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文化强国建设

2018-03-29 12:25简红江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建设

束 佳 简红江

(1.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与知识经济的强势崛起,文化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已不容小觑。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将不再仅仅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同时还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自身的兴亡息息相关。因此,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强化文化产业监管,以健全文化产业保护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目前,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在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依旧明显,这与我国经济建设步伐极不协调,势必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长远发展与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导致我国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的侵袭下始终处于弱势防守地位。因此,我国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引领下,重新审视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不足,在实践中寻求应对策略,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促进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本阐释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关注文化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并且其自身伴随社会发展而逐步得到完善。当前,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日臻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已成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深入解读,以充分发挥其对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概念

马克思经过长期努力探索,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实践;其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的核心与目的;其三,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源,但文化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1]。

马克思未直接指明“文化”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文化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特征。首先,文化是一种不需要经过证明便能够被得知、拥有的一种事物;其次,文化基本等同于文明,这也是马克思多使用文明一词的重要原因[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文化具有自由与制约双重属性,它能够进行自我超越。

文化源于实践,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根据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的研究发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离不开人类的分工合作[3]。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当人们有了剩余资料时,便会产生进行交换的想法,希望以交换为手段和方式,获取个人所需物品,这就促使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社会关系也由此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独立的精神生产领域也与物质生产领域分化开来。这里的精神生产领域即指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虽然马克思并未直接指出“文化”的概念,但他详细阐释了文化的功能尤其是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推进社会发展与认识、教化培育[4]。文化的教化培育功能体现了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也是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是一种精神文明,是一种意识形态,他提倡文化的实践与批判思想。由于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文化的创新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中,文化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民族差异性、时代性。马克思曾指出,我们应从一定的历史形式中考察物质生产。在分析传统文化时,也应立足于历史背景尤其是经济、政治背景,全面研究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5]。当前,人类的社会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科学自觉性,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我国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加强对经典文献的研读。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载体,经典文献承载着马克思文化观的重要观点,为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供了重要借鉴。当前,我们应重视研读经典文献,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髓。其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认真审视我国发展的长处与不足,从实际出发,指明文化建设的方向。再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推动文化的发展。

此外,在文化发展中,一方面,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以服务人民为目标,坚持发展符合人民利益与需要的文化;另一方面,应重视文化的继承与借鉴,积极进行自我扬弃,保留传统文化发展中的精华。同时,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应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开放与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在文化与社会发展中,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引,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

立足于我国实际,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历任领导人都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了“中国化”的解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土化”,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能够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服务。其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观;邓小平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及作用,认为应当坚决杜绝污染精神的思想文化的传播;习近平同志则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意识形态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毛泽东的文化观

作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领导者,毛泽东一直重视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毛泽东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文化观。毛泽东的文化观立足于我国实际,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总体来看,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及社会主义文化观。

第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毛泽东的新民主义主义文化观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成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详细解读了新民主义主义文化观的内涵,提出应构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6]。首先,文化的本质是为经济、政治服务。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毛泽东重视文化与社会革命的直接关联,指出文化是为时代经济、政治服务的。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其次,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毛泽东提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科学处理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促进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坚持“古为中用,洋为中用”,重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最后,毛泽东重视共产主义思想对新文化建设的领导,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文化才能发展与进步。

第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观。首先,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应坚定不移地以共产党为领导,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在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毛泽东坚持以共产党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导者。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领导,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7]。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不断加强个人思想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丰富个人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曾多次要求党员干部重视文化建设,还提出文艺工作者应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个人创作。其次,在发展方向上,毛泽东指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抨击了当时“文化不需要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再次,在发展方针上,毛泽东重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开放、宽容的心态鼓励不同形态的文化的发展,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8]。同时,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应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不断提高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与能力,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建设。

(二)邓小平的文化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第一,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及作用,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两手抓。“文革”时期,我国在发展中一直强调“文化从属于政治”的政策,邓小平曾多次明确反对这一观点,他提出,虽然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应为政治发展服务,但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切忌否定文化的地位[9]。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确具优越性,但这种优越性不应仅表现于政治、经济,还应表现于文化之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既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以教育发展结束社会混乱局面,也强调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坚决杜绝污染精神的思想文化的传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文化建设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保持思想的纯洁,坚决杜绝资产阶级思想、腐朽的封建阶级思想等腐蚀人们的思想[10]。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的文化观“时代化”,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应“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在文化建设与评价中,应将社会效益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三)习近平的文化观

在坚持我党历届文化建设战略及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以世情、国情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世界软实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的文化观。习近平同志的文化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习近平同志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他认为,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软实力,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时代价值[11]。第二,应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应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党应坚持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管理,牢牢把握话语权。第三,应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将软实力建设置于国家战略发展的地位,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文化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培养人民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与能力,加强思想建设。

三、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为了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我国采取了培养专门的文化人才等多种政策,且大都卓有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仍面临着众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冲突,文化多元化的负面影响造成的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为切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还需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冲突

当今时代全球化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往来不断增多。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等产生碰撞、交流,必然会对本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现阶段,我国仍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并借鉴其他国家文化,这一过程在为我国带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使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对意识形态而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指作为一个国家观念形态的文化在发展中不受威胁的状态。文化安全不是固定未变的,而是随着国家各种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当文化面临着的威胁元素不断增多,以至威胁国家文化的存在时,文化安全便无法得到保障。随着外界文化不断进入我国,文化间的冲突也不断增多,这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安全。在意识形态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当前,只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仍坚持这一形态,这些国家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相碰撞时,发展较强的一方极易影响发展较弱一方的意识形态。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言,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多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在世界上明显占据优势,这些国家以各种方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企图将本国文化变为世界主流。在语言方面,当前我国各阶段教育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且英语的比重也一直较大。在节日方面,很多人开始痴迷于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反而将中国传统节日抛诸脑后[12]。目前,我国已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冲击,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如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邀请于丹讲《论语》等,都起到了宣传与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13]。当前,如何更好地应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而言,我国大众文化领域充斥的国外产品越来越多。如在饮食方面,必胜客、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已逐步取代油条、豆浆等传统饮食,成为青少年的“最爱”。国外的服饰、电影等对人民的审美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通过传播各种日常文化,西方国家企图转变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也极大地冲击着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二)文化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相互交融,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满足了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文化多元化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第一,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涌入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大都推崇文化多元化发展,后现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较为盛行,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这些文化传入我国,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潮。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也产生了一定的怀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鼓吹自由主义。根据自由主义思潮的观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性”,而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误会”,践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的重要原因[14]。其次,提倡实用主义。部分群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对中国社会发展并没有实用性价值。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部分群众推崇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对其他事情则是“熟视无睹”。再次,坚持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提倡追求个人利益,认为个人的地位凌驾于集体之上。受这一思潮的影响,我国部分群众反对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禁锢了个体的发展。他们将个人主义奉为人生信条,重视实现与追求自我价值。

第二,多元化的文化冲击着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也有着一定的冲突与对抗。当前,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我国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传统价值观中强调集体价值的观念,逐步被西方的个人价值观所冲击,部分群众开始过度追求个人权力、金钱,价值判断出现呈现多重标准。

(三)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世界竞争中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纵观当今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甚至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一,受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文化建设步伐较为缓慢。文化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现阶段,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配置等严重滞后。且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不同地区文化建设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也较快,而西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文化建设也较为滞后。

第二,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也使得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我国软实力成为社会发展重要课题。因此,我国应重视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快文化建设。

第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纵观当今世界局势,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充足的人才,国家发展才能占有优势[15]。对于我国文化建设而言,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但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受旧观念、思想的影响,部分地区对文化建设缺乏充分的认识,过分关注经济而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数见不鲜。其次,战略型文化管理人才缺乏。部分地区文化建设管理者缺乏全局意识与创新精神,管理思想较为落后,在培养人才时过于呆滞、统一,未能重视战略型人才的培养,使得文化的长期发展受到挑战。再次,文化人才评估制度尚不健全,导致人才浪费等现象,进而阻碍着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对策

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密不可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文化建设,我国应在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针对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我国还需在多元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借鉴和继承相结合,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在多元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维护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民主制度,进而促使全体人民担负起维护文化建设的职责。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处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对于我国文化建设而言,一元文化指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多元文化指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在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为更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一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应坚持合理发展多元文化,以包容、发展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推动我国文化的繁荣。

第二,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占领文化阵地。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发展主旋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动摇,这一原则今天仍适用。我们党应时刻保持警惕,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强化自身责任意识[16]。其次,应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文化人才工作环境,提高文化人才的待遇,促使文化人才更好地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再次,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习近平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最先进的指导思想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明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任务。我们更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必然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第一,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国家一直提倡的重要价值体系,该体系包含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该价值体系的作用,我们应加强对该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应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层次与脉络等;另一方面,应重视借鉴其他国家文化,引导社会的共同参与。此外,还应加强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使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内化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快建设完善的行为准则。完善的制度能够很大程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应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经济、政治制度,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借鉴和继承相结合,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全球化进程加快为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学习外国优秀文化。但全球化也为我们带来了挑战,部分西方国家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全球化的发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应坚决维护文化安全。不断完善法律与制度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我国应坚持“开眼看世界”,坚持博采不同文化之长,为我所用[17]。

第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沉淀,也是中国民族的灵魂,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当前,我国应坚持科学、全面地看待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坚持古为今用。

第三,加快文化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创新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基础上,我们应坚持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定位等各方面的改革,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参考文献

[1]尹德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历史传承与创新[J].探索,2013(2):113-116.

[2]岳从欣,刘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69-74.

[3]鲍泓.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J].外语学刊,2011(2):136-139.

[4]王资博.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探要[J].重庆社会科学,2014(9):70-79.

[5]张永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中国逻辑——基于价值·道德·传统的三维分析[J].学习论坛,2017,33(4):61-66.

[6]韩爱叶.中西文化论争与现代政治文化哲学的凸显——兼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现代政治文化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3(8):123-127.

[7]李国泉.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理论自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6(8):15-21.

[8]潘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第十七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121-123.

[9]杨威,刘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论断的理论视阈与思想维度[J].学术论坛,2016,39(9):137-143.

[10]卢美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确立和升华——从延安讲话与北京讲话比较分析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7(4):182-186.

[11]周可真.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如何向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转化?——基于对方克立先生“马魂中体西用”论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4):38-45.

[12]孙晓川.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创世史诗——以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嘛与遮咪嘛》为例[J].学术探索,2016(9):145-150.

[13]谭好哲.马克思主义人文文化理论的三大特性——以艺术文化为理论考察中心[J].山东社会科学,2016(12):30-37.

[14]肖琼,杨晓鸿.从“共同文化”到“文化社会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解放之途[J].学术论坛,2016,39(4):109-114.

[15]刘玮.一种现代性视域下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阐发——评《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诉求——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研究》[J].学术交流,2017(3):221-221.

[16]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19-24.

[17]李春山,何京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44-47.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