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是广播新闻的主体,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分流了一大批的听众,广播新闻的发展形势愈加严峻,如果广播新闻自身不能贴近群众,那么其可听性就会越来越低,广播新闻需要使用说的方式呈献给听众,为了提高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就需要深入人们群众中去,走进基层,采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这样新闻的感染力才能得到增强,也才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新闻素材,这样广播新闻也就有了更强的可听性。
新闻工作者最为常态的工作方式就是走村入户,但是现代社会,信息化时代来临,通讯更加方便了,下基层的工作人员也越来越少了,有的时候记者只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或者打电话的方式就能完成一条新闻报道了[1]。特别是广播新闻,不需要播放新闻画面,采集制作起来也就更加的简单了,但是如果不能真正的深入到基层一线,不能面对面的与被采访者进行直接的交流,也就不能采集到最真实、最有感情的声音。广播新闻是通过声音与听众进行沟通的,而来自基层的人民最为朴实的话语及现场的音响,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鲜活性,让听众感受到来自一线最真实的声音。
基层可以说是新闻报道信息的来源,基层之中蕴含的新闻素材是最质朴也是取之不尽的,广大的广播听众就是来自基层,他们当然也最关心基层所发生的新鲜事,产生的新变化[2]。正所谓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也在基层。基层中蕴含的新闻是鲜活的、生动的,新闻媒体人员应该对基层新闻的采写足够重视。在春节期间,中央及地方各个新闻单位相继开展了新春走基层的特别报道活动,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山区厂矿、田间地头,与基层的人民群众一起感受当地的生活日常,这样有利于对基层群众的实际思想进行了解,对群众所真正盼望的、希望的进行反映,人民群众所反映出来的每一个心愿与心声正是最好、最生动的新闻素材。比如在这些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推出的“文化春节”、“新农村变化”等系列主题报道节目,既包含有春节的特点与热点,又能够与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走基层,新闻工作者掌握了新鲜的第一手素材,也录制了基层人民的新年愿望,增强了广播新闻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到亲切,更加有感染力。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顾名思义就是记者亲临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直接的描绘与讲解、采访,其具有更强的时效性与现场感,新闻记者更加需要进入基层一线,将所见所想真切的通过电波传递出去[3]。比如在对残疾人运动会进行报道的时候,只有亲临现场才能看到盲人运动员是怎样判断球的位置,他需要的是赛场的高度安静,记者需要特别注意轻声进行现场连线,虽然声音轻但是听众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现场的意境。
在走进基层,提高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的探索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广播声音的优势,这与新闻的质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4]。在新闻报道时需要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对报道语气进行准确的把握,突出新闻的中心与重点,实现感情与新闻的相互融合,使新闻内容能够完美的呈现出来[5]。在广播新闻报道的时候语气应与平常说话的语气相近,不能浮夸,音调也不能够来回的变换,这样听众接受起来才更加容易,也能够对新闻的真正面貌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
当前,不同地方的广播新闻在内容上存在大同小异的特点,缺乏创新性与特殊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心理需求,因此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注意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提升新闻报道内容的价值[6]。可以采取记者汇报会的方式进行新闻的报道,这是对新闻报道方式的一种创新,与原来的提前设定访问对象的方法不同,这种方式是对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进行直接报道,与群众的生活更加贴近,这样广播新闻的真实性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广播属于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在新闻报道及传递信息、传承文化等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广播新闻也需要与时俱进,走进基层与广大人民群众拉近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可听性,吸引更多的听众,充分发挥出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提升广播新闻的竞争力,让广播新闻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能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叶秀莲.提高广播新闻可听性的实践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6):80-81.
[2]李晓莉.增强广播录音报道音响可听性的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0):154.
[3]李彤彤.新媒体时代如何让新闻广播更有可听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52.
[4]唐幸耀.浅析如何提升地方广播新闻的可听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5,6(08):115.
[5]秦宏.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可听性[J].新闻传播,2013,(06):266.
[6]姚桢.走进基层 提高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J].视听纵横,2012,(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