛里院建筑形态的开创者》于2016年10月在青岛出版社出版;由顾彬先生带领学生一起翻译的诗歌2017年12月发表在《寻找》(第一辑)中。2017年11月,我系首次资助三名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全国高级学术会议。2017届毕业生中,有9名学生通过研究生考试,被国内知名大学录取,有14名学生出国读研;在2018届毕业生中,更是有三名同学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这彰显出该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成效。
(5)在校企合作方面,与青岛中德交流协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
(6)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开创性地针对本科生开设“学科基础素质”这样的导论性课程和“语言研究方法导论”这样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导论性课程通过让学生阅读人文科学文献,用小论文和课堂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在课程设置上督促学生对人文社科的涉猎。专业课程让学生系统地研读学术论文,进行批判性思考。教师们还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和教研项目,在2014级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中,有两名学生将设计课堂实验,进行教学法方面的探索,这与教师们的教研项目都密切相关。
自德语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立项以来,全系教师积极进取,不敢松懈,在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实现国际化方面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认真反省所进行的工作,还是有不少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需改进和改善,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平衡上力不从心,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专业发展,高校综合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李立国,2016),因此我们要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系内工作,调动起有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共同参与系里工作,形成合力,以期更好的发展。在学生工作方面,还需要充分了解和听取学生的声音,在一些活动的组织上,可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德语系能够立项学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是学校和学院对德语系的信任和扶持,是给德语系发展的机会,感谢学校和学院的重视,也感谢全系教师的团结合作和积极奉献,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我们会在专业建设、国际交流合作、教学和科研上继续团结合作、大胆探索、努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