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政策虽帮助了很多贫困学生,逐步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但也逐渐凸显出了很多问题。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在符合国家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尽力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总结经验,让学生能最大程度获取资助育人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
国家本着不让任何一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多种途径和手段的资助。但随着资助流程的日益简化,途径日益增多,得到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开始认为国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当自己没有得到资助时,便会产生不满情绪[1]。并且,当他们过于轻松地获得资助时,就会减轻对诚信的重视,使得拖欠贷款、拖欠学费的问题逐渐严重。
同时,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每年会发生细微变化,很多大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资助政策的所有规定,导致他们在申请资助时很多材料准备不足,无法及时成功申请。另外,许多高校的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不能被学生及时获取,另有一些学生碍于情面不积极申请,岗位对学生个人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求日益增多,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没有获得这一项资助,反而一些不太贫困而有更多工作能力的学生得到了岗位。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资助工作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
当前高校内的各项资助政策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和各院系辅导员老师负责牵头落实,辅导员负责的工作繁杂琐碎,管理的学生人数普遍偏多,这就容易出现资助政策不能准确宣传到位的情况。而国家资助政策过于泛化,且没有特别凸显政治思想教育作用。精准到人的资助工作还未全面展开,尚缺乏对学生从内到外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帮助。
就贫困生而言,部分贫困生在家庭经济有所改善的情况下仍不愿摘下“贫困帽”,他们自恃贫困,认为国家的资助理所当然,进而产生“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诚信和感恩意识不断弱化,多次申请并获得资助;一些学生碍于情面,羞于承认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因此不主动申请补助金;更有一部分“假贫困生”并没有将资助金用到个人的学业和必要的生活花销上,而是将资助金用在购物、游玩、请客吃饭等不必要的方面。这些情况会导致重复资助和资助不到位的问题出现。
此外,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前期评定资助与后期的评估育人工作须有机结合。然而,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前期的贫困认定、审查过程,对后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金使用评估和思想教育工作相对放松,大大降低了这项工作的育人价值,从而难以有效解决困扰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困难”的问题。
大学生在资助项目上诚信感恩意识逐渐弱化让很多高校束手无策,学生还款越来越不及时,甚至将拖欠、违约看作平常之事,严重违背了国家和学校的初衷。资助育人工作,更重要的在育人,学校可以建立诚信档案,广泛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受助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有效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让学生能够以谨慎的态度去面对贫困资助这项工作。
资助如果过于泛化,就会让资助变成类似“死工资”的存在。这不仅增加了国家与学校的压力,也让学生将上学领资助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认为资助金得来容易,之后便会懈怠学习。因此,精准资助势在必行。建立统一、系统化的贫困认定信息平台,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资产信息、困难情况及各类佐证收录其中,根据各地区薪资及消费水平制定相对个性化的标准,计算学生的贫困程度和等级,为那些资质优秀而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更多精准化且实质性的帮助,让大学真正成为他们人生境遇的转折点。
勤工助学是一种可以帮助贫困生建立自信的资助方式,能让学生获得劳动所得的乐趣,并对自己更有自信[2]。学校应多设立一些不同的岗位供这些学生选择,保留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同时,要注意增加一些实验、设计、拍摄等需要一定知识能力的岗位,工资也要相应提高。辅导员需要增加宣传力度,致力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通过勤工助学得到自信,为拜托心理贫困和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未来的定位,并提升国家资助政策的思想教育功能,让国家的资助政策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子雁.浅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的思考——以辅导员的一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为工作案例[J].都市家教月刊,2017(5):91-91.
[2]龙军.高职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能力提升途径[J].才智,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