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的理论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2007年提出,总结提炼了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其著作中提出的名句“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会同样引起人们的厌恶”。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省兰考县的讲话中,提到“塔西佗陷阱”,将其总结为“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在党的十九大成功召开的今天,我国各级政府思考如何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笔者认为应首先充分认识新时期媒体公信力的多元内涵与现实危机。
在新媒体、融媒体时代,各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全方面的危机、在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的报道中,自媒体的无底线营销炒作、传统媒体的报道失位等各种因素,引发了全社会对媒体公信力的广泛质疑和探讨。
媒体公信力又被称之为媒体可信度,是指媒体赢得特定目标受众广泛信任的能力和特性。公信力有两个基本构成要素:trustworthiness(诚信度)以及expertise(专业度),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受众内心所处的地位重要性的体现,集中表现在媒体内部特点和外部表现上;它也是衡量媒体在社会公众心中的诚信度、专业度和权威性的标杆和尺度。传播是各类媒体最基本价值的体现,因此媒体公信力的程度,也直接影响其传播范围和效果。
当下,国内各级媒体纷纷提出转型的路线图,原来专精一块的各类传统媒体都在进行所谓“融媒体”平台转型。不同的传统媒体都把原先的平面媒体、互联网网站、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互相结合为融媒体。当然,在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融合的效果如何?是否停留于口号上?是否只是媒体的“自娱自乐”?受众对此的接受度如何?是否真正改变了传统媒体每况愈下的态势?这些问题都是融媒体现阶段遇到的现实问题,本文并不赘述。但无论如何,融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平台(Platform),在国内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野蛮生长”。
融媒体的高效传播、极快的时效性、图文视频一体化、算法推荐等基本传播特征,社会受众对此的接受度很高。但是,融媒体在以极快的速度挤占传统媒体地位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例如,:碎片化传播、断章取义、耸人听闻的标题等在18-19世纪传统报业出现之初的混乱场面又再一次显现;更有甚者赤裸裸的传播谣言、毫无底线的谩骂,这些都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要知道,媒体公信力的建立,就是在19世纪,美国社会学者和媒介从业人员反思了报纸毫无公信力的“街谈巷议”以及纯粹以宣传鼓动(propaganda)为目的的政党报纸的负面效应,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新闻自由、客观性、平衡性以及自律与他律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经过两个世纪无数有理想的新闻人的不断奋斗才最终建立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所谓“第四权力”。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之后真相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的速度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先决条件:对事件性新闻的客观与核实,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角色期待也面临着崩塌,而这一次的变革这可能连专业新闻宣传报道者也不能幸免。
一些社交媒体为了提高流量,手段就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标题党”,目的也是非常简单明确的“赚流量”,从而追求其赚取商业利益的终极目的。同时为了规避平台的监察和用户的举报,用似是而非的方法游走于新闻“灰色地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造谣传谣,但达到完全欺骗观众的造假效果。这类新闻出现频率很高,每隔一段时间必然换一种形式再来一次,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媒体存在的公信力缺失问题的严重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或者是以个人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最缺乏的是实地深入采访调查的动力和能力。首先他们没有必要和动力去进行调查,因为自媒体传播的第一要素——“速度”,要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跟进热点事件,甚至是“蹭热点”,这就必然没有时间也不需要去进行新闻调查,热点在社交媒体时代更新速度之快,社会大众关注点转移之快,都使得自媒体不需要去做调查。
而在能力方面,作为个人,自媒体特别是大V们,可能很多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拥有相当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以及对事件出色的见解,但这些都是完全主观性的,并不能代替新闻的客观性,不能代替实地调查,也不能代替对当事人的采访和事实真相的挖掘。正因为自媒体对事件真相不了解,他们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只能谈观点、谈价值判断,而无法谈事实、谈真相。新闻评论只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猛烈的向下扫射,最终在事实真相呈现时,特别是反转新闻出现时,就损害了自媒体的新闻公信力,也对整体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塔西佗.历史[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1(6):7.
[2]《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