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及启示

2018-03-29 12:25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李 强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治党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重要时期,当前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方面。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其对根据地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建设、增强党的领导能力等取得了巨大成效,相应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对这一特定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当下启示意义的揭示更少。新时期,党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蓬勃力量,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业,依然离不开优良的作风来促进和保障,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从思想教育入手,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均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思想,作为先进的组织首要的是有先进的队伍,特别是要拥有先进的党员干部。一如斯大林所指出的那样,“干部决定一切”[1]。在中央苏区时期,广大的干部大都来自工厂和农村,有的来自旧军队和小商人等小资产阶级,这样的干部队伍不仅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问题,而且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连续作战及生活艰苦条件下,这些思想突出表现为:一是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较严重。有的旧军阀陋习暴露,流寇思想滋长;有的小农思想渐长,平均主义滋生;有的思想组织性涣散,热衷极端民主化[2]。二是各种消极享乐现象不断衍生。有的党员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讲排场、贪图吃喝;有的克扣军饷、侵占公款;有的贪图穿戴,热衷金戒、手表;有的公款私用,做生意,也还存在有的接受不法分子或地主的贿赂等现象。这些贪图个人享乐、损公肥私、乃至巧夺盘剥的歪风邪气极大地损伤了革命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革命斗争给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赋予中国革命队伍的任务,显然是“是担负不起来的”[3]。

有鉴于广大干部队伍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意识到: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离不开党员干部。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提高革命队伍的素质,而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提高党员素质,特别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一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至关重要的是要有许多好的干部[4]。”在教育的内容上,毛泽东强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还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干部队伍各个方面的素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进行干部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采取集中和脱产式的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前党的路线、方法、政策及革命形势,也还包括革命军事理论、战略知识,以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等。当时比较有影响的学校包括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0年创办,中央苏区时期最早一所红军正规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于1931年11月)、苏维埃大学(1933年8月成立)。另一种是进行在职干部教育。鉴于当时革命工作的紧张性和条件,这一教育培训以短期的集训、培训为主。学校形式相对宽泛多样,通常以干部或党员训练班形式开展,也有相对松散的研究会形式,比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教育的内容主要结合当时的扩红运动、查田运动以及经济建设等主题,同时,还开办有夜校、讲习所等,帮助广大干部识字和宣传革命道理。在整个干部教育的管理体制上,中央苏区还创设了干部教育部,以负责统筹协调管理全党的学习。实践证明:正是通过这些有效举措,极大地提高了中央苏区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有效缓解了在当时条件下苏维埃急需有文化的干部的人才困难,进而夯实了群众基础,为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当前,我们已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改变,“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5]。”实现富民强国的梦想,更是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目前,我们党有8 600多万名党员,这既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挑战。从思想素质方面看,有的党员和党员干部还存在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淡化问题,表现为理想信念迷失或淡化,不知理想信念为何物;迷恋物质生活,贪图安逸享乐,精神萎靡不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热衷于组织、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从政治素质看,还存在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站位不高,眼光狭窄,视野短浅,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步调与中央不保持一致,把上级的标准降低、要求放宽等。在“四风方面”,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比较严重。从能力上,精神懈怠、不思进取,不想担当作为;心存顾虑,畏首畏尾,不敢担当作为;能力不足,办法不多,也还有其他怠政、懒政、庸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极大地败坏了党风,更是在深层次上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如何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中央苏区时期的做法启示我们:应从思想教育入手,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新时期,在加强干部思想教育的具体实现路径上,应结合时代发展的主题,密切联系中心工作而创新性地展开,以确保教育工作的实效。就当前来说,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上要切实贯彻和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特别是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掀起大学习的热潮。同时要与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注重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体系建设、制度机制建设。如此,从根本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和能力保障。当然,在学习教育的手段上也要实现创新,包括载体平台的创新、新科技手段使用的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的创新,以保障学习教育的高效。

二、推崇求真务实,从反对形式主义发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求真务实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品质。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形成,就是建立在充分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认识结晶,就是求真务精神的集中反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反对各种形式主义是内在其中的重要含义。正如列宁所强调的那样:“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竭尽全力把事实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6]。中央苏区时期,一些干部脱离实践工作,指手画脚等形式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是办事敷衍、拖沓,搞形式主义,使制度落实悬空。如,有的地方办事人员,包括一些党的干部,在落实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政策、条令、措施的过程中,往往以文化程度低,理解文件精神不透,或不能正确解读上级文件等为说辞,工作中就摆摆样子、走走过场,敷衍、搪塞,或推诿、搁置。有的领导“下级做了没有,也不过问,敷衍了事”[7]。这些形式主义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使得中央政府的这些训令、通令、决议、条令等成为一纸空文。二是教条主义盛行。最为严重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工作路线,他们以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自居,俨然把自己在苏联和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唯一的真理和“丈量尺”,生搬硬套地来“丈量”现实的中国革命,而对中国革命本身的现实和问题不深究、不调研、不商讨,对不符合“丈量尺”的指手画脚、大肆批判或打压。而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是极为艰苦和危险的,特别是保护苏维埃政权极为重要,敌人不断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而且每一次围剿的规模都比前一次的规模大,这些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但影响工作的开展,更严重威胁到革命的安危,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反对形式主义,已成为人们普遍的诉求和呼声。

实际上,共产党人历来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对各种形式主义深恶痛疾。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些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热衷“本本主义”、搞形式主义的各种不良现象的危害。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切实言行,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对本本主义和各种形式主义做出了有力的反对和纠正。一是率先垂范,深入调研。如毛泽东先后进行过宁冈、永新、长冈、东塘、木口、寻乌调研,形成了系列报告。这些报告深刻分析了当时革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二是理性分析,科学建议。主要是针对形式主义的错误及危害进行剖析,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比如1930年,毛泽东为反对教条主义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8]对“拿本本来”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又如,1933年张闻天完成了《关于新的领导方式》,倡导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强调干部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要与实践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对于如何搞好调查研究,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做法,积累了较好的经验。首先是从观念上要重视调查研究的意义,即在思想深处,确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这是反对本本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前提。其次,要掌握做好调查研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沉下去,一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要甘当小学生。“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都是我可敬爱的先生”[9]。要通过交知心朋友、讲真话,“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10]。回顾中央苏区的发展,凡是脱离实际,高举本本主义、大搞形式主义的时候,革命往往遭遇挫折和失败;凡是大兴调查研究,事实求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革命往往取得新进展、战争取得新胜利。可以认为,中央苏区的开辟以及发展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调查得来的[11]。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性时期,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担当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自然要求党的干部应具备更高更强的求真务实的精神。但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在有的干部身上和工作领域,不但没有消除,相反在历史新条件下还衍生新的变种,突出的现象是:我们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现代化手段越来越多了,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干部的怨气和不满反而增加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央苏区时期,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力,反对形式主义的做法经验,至少带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反对一切形式主义,真正在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增强执政本领。就当前来看,一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广大干部就应根除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宾馆里面“听”汇报的不实作风,真正下到田间地头“解剖麻雀”,真正把脉各地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禀赋、所面临的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体察民情,耳闻民声,心会民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促进了农村的大发展、大变化。另一方面,坚持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即通过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增强做群众工作能力,提高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发展的意识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从根本上,消除一切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现象[12]。

三、强化干部引领,从反对官僚主义突破,构建良好监督机制

党员干部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四方的作用。其引领作用是关键性的。由此,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党与官僚主义水火不容。列宁在苏维埃革命运动中曾告诫:只有官僚主义才可能摧毁我们的事业[13]。在中央苏区时期,官僚主义现象是与形式主义相伴相生的另一种坏作风。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只需发发言、举举手或者跑跑腿就能推进工作、完成任务。如1933年12月2日《红色中华》专门撰文,列举了当时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包括无工作计划、不参加会议、参会不发言、不开展组织工作、不搞调查研究、不汇报工作,连起码的文件都不处理,甚至对联系的工作对象的名字都不记得等等[14]。另一种情况是,工作方式武断、粗糙。以管压人,以官压事,突出的表现是往往采取命令的形式指派工作、下达任务。比如在“公债”的追缴和落实中,硬性摊派等。也有的干部将中央苏区整个的利益抛诸脑后,为了减少自己的手续“麻烦”,则干脆消极怠工。这样所造成的后果是,群众对公债的积极性大大减退、对苏维埃的信心大打折扣。这在深层次上危及着苏维埃政府的生根和进一步发展。

为增强干部的引领力,切实打击官僚主义作风,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除典型惩处外,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大力监督来推进官僚主义作风的整治和改变的。具体来说,一是从制度设计上,强调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中央苏区时期,有出台的文件明确指出,“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的权利”[15]。这从顶层的设计上,把干部的工作及其工作成效,置于了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人民群众的评判来进行检验。二是在监督的机构设置上做出了较为周延的考虑。作为常设机构,各级党组织设有监察委员会、工农检察部以及工农控告局。作为临时机构,组建有调查队、暗访组等进行重点性、突击性检查。为便于群众反映问题、提供线索,设立有“工农控告箱”等。特别是针对财政经济工作,成立有专门的审计工作小组进行审计。三是在监督的载体上,着力发挥报刊的舆论影响力。如积极创办了《红色中华》《红星》以及《青年实话》等中央及地方刊物,积极开办了《铁锤》《铁棍》《警钟》等专栏,通过典型报道、案例揭发、问题分析等评判了当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怠工等不良作风、以及贪污浪费等歪风邪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僚主义的存在和盛行起到了极大的监督和制约作用[16]。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落实者,是“关键少数”,但党员干部队伍中“四风”现象依然严峻,官僚主义也以新的不同形式和变种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央苏区时期打击官僚主义作风的做法启示我们:群众的力量是有效监督官僚主义滋生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在新时期,根除官僚主义等不良之风,建立健全良好的监督机制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除了本身要大力加强组织监督,更要在加大党外监督方面着力,特别是加强群众的监督。一是要从思想观念上,强化人民群众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搞清楚权为民所赋、政为民所谋,使干部的“权力”真正被置于人民视野监督之下,从而对官僚主义形成一种高压形式。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营造好氛围。二是认清人民群众的广泛力量。新时代我国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不仅以个人利益主体存在,也以集体和组织化的形式存在,包括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这必然赋予利益与诉求的广泛性和多元化,同样也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监督。由此也提出了对干部官僚主义作风的监督,势必也应构建一个多元化主体的协同机制,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同时,也应当看到,政治权力运行是一个系统,政治机构之间的良好协作和有效制约,是社会公共权力良性运行的必要保障,因此构建良好协同监督机制也是必须的。三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创新监督方式和手段。舆论在当下依然是实现监督的有效手段,当下除了做好以报刊为主的传统平面纸媒外,更需要切实发挥好网络媒体的监督作用。四是完善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制度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从目前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备上下功夫,构建科学管用的系列制度,使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始终被置于制度保障之下的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中。

四、高悬法纪亮剑,持之以恒从严正风肃纪,永葆党的清风

马克思早年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中,精辟论述了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后来列宁进一步强调,这个组织有着“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中央苏区时期,在干部队伍中除了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歪风邪气,也还有少数党的干部因为革命的暂时和局部胜利,特别是因个人立下战功的,开始出现思想的懈怠和居功自傲的心理,有的小农意识或小资产阶级观念进一步增长,并演绎滋生出各种不同的腐败现象。突出的表现是:有的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官僚习气严重,以权势打压群众、生活作风腐化;有的吞没公款、侵吞公物、收受贿赂;有的工作敷衍,推诿塞责,投机牟利,丧失政治立场;有的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互相包庇;甚至有的盗窃军事机密、从事反革命活动等。早在1891年,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就告诫防止党的退化变质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问题。在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更是提出了党要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问题,要求从党内外建立起完整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党的先进性。中央苏区时期所存在的这些腐败现象,尽管是少数和个别,但在相当程度上败坏了党风,如果放之任之,它就可能不断滋生蔓延,使党的先进性荡然无存、宗旨使命丧失,进而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危及党的活力,置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于万劫不复。

中央苏区时期,在干部队伍中除了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歪风邪气,也还有少数党的干部因为革命的暂时和局部胜利,特别是因个人立下战功的,开始出现思想的懈怠和居功自傲的心理,有的小农意识或小资产阶级观念进一步增长,并演绎滋生出各种不同的腐败现象。

为保持党的风清气正,净化党的干部队伍,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中央苏区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举措,惩治这些腐败现象。

一是严令要求。针对当时腐败现象存在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环节,除了通过相应的专题会议,强化反腐的要求和意义外,更通过严厉的训令,提出了具体的惩戒措施。比如1933年12月出台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对如何处罚做出了较为系统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如该训令规定贪污的公款要归公,因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致使国家受到损失的,除了警告和撤销职务以外还要判处一个月以上三年以下的监禁[17]。

二是推行广大人民群众的揭发和检举。通过鼓励、表扬和奖赏等多种形式,发动群众广泛积极揭发检举工作中的各种腐败不良现象,使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三是依法严惩贪污腐败分子。在建立健全苏维埃各项法规和制度的同时,更通过严格落实这些法规和制度加大贪腐分子的惩处。如1932年严处了苏维埃“第一个贪官”谢步升,1933年严惩了左祥云、徐毅等贪污腐败分子,1934年枪决了于都县的军事部长刘世祥和少共县委书记刘天浩、李其芬等人,对这些贪污分子的斗争及处罚,办理了一些大案要案,显示了党和政府坚决反腐的决心和毅力。同时,这些大案要案的查处,也是对全党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全党敲响了警钟[18]。也正是对这些腐败现象的严厉惩处,才有效地抑制了党内的腐败,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密切了党群关系,使中央苏区时期党保持了良好的作风。

腐败是毒瘤,背离了党的宗旨,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是绝不能容忍的。中央苏区时期通过严惩腐败,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对当下的启示是深远的。新时代腐败现象依然存在,除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外,还应从更宽泛的视角及党外监督的机制上着力,使对党的监督形成一个闭环。就当前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一要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结合时代的需要,不仅要强化理想宗旨意识,更需要增强政治建设,并置于党的建设首位,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二要加强制度反腐的力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中央苏区时期虽然没有提出制度反腐的思想,但通过训令等形式的反腐形式已具备制度反腐的实质并取得明显成效。在当下,需预防腐败、防止腐败和惩戒腐败,形成干部“不愿腐、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体系。三要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这就意味着监督主体应多元化、方式和手段上多样化和科技化。就当前来说,体制内的监督,需要着力完善问责制、官员收入公开制;就体制外监督而言,应畅通监督渠道,搭建监督载体平台,努力形成体制内外监督的有效结合,如此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并“切实发挥同级相互监督”[19]。同时,要着力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行政监察制度。就当前来看,重点是着力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使党的监督、行政监督有效集合,并发挥合力监督,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权力腐败得到有效惩治和根除。

参考文献

[1]斯大林.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5.

[2-3]姜华宣,张蔚萍.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6)(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1,6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5][1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66.

[6]列宁.列宁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66-267.

[7]实行工作的检查[N].红色中华,1924-02-24(0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9-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27.

[11][16][18]梁缓.中央苏区党的作风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12,23,33.

[12]吴大兵,岳琦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基本经验[J].重庆社会科学,2017(10):146.

[13]列宁.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0.

[14]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开火[N].红色中华,1933-12-02(01)

[15]江西省档案馆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G].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48.

[17]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训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N].红色中华,1934-01-04(01)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