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1]人际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形式是受传者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用户以媒介为渠道进行的间接交流逐渐成为人际传播的主流。并且媒介工具从最初的书信、电报、电话发展到如今网络下的微信微博等众多社交平台,社交工具不断深入用户生活,QQ、微信、微博、ins、Facebook的相继出现,让人际传播出现了新面貌。人际传播由最初的面对面交流不断升级成了非面对面甚至是远距离、不同时区、不同语言的交流。
新媒介,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继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以网络媒介为主。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交流,也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传播模式。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语言表达,加之表情、姿势等副语言进行补充;新媒介下人际传播的发展则越来越多地使用到网络媒介工具,如社交平台(微博、微信、ins、Facebook)等等。
新媒介时代,网络化空间无限增大、数字化技术应用普遍,用户在一张由网络连接成的“大网”上交流。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整个世界像是一个‘地球村’,我们都在这个村式部落里交流与沟通。它让人际传播中的传者与受者克服了彼此空间上的距离限制,提高了人际传播的效率,也丰富了人际传播的交流形式。凡事本为双刃剑,科技的发展让各类规模的传播活动不断出现,但也因此让表达传播新理念、凸显传受者个人自主性特征的人际传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新媒介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从网络延伸到了社会,以ID为基准,结成一张一张的大网,将网络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从而为大家构建了一个更广阔的人际传播的交流舞台。典型事件如“网恋”和“社区骑行”:以网络为媒介,用户通过社交工具互相聊天、互相了解,从而相恋,这种通过网络媒介发展出来的恋爱情谊是延展性的典型表现;此外“社区骑行”,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网上的联络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共同完成某项运动活动,也是延展性的一个现实表现。笔者采访了身边50位90后的朋友,其中有2位朋友曾经有过网恋的经历,这个小数据就很好地证明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际传播早已具备了延展性这一特点。
新媒介背景下人际传播出现了“双重人格”交往、交往表演化等特点。加拿大学者戈夫曼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用面具把自己不同程度的伪装,从而展现出一个理想状态中的自己。这种隐藏式特点在网络上更加普遍,典型事件,在朋友圈的你: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呈现的自己往往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所差距,更有甚者,两种呈现大相径庭。在本次论文写作中,笔者采访了一位2017级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她说,“自己在朋友圈,无论是分享还是原创的内容往往都是精心准备。为了展现自己最完美的形象,并且希望让好友永远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从不会流露出自己的负面情绪。换句话说,我在朋友圈里展示的是我想让大家看到的那个我,而已。”
多媒体,指多种媒体手段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新媒介时代,人际传播通常借助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因此,新媒介背景下人际传播出现了语音通话、视频聊天、表情包斗图等各种方式,可以说基本调动了用户所有的感官来创造拟态的交往情境。[2]此外,当下出现的多种传播符号,例如:QQ、微信、微博上的笑脸、哭脸、皱眉等表情,类似颜文字的简笔画表情、省略号代表的无语、微信上的位置定位等等,这些多媒体性的人际传播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用户。
新媒介背景下用户的传播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用户对陌生人的自我表露中呈现出定向、表露量增加、表露积极等趋向。[3]但对熟人的自我表露中却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态势。例如表露欲望降低、表露对象限定、表露时间下降。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说的那句:“和你平时在手机里聊天的对象,此刻就坐在你面前,而你却还在玩手机。”
媒介工具的推动是人际传播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时随地无障碍的沟通是人际传播最基本的需求。用户在媒介使用习惯上常采用混合使用的方式,即在一个手机上同时挂着QQ、微信、微博,并且媒介的使用频率提高。根据网络上的数据调查,现代人每人每天至少翻看145次手机,手机一秒不在身边,就会缺乏安全感,俗称媒介依存症。[4]
新媒介背景下人际传播最凸显的特点是传播渠道由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传统意义上人际传播被限制在一定的时空,而新媒介背景下人际传播则进一步在通讯网、互联网等公共空间进行,公共领域的人际传播能够起到更大的号召力、影响力,尤其当话题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产生的舆论效应更强。最初显示出人际传播在公共领域的舆论效果事件是: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遭遇大实蝇事件,该事件最初通过人际传播被民众迅速关注,其基本内容属实,但普通民众在传播过程中对其说法带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线上发帖、留言、评论、转发在自己QQ上,线下还展开了具体活动,例如打电话制止家人不要买橘子,最终导致那一年全国柑橘市场的大瘫痪。由此可见,公共领域下的人际传播舆论效应更为强大。
新媒介人际传播出现了人际传播监狱现象。人际传播监狱是指无缝隙的人际传播,当人际传播无所不在时,这个网络时代就没有什么可成为秘密了。与此同时衍生出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也给人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甚至是伤害。
此外,人际传播媒介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人们被媒介同化并且开始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度依赖媒介会丧失传播主体的能动性,手机不离身的后果就是让人们的思考和逻辑离了身。长期深处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中,人们会错把虚拟世界当做真实世界。
最后,人际传播道德感降低。在网络匿名制的保护下,用户无所顾忌的发声,并且不可避免地发出某些煽动性言论和有悖社会道德的言论。[5]2013年EXO中小学生粉丝骂战事件,曾经轰动网络。韩国男团EXO与国内组合TFBOYS的粉丝在美拍上的骂战,因其关注度极高逐渐从美拍转移到了QQ、微信、微博,甚至一跃成为了当月热门话题TOP10。后经调查,骂战的双方竟以小学生群体为主,骂战的内容言语犀利,一点儿不输成人间的掐架,让所有围观群众大跌眼镜。
首先,加强技术安全保障。当下在新媒介背景下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隐私泄露、人肉搜索甚至是网络暴力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策,应该加强技术的保障,从技术上对网络环境进行整治,对安全信息系统进行加固。
其次,提高传播者媒介素养。新媒介相对宽松的传播环境对信息把关的程度不够,加剧了信息的泛滥。无论是谣言传播还是网络恶搞,都是传播者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想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我们就必须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最后,网络监管平台加强监管力度。网络监管平台要从根本上维护网络安全和传播秩序,就应当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网络运营的监管、网络版权的监管、以及网络经营许可监管。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整个世界像是一个‘地球村’,我们都在这个村式部落里交流与沟通。”当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介人际传播无论在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工具上的变迁,这一切的改变都在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作为传播主体的我们在进行人际传播时不仅要提高个人媒介素养更好地完成人际传播,更要用一颗主观能动性的心来应对人际传播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熊萍.网络人际传播中符号活力的回归与超越[J].求索,2010(12).
[3]石磊.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9(01).
[4]项国雄,黄晓慧,张芬芳.新媒介与人际传播[J].传媒观察,2006(04).
[5]陈泳华.网络人际传播中网名的分裂心态及自我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