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阳
在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中,行业报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摒弃报道各类新闻的思路,努力在行业性事实中做文章,成为一个行业信息交流的媒介平台。
行业报要想在行业领域有所建树,报道就必须紧扣行业发展脉搏,牢牢守住行业阵地,在“深”上下功夫,以深度、深刻、深入作为落脚点。这意味着,行业报在对行业性事实所做消息报道的基础上,要以“深”来弥补消息的“浅”,并以独家视角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性和见解力,提供给读者既具有专业理念,又具有新闻价值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对于掌握专业资源,了解行业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熟悉行业政策法规、运转流程及相关知识的行业报来说,用好深度报道这一形式,无疑是发挥自身优势、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
《中国劳动保障报》在报道上不以“新”论英雄,而是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在人社系统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该报通常在一版刊登人社系统出台的规划、意见、办法,它们的新闻性虽然不强,但往往成为深度报道的新闻由头和特定的新闻背景。
为了深挖其中的新闻性,该报常常将这些规划、意见和办法放在行业的大背景中去深入思考,围绕事实的核心和重点,寻找出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以见他人所未见的深度,突出报道的专业性和宏观价值。与此同时,该报还邀请本行业的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快速找准破题的最佳角度,以行业视角解读行业事实在整个持续发酵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为读者提供专业而精细的评判。
本文以《中国劳动保障报》在新闻深度开发中的三组报道为例,探讨该报在深度报道中如何提高信息档次,体现专业性报道的内容深度。这三组报道分别是:《“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对于《“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连续性报道,既是紧贴大局,服务就业这一核心工作的必然性,又是放大政策效应的必要性;对于《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的系列式报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意见》本身还带有行业特点,为报道的持续深入提供了有价值的落脚点;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的组合式报道,是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举措的具体呼应,目的是保证广大农民工的辛勤劳动获得应有回报。
“连续性报道,是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报道。这种报道注重内容的连续性,通过追踪事件发展过程,探索事件来龙去脉和问题的本质,层层深入展开报道。”[2]
2月7日,《中国劳动保障报》报道了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消息对《规划》所明确的“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刊登。《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全国促进就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为此,2月8日,该报在1、2、3版连载了《规划》全文,并梳理出“十三五”时期国家促进就业的12条“新招”“实招”。随后,围绕《“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在2月11日、15日、22日,分别刊登了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就围绕如何发掘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如何完善新经济模式下就业创业政策所做的分析;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围绕如何优化创业环境和政策做了介绍;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围绕促进就业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关注困难地区和困难人群进行了解读。
为了增加报道的可读性,摆脱文件腔,《中国劳动保障报》还分别在2月8日、10日、11日以图解的形式,对《规划》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聚焦。
系列式报道不同于消息性报道,它往往在专业水准上处理细节,注重通过细节的思想性来拉动报道进一步深化和突出,并且进行原创性的增值服务。
4月21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进行了报道。消息围绕《意见》提出的五方面政策措施——一是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二是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三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五是强化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进行新闻化处理。
为了站在行业的高度详细解读《意见》中的政策措施,《中国劳动保障报》在4月22日、4月26日、4月29日、5月10日、5月17日、5月27日、6月10日,分别就如何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季度我国就业温暖开局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工作;新兴业态给就业带来哪些新变化,如何制定扶持政策更好地支持新业态企业的发展;经济转型会给就业转型带来什么变化;各地化产能企业在职工安置工作中的经验、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从哪些方面发力;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如何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分享经济下劳动用工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采访了有关专家。这一系列报道围绕《意见》的主题,进行多角度的专业化解读和释析,有具体的铺陈,有详细的解答,有明确的回应,有恳切的建议,将行业视角和思路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既解开了思想的扣子,又提供了行动的路子。
5月19日,在“声音·观察”整个版面中,以“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合力促进就业创业”为引领,刊登了人社部、财政部、商务部、住建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横向部门对《意见》进行的解读,进一步推动《意见》在更广泛的行业和领域实施,这也是对加快就业创业工作进程的一次有力助推。
“组合式报道,是在同一主题下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使主题在集纳与组合中得到升华。组合式报道的版面视觉冲击力较强。”[2]
2017年10月11日,1版刊登关于人社部印发《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的四五百字消息。消息在《办法》中挖掘出哪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将被拉入“黑名单”;被拉入黑名单后,企业会在哪些方面受限制,以及被拉入黑名单的期限。通过摘选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不是做全文式的照登,让读者清楚明白地获得《办法》的关键信息。
为了能够让消息的影响进一步扩大,12月2日,一版刊登了人社部劳动监察局相关负责人就该《办法》的答记者问,从出台背景和意义、哪种情形会被拉入“黑名单”“黑名单”的管理权限如何划分、“黑名单”如何动态管理、如何避免用人单位被错误列入“黑名单”、列入“黑名单”的用人单位面临哪些联合惩戒、各地在推行《办法》需要做好哪些工作等8个方面对《办法》进行了详细解读,提高了政策说服力。
与此同时,当天6版还公布了关于拖欠劳动报酬的10起案件,以期进一步警示和震慑有拖欠劳动报酬倾向的用人单位,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此外,版面还刊登了海南省、福建省和淮北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期由点到面,让《办法》在各地开花。这个组合式报道,切合了年底易发生拖欠案件的时间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报道发挥出较强的新闻辐射力。
这个组合式报道以加压的方式,让相关职能部门以积极的态度,加大欠薪隐患排查力度,健全欠薪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引发群体性事件,也为企业敲响了警钟。这组报道既站在全局的高度看行业工作,又站在基层角度看举措的创新,既活跃版面,又带来了主题效应,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综上所述,《中国劳动保障报》为了在新闻框架下充分发挥报道行业性事实的优势,就需要在深度上做文章,通过连续性报道、系列式报道、组合式报道来增强内容上的深度和深刻,弥补出报时间受限的缺陷。深度报道还是该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它在呈现新闻事实中,以高附加值的专业内容,为该报提升自己所处行业的话语权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1]许亦闻.行业报专业特色与编辑工作浅析[J].中国报业,2016(10):86.
[2]张培顺.行业报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J].传媒,200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