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8-03-29 23:48:42吴頔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吴頔

(南京工业大学生态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1816)

目前,党与政府部门均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因此,将该课程列为高校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且改革进程在不断深入,促使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效,然而,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却相对缺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关键问题。

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确立的背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华北地区的高校均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划分为新民主主义理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三项重要内容[1]。1952年,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若想更好地顺应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应合理调整课程,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还将新民主主义理论转化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9月,新中国对高校的理论课程进行科学的调整,并颁布实施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试行方案)》,且该文件的提出,正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定为 《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也具体规定了课程教学大纲与学时。1961年,我国教育部针对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又一次修改,主要是将高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修改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待到1966年的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产生,导致很多工作都与原本的轨道偏离,这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造成了影响。

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育观念、模式与现实相脱节

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是让大学生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待与处理问题,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性与保障性发挥极致。但是,马克思主义教材内容和现实间的联系不密切,导致课程内容存在着交叉、重复的现象,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通常是照本宣科,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且存在着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且实际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和现代开放性、多元化的社会不相符,导致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差距,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2.2 课程的政治色彩太过浓厚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尽管获得了实质性的改革与进展,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其政治色彩相对浓厚,且在具体教学中,太过重视其政治色彩,导致马克思主义俨然成为纯政治性学科,致使社会现实与学科教学内容存在着差距。而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也衍生了大量的矛盾与社会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所学习到的理论点和社会生活发生相脱节的问题[2]。

2.3 高校师资团队建设力度不足

当前,各大高校将重心放在学生专业课程、职业素质培养与毕业率等方面,忽视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5],且该学科的授课教师待遇与专业课教师存在差异,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且责任感也不够强,存在着应付教学的现象。同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的骨干教师流失问题突出,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入职行政岗位,使得很多都是兼职教师或新任教师,尽管可以胜任该工作,但是其理论功底、专业性与教学技巧等都有所欠缺,无法系统而具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点,进而不能满足具体的教育需要。

3 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3.1 更新教学观念,把控好教育方向

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具体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此,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也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还会影响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对此,高校教育应进行科学的研究,注重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度认知,从而更好地应对多元化、多面性的社会舆论。教师应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要具备全局性思维,科学认知马克思主义观,既要让大学生掌握足够的政治知识点,又要强调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进而探索出更为优质的教学体系。

3.2 创新理论教学模式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实施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与接纳新观念。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对枯燥,为实现教学的高效性与创新性,教师应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源来展示课堂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以更加贴合实际,遵循客观事实。教师要具备独特的视角,重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及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渠道进行拓展,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与趣味性,以实现教学的高效性[3]。教师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应用步骤,应及时到大学生网络互动平台与大学生展开密切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教师充分了解与把握大学生心之所向、心之所想。

3.3 强化教师团队建设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教师人才,且师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可见,配备专业的师资团队成为必然要求。对此,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重视引进优质的教育人才,要求教师要具备正确而合理的政治理念,充分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4]。对于新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高校应成立教师培训班,不断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道德修养,且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探索与实践。教师培训体系应具备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注重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进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这就需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实现教学的全面突破,强调各部门间做好协调与合作,以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新时期,为提高马克思主义课教学质量,高校各部门必须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基本价值,优化与完善课程教学系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学识修养,还要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工作,打造更为完善的教学计划与方案,以至于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推进课程改革进程。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