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高
(云南保山学院,云南保山 678000)
由于大学的普及化,大学从“象牙塔”“殿堂”走向了社会,由精英教育走向了普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逐年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待业在家的毕业生已经成为父母的负赘。而在人才交流市场,却存在另一种声音,企业总是抱怨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毕业生特别是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现象日益突出。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在大会上做了报告,明确提出“各类本科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其中应用型高校要准确定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1]。各高校开始审视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提出应用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如何转,还停留在交流讨论阶段,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策略。
所谓转型,是指放弃原来不适应的运行模式,按照实际需要重新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之。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对自身的主动改造,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等进行大范围地动态调整和创新,将陈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社会要求的新模式。
对普通高校而言,应用转型发展就是要按照地方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主动调整和改变自身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改进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
普通本科院校一般在地方城市,根据当地政府的需求进行办学。在扩招之前,因地方社会经济不发达,人才需求量较少,且类型单一,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针对性很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也更加强烈,地方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为了接纳更多的学生,高校盲目增设专业的现象很严重,有的专业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校,边学边教学生,到学生毕业,教师还未成熟。有的专业,办学条件和专业教师都严重不足,导致毕业生知识储备不够,专业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
大学扩招,在提高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但是高校都在扩招,那些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被优质的高校录取,普通高校接收的生源,出现质量逐渐下滑的现象,表现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习惯也不好,爱玩手机,努力程度和学习毅力也存在问题,导致高校的基础教学、专业课教学的质量都不同程度下滑。特别是因学生规模膨胀,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师资短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进行社会后,缺乏自信,难以就业。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学生集中在一个地方,教师按照预先准备好的内容,清晰明了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外复习巩固提高。教师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以教学,即使在多媒体设备普及的情况下,教师上课也只是增加了一个PPT,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难以吸引学生,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很不理想。
(1)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地方政府参与主导的较多。曾经在地方政府主导下,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产业的日益丰富和不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原来的人才需求平衡已经被打破,老专业培养的学生已经过剩,社会需要的人才却没有专业培养。专业办学没有及时调整,供需出现脱节,毕业生就业必然非常困难。
(2)相对于学术型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应该属于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扩招之后,带来的不仅是学生人数增多的问题,生源质量不如以前,原来正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建构,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解决难题。
(3)普通高校匆忙开设的专业,存在专任教师不成熟,教学条件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的新办专业,学生刚毕业就表现出了对社会的不适应。高校受利益的驱使,在没有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盲目申报开设专业,对报考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4)高校学生规模扩大,需要处理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交流逐渐减少,各自为政,导致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小,难以吸引地方政府的关注,获得其支持。
(5)高校生源由地方生源为主变为全省或者全国,人才区域已经泛华,普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已不再被列入到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导致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学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拥有的资源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校政合作需要寻求新的途径。
社会产业发展已经成精细化、专业化态势,现代职业或新兴职业与传统的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新消费性服务业、新兴业态,“互联网+经济”,“互联网+X”,“X+互联网”等,其就业特点与传统生产、服务等行业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新兴业态需要对应的专业人才来支撑。普通高校要主动对接新兴产业,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设置,培养出时代急需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才,高校的人才贡献价值才能实现。
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应用型、技能型的特点,教师的综合素质或单项素质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只有具备解决产业真实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反哺教学,将产业项目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将科研服务融入教学,才会极大地激发师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效果[3]。
培养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最根本的方式是实践育人,需要给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践场所[3-4]。对接产业行业,加强校地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地方政府可将地方院校作为智慧生产服务基地,将相关政策咨询、科技服务、项目开发、科技攻关、人才培训等任务承包给院校。通过共建体育场所、文化中心以及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地方体育与文化活动;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免费提供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地方政府与高校建立人才互聘机制,加强校地短期交流,使学校与行业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高校要进行结构调整,创建应用型专业集群,对接产业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专业集群学科资源的整合,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和技术服务高地。
改变教学模式,重构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便利性,线下课堂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师生一起研究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开展有效教学。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法或者传授模式+慕课、传授模式+微课、传授模式+翻转课堂等方式完成教学实施,让师生在课堂中共同研讨,在实验室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评价应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能够达成的学习成果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并对教学评价、学位授予、学分制、学制、教师聘用与职称评聘等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普通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普通本科高校大多具有根基浅,底子薄,师资弱,资源不足,生源一般等特征,提出应用转型,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转型发展需要校地合作、校企融合,构建命运共同体,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才能发挥高校的智慧服务作用、人才培养作用和智慧贡献,才能服务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