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涛,巩卓,华薇,白煜,薛瑶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它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围绕学科知识点,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教学音频或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特点是: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反馈及时、针对性强。这些特点使得微课程的制作与学习简单易行。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微课程”,其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随后,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各地成功开办了自己的MOOC,掀起了一股MOOC热潮。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和实施较国外稍晚,短短几年的时间,微课在中国已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演变,内容上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国外对微课在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大规模开放的在线微型课程不断涌现,有的课程针对教师,有的课程面向学生,也有的兼而有之。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Mini course、Micro lesson开始在国外萌芽。早期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推动学校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兴趣,分别推出了微型课程。目前我们所说的微课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所创设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主要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实际教学。目前在国外发展比较好,影响比较大的微课主要有可汗学院以及TED。90年代后期新加坡教育部实施微课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网,资源积累达到35万min的微课视频节目,每个视频时长约15min,该网站得到教师普遍认可,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技能,深化教学实践,通过资源能帮助教师联系更多的同行,给教育视频资源以及微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始于2011年,到2012年微课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文献发表数量仅仅是个位数。直到2013年,国内开始关注了微课,对微课的相关研究明显增加,最明显的上升是2014年和2015年,呈现井喷状态,人们对微课的认识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国内较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广东省佛山教育局研究员的胡铁生,他把人们对微课概念的认识分成“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阶段,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最近几年的微课研究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呈蓬勃发展的趋势,研究遍布了各个学科领域,尤以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为主。微课的研究探讨逐渐开始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走向课程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建设、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开始走向成熟化。
微课作为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补充与资源拓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教学设计、课程制作、实际应用尤其是以学生为制作主体的微课教学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以学生为制作主体的微课教学是对微课的再创新,是大学生拓展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由此,微课将会切实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得到更好的利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创意得以体现、所学技能得到实践的目的。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基于微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验目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下自学的时间针对已学的语言点、知识点、语言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制作成微课素材共享,这样一来,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课上的时间,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技能训练。
在备课阶段,将需要讲解的语言知识点化整为零,并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一定难度且有可扩展空间的语言点和知识点,指导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微课课件制作,主要形式是以“PPT+音频/视频”讲解为主。课题负责人结合课题组成员教师所教授的教材内容制定了《教材中微课可行性采点表》,又具体分为大学英语二级教材组以及大学英语四级组,各组根据该学期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挑选出适合学生进行微课实践的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微课实践。
学生可以参考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教师指导,将少量的具有一定难度和意义的语言点和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微课实践活动时需要将任务个性化、具体化。在已进行的微课实践中学生参与并完成的微课制作形式主要包括:(1)个人制作PPT,嵌入音频讲解;(2)将小组讨论过程制作成视频文件;(3)学生之间的访谈内容制作成视频;(4)简单的PPT等。
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修改,再经过学生的反复修改之后才能发布,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找出适合自己学习目的、需求的素材进行自学。
为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对微课的认知情况,教师首先自行编制了 《大学英语微课实践教学研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问题主要涉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学生对微课的了解程度,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设想这几个方面。问卷总共有32个题目。正式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共有478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示范、对比,让学生对微课以及实践教学有所了解,为后续的参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和语言信息支持,并指导个别学生完成微课制作,总结经验。教师还会指导学生将课本知识等内容进行分类,挑选出适合作为微课制作素材的语言点、语言技能等内容。学生制作PPT讲稿,经过教师的指导和修正,学生进一步完善讲稿,并嵌入语音讲解。
微课实践教学在三个校区同时展开,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一个学期。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学生们提交的微课作品包括大学英语二级16个,三级4个,四级10个。陆续还会有更多作品提交。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值得教师反思。
学生们对微课录制技术掌握情况不同,使用的录制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学生使用“爱剪辑”,有的学生使用bandicam录屏软件,还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拍录像。这样在音质、画面、字幕等呈现效果上产生较大差异。
通过访谈,教师们还了解到不少学生对于录课技术心存畏惧,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才迟迟未参与微课制作。有的教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如何将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插入到PPT中进行播放,并亲自指导学生尝试一些难度低的作品,这种示范作用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但是多数教师本身对于微课录制技术不精通,只能鼓励电脑技术好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这种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方式也解决了不少人的技术难题。
不少学生感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压力大,不愿意分散精力去制作微课。况且他们认为即使参与这项活动,也不能给自己带来成绩上的奖励,所以积极性较低。还有的学生担心英语水平差或者PPT制作困难,缺乏信心。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微课内容与教材相联系,知识点正是学生急需的,学以致用,既可以缓解课堂压力,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深入学习。
(2)参与微课制作的学生可以算入平时成绩,作品优秀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演讲向其他同学分享经验,得到肯定与表扬也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3)教师及时反馈,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无论是课件制作、语言质量、发音、录制技术、选题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那么学生必然会更有信心去接受挑战。
该研究探讨了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微课实践活动。通过前期的调查和初步实验,了解学生对外语学习、微课实践的认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改善了学习方法,提高知识掌握率。学生深度参与微课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建构一种新的“学生—教师”关系:学生参与—教师辅助—学生受益。同时,学生制作的微课课件有助于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参与微课实践教学环节将有力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