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凌云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 310015)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在瓯越文化、永嘉学派、企业文化、创业文化、耕读文化、海洋文化等的碰撞、交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农业文明、海洋文明,也有工业文明;既能保持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吸收融入其他区域优秀的地域文化,同时兼具对外开放的特征,以上这些都蕴含了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可以被高校很好地加以研究并发挥作用。依托浙江地域文化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对于提升高校内在竞争力,培育高校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加强地方高校建设,培育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实现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打造高校教育特色文化的意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地方高校发展迅猛,其数量及学生规模赶超老牌院校。是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培育地方高校特色文化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中,特色物质文化是重要支撑,也是地方高校精神文化的基础。地方高校优美的物质文化可愉悦身心,使大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完善。高校地方特色精神文化是高校师生对于地方高校的价值理念、办学精神的内化,也是地方高校特色的主要标志。其体现在地方高校的特色目标、理念与精神三个方面[1]。地方高校的特色目标是地方高校精神在高校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地方高校的特色理念是地方高校的特色所在,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的特色精神是高校对于文化传统的全面继承,是大学独特气质、品味所在。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具有导向性、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的特点。独特性是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首要特征。优质性是地方高校特色文化显著的特征及本质性因素。
地域文化是国家地域内因人们的地理环境差异,政治经济等作用长期演化形成的文化形式。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传统性与独特性的特征。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可推动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其形式通过结合高校办学规律形成,地方高校文化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标志[2]。
(2)浙江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浙江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明显的文化优势,其文化产业具有丰富的专业人才支撑。拥有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也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艺术类院校,还有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充足的人才资源为浙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浙江文化产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浙江有越剧、瓷器、剪纸、根雕等传统文化资源,有吴越文化、商帮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3]。浙江拥有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地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高校特色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现代社会各领域都渗透着文化因素,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因素已深入到经济教育中。据资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科技文化产业不断增多。文化价值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吸取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文化的巨大力量,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4]。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勇于创业,创好业。
(4)高校创业教育融入特色地域文化的意义。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使学生具有必需知识能力的教育。是贯穿于高校课堂教育及实践活动的价值理念。创业本质在于创造性的整合资源,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不断丰富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将学生的创业精神理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进入社会能成长为现代化管理的经营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是实现个人理想的良好平台。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举措。浙江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改革开放后,浙江高校人才与时俱进地将个人与市场有机结合,发挥其最大价值。因此,将浙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业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培育良好的创业文化。高校如何培养能快速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合格的职业人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5]。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要以企业家精神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将推崇创新、敢于创业、勇于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心。
引进企业文化的思想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创建企业文化的良好环境。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大力宣传自强不息、责任担当、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将浙江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探究浙江文化的深刻内涵,启迪学生成长成才[6]。
大力扶持学生经营类、创业类社团,锻炼学生的经营才能,形成校友论坛等品牌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依托各高校成立的创业学院,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实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会、社团组织联系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家,对成功创业的企业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对讲座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了解、掌握和挖掘市场企业的一线信息。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政、园、城等多方合作,开展素质教育,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教育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将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机结合。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沙龙研讨、项目路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企业家精神,客观分析其所处环境,个人特长优势,做出合理的创业规划,进行科学的实践论证。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要坚持产业研合作教育模式。开办创业基础班、创业孵化班、创业精英班等,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专项提高。抓住学生的实际需求,邀请专家、企业家、行业导师等前来授课,将企业的经营过程以项目形式由学生进行研发。让学生在实战中参与生产经营运作,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社会及高校要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营造自由和谐的创业氛围,政府和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学校和企业对于参加创业实践等业绩进行量化考评。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办具有科技含量的公司。以校内具有相关资质的创业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家导师、创业校友导师的“四导师制”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建立校内创业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应建校内众创空间,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立准入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吸纳优质的创业团队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同时,联结校外创业基地,内外联动,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场地、资金、渠道等多方支持,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创好企业,形成良好的创业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
地域文化是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浙江地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创业氛围,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该文阐述了高校创业教育及地域文化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地域文化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