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民族报》看当今壮文报纸的问题和发展

2018-03-29 17:32
传播与版权 2018年4期
关键词:壮族报刊报纸

覃 倩 赵 华

《广西民族报》是广西唯一一份具有民族特色的省级报纸,创刊于1957年,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展示民族风采、推动民族经济、讴歌民族英勇为己任。《广西民族报》立足广西、辐射周边省市,是4800多万广西各族人民展示自己民族风采的窗口,是一份读者了解广西各族人民生活、风俗风情的报纸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gxmyw.com.cn。,目前国内公开发行壮文版和汉文版。在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的今天,少数民族报刊如何直视问题走向前方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广西民族报》作为广西乃至全国唯一一份壮文报刊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壮文报纸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报道,采编能力呈现不足

笔者对2017年《广西民族报》报纸新闻来源进行统计,统计稿件共1311条,其中来源于民宗委、宣传部、外事侨务局等非专业新闻采写的单位有765条(稿件总数计算不包括《岜莱副刊》和《区外民族新闻》)。可以看出报社专业人员不多,非专业采写人员的比重较大。新闻稿件不是公文稿件,政府机关单位进行直接采写会导致该报纸的风格拘于格式化和简单化,一篇优秀新闻报道需要独特的角度和专业的写作功底,相关单位能达到相应的水准还需要很长一段距离,这丢失了作为报纸的专业性,这也是许多少数民族报纸的弊病之一。究其原因,近年来传统媒体的热度渐渐消退,许多记者转型新媒体阵地,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记者更是少之又少,大多一人多用,把少数民族新闻作为普通新闻,利用一般视角进行采写,结果就大不尽如人意。而《广西民族报》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直属机构,编写人员大多出身于相近的学科。由此正视少数民族报刊的采写人员的新闻专业素养以及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尤为急切。

(二)报道内容单一,不贴近实际

少数民族报刊不仅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同时还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受众服务,因此我们既要考虑到族群外部的受众对壮族的认识,更要让壮族同胞了解自己的身边事。作为一份壮文报刊,主要受众在壮族聚居区,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不要产生重心颠倒的错误。在对《广西民族报》进行阅读时,笔者也发现了这样一种状况,把报道重心放在对族群外部人员的“宣传”意味比较明显,而作为阅读者的壮族身份并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信息。《广西民族报》的定位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展示民族风采、推动民族经济、讴歌民族英勇为己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报道主题会因为政策的要求使得报道主题单一。但是在实际报道中,编辑部应该摒弃一些老旧的观念进行宣传,我们改变形式并不意味着改变目的,如何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去宣传也是如今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再者表示新闻报道不是机械的官方反应,也不应该因为民族性报刊,而以农村主题报道为重,丧失生动性和贴近性都不利于少数民族报刊的发展。

(三)不注重市场,报纸缺乏源动力

广西民族报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大多数少数民族报纸一样,不用考虑市场的影响,因此《广西民族报》几乎没有广告登进。但是在传统报业面临危机的今天,如何使传统报业重焕生机,广告的介入必不可少。广告的进入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报纸失去了“宣教”的主要功能,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的自我寻求创新和发展的探索。过分依赖国家财政的支持,就会导致报纸的源动力消失,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丧失,报纸失去生机。民族报刊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也需要做出经营方式的改变,不能忽视广告和市场的影响。少数民族报刊具有区别于普通报刊的特点,如果考虑广告的进入,将会面临不一样的机遇。因此少数民族报纸接受广告的登载和进入,也需要小心谨慎的选择,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选择契合当地的市场资源,既有利于报社的发展,同时能够带动壮族地区的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对当今壮文报发展的思考

(一)报纸内容转向深度报道,成为“具备纪念意义”的母语报纸

《广西民族报》是一份周报,因此不具备新闻时效性这一特点。对未来《广西民族报》的经营思路,不妨转向以质量取胜,摒弃以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占领版式。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份壮文报刊,《广西民族报》拥有的地位不言而喻,如果能够对内容加以提高,办成高质量的、具有壮族特色的报纸,即会变成有纪念意义的报纸。目前《广西新闻报》均开通了网站、微信、微博,报纸的时效性本来就不具备优势,受到版面的制约也不能囊括所有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优点进行少数民族新闻的传播。而对报纸则可以根据它独一无二的优势进行定制化的发展,《广西民族报》向深度高质量的内容进行靠拢是时代趋势。

(二)加强采编队伍,推进媒介融合

针对少数民族报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应该跳出传统媒体的旧思维进行思考,这个并不是扩充采编队伍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做到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质的提高。一要对这些基层通讯员进行实践和理论的系统培训。《广西民族报》的新闻来源和质量来看,基层通讯员的稿件占到很大比例,但是不能保证相应的质量。如何面对人员不足但是却要保证报纸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首先可以从基层通讯员着手。基层通讯员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也具备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他们最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能获得许多一手素材,因此针对少数民族报刊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我们如果能对基层通讯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之具备报道新闻的专业能力,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二要与《广西日报》等广西区内专业媒体进行合作,形成帮带模式,实现信息共享,减少新闻同质化,同时针对少数民族报刊专业新闻报道人员的不足也是一种解决方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新闻传播事业基础不够深厚,实力不够强,驾驭传媒市场和迎接新技术、新媒体挑战的能力比较薄弱,因此,相对于中央主流新闻媒体和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新闻媒体,民族地区推进媒体融合必定面临更大的困难①白润生、宁良红:《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第61-63页。,因此缩小数字鸿沟也是壮文报业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走向市场,找准定位,做服务民族地区的广告

作为一家全额拨款的公益事业单位,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如果能走向市场,接受广告的进入,既能发展自身,也能对壮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少数民族报刊,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特产等资源。因此在进行广告的选择时,首先应该选择有益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产品,避免趋于商业化。如仅2017年11月10日这一期,区内民族新闻就报道了三篇新闻关于民族特色的农产品《恭城举办“我为恭城油茶来代言”暨油茶标准发布仪式》《恭城:瑶乡又“柿”丰收年》《三江多彩“红薯节”尽展“非遗”风》,其中都以简短话语带过了这个事件,而忽略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如果能够把宣传民族特色和带动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少数民族的生态产业感兴趣但是又没有时间去实地购买,壮文报刊作为一个载体,面向社会介绍少数民族特色产品时,能够与当地进行洽谈,一方面便利人们了解和购买,另外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销售渠道不便利,缺少宣传,如果报纸能够进行详尽的介绍,对少数民族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变化。又例如手工艺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艺资源,如果能够进行宣传和提供购买渠道,会对传承民族文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壮文具有独特性,优化版式是必经之路

1955年,国家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由此,在漫长的时间里壮族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统一合法的文字。1957年11月国务院批准《壮文方案》,开始在壮族地区推行壮文,当时只是用于扫盲,并没有用于教学。198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恢复推行被文革中断的壮文推广任务,并进行修改。1982年3月,《壮文方案》修改后经民委批准在壮族地区开始推广。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壮文的普及率不及藏文、维文、蒙文等少数民族那么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也积极做出反应,截止到2017年10月,广西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已增加到36个县(市、区),壮汉双语学校261所,其中小学占比最重,达224所。②《广西加大力度培养壮汉双语教师》,http://www.gxmw.gov.cn/html/mzdt/20171215/22052.html。《广西民族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文化的载体,也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宣传壮文的任务。《广西民族报》壮文版阅读群体也比较小众,年轻一代不容易阅读,因此建议在《广西民族报》汉文版增设一些教学壮文栏目或者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合为双语版,虽然广西民族报官网也有《教学壮文》和《壮语试听》等关于语言学习的栏目,但是报纸作为传统媒体而言,也有自身的优势,根据报纸的定位和受众,使得壮文报纸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五)担起建构集体记忆和宣传民俗文化的重任

哈布瓦赫认为,个体只能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进行定位,而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是所谓的集体记忆或记忆的社会框架。①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页。罗马作家西塞罗曾说过:“一个人若不知道他出生前已发生的事,他将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报纸作为现实的记录者,具备保存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而少数民族报纸则需要承担构建集体记忆和宣传民族文化的重任。以“壮族三月三”节日为例,这是壮族人民的重大节日,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每年到了这个节日,壮族人民举办歌圩、抛绣球、碰彩蛋等多项民俗活动,有些地区在这个节日会对先祖进行扫墓祭拜。《广西民族报》对“壮族三月三”期间举行的重大活动和民族文化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设置议题进行报道,追溯“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展示壮族人民庆祝三月三的情形,报道人民内心对三月三的情感。壮族的集体记忆得到构建,民俗文化得到宣传和重视,由此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壮族同样还存在着许多的节日和民俗文化,它们不如三月三被人广泛知晓,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少数民族传播媒介需要及时去挖掘报道的可能性。

(六)具备面向东盟传播的视野

以2017年全年为例,共有六篇涉及东盟国家的新闻,笔者观察到虽有涉及,但是数量不多,篇幅较短,内容不够具体、生动。作为广西唯一一份少数民族报刊,在东盟契机下,应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广西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和东盟等国之间具有许多类似的文化特征,东南亚是许多广西华侨聚集的地方,势必会进行多项的文化交流、来往互通的活动。而《广西民族报》作为唯一一份具有壮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报刊,在报道相关活动时,不应该轻率带过,这种文化和交流活动一方面促进两国之间的感情,一方面是族群内部的文化认同的象征,这些活动都具有深厚的意义。笔者认为,广西作为连接东盟的一个重要纽带,具有充分的地理和文化接近的优势,如果能在活动报道中进行深度并且连续的解读,对外对内都意义重大。

壮族作为少数民族中数量最多的成员,独特的因素使得壮文报纸的存在必不可少。正如介绍所说,它以宣传民族政策、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展示民族风采、推动民族经济、讴歌民族英勇为己任,那么当今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反思不足,发展自己,进而服务地区,则需要业界和学界共同商讨。

猜你喜欢
壮族报刊报纸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百强报刊
报纸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卖报纸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